《我是特種兵》根據劉猛原著長篇小說《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改編而成,新穎地將創作視角對準了一群普通的80后年輕人,他們傲嬌、自我和叛逆,但不是全部,這是80后的一群特殊戰士的成長歷程,也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特種兵們健康、明朗、快樂、簡單、有情有義,有“大可愛”,也有“小缺點”,他們不是作戰機器,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是戰士。在沒有戰爭的年代,英雄要如何定義?這幾個特種兵在開始時都有某些“性格缺陷”,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成長為英雄的過程,才更吸引人。
全劇從始至終散發著一種深沉的打動人的力量,這是不以戰爭為背景的軍旅題材劇很難做到的。劇中展示了培養特種兵超強能力的魔鬼訓練,最終他們得到了直接面對生死的情懷、勇氣和能力。在和平年代,關于青春、兄弟、民族、生死的命題再次如此真實有力地出現時,給所有人帶來的無疑是一場心靈上的震撼。
80后的理想情懷
楊戩
隨著時間的流逝,80后逐漸肩負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由小馬奔騰與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共同創作出品的電視劇《我是特種兵》,登陸了央視,80后一代新英雄的成長史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年輕觀眾,也一度在百度關注的電視欄排名靠前,引起不小的話題與討論。
80后的成長歲月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累累傷痕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勛章。因為累累傷痕,代表著你所走過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或者桃花源記行,而是說明著你經歷了人生里的甜蜜、美好及坎坷,也才能承擔起家/國的重擔,畢竟,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在小莊的身上,便是體現出80后一代人的某些成長的印記:成長時與迷惘、波折的不期而i邑o
《我是特種兵》里的男主角小莊,是一個普通的80后年輕人,小時候的夢想是進入電影學院學導演,得到了鄰居同齡女孩小影的幫助,后來小影搬家、進入部隊,小莊在考上導演系后又入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創作者并沒有隨意地給予小莊這個人物多么偉大的理想,而是以愛情作為他入伍的動機,并由此帶入了他與戰友們的友情、對連長的尊敬之情。
兵營的生活起初帶來的是非常的磨煉,小莊有過退出的念頭,而與班長老炮爭執的那場戲更是壓抑數月后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爆發。在被連長的人格魅力所傾倒后,他下定決心當好兵為連長為集體爭光……
80后的情懷
是什么讓電視劇里的小莊顯得那么的有魅力那么的讓人共鳴呢?這屬于80后一代人的情懷:成長于和平新時代的理想主義、愛國主義及英雄主義情懷,以及將這些情懷深深地烙印在內心深處的堅持的精神。
黃舒駿曾談到自己在創作《兩代之間》這首歌時的想法,緣由之一便在予陽比于父輩們,年輕一代的群體在世俗生活里逐漸展露出對于理想的迷惘與對于家國的淡漠。而《我是特種兵》里的小莊的人物形象,并不避諱80后的這種迷惘,同時,更多是“高于生活”地刻畫出其理想化的一面,也代表著創作者對于年輕人的一種寄望吧。
前文就說過小莊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但他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如他在部隊時還不時地拿出關于如何表演的書看看,如他在連長等人的激勵下發奮圖強要進入特種部隊當最好的特種兵,在一次次打擊、挫折后,還能不斷地堅持夢想:在這當中,又浸潤著深切的愛國主義情緒,畢竟就如電視劇里一再強調的,特種部隊在軍隊中是精英中的精英,肩負著保家衛國的最前線、最艱險的重任(電視劇在開始時也設置了小莊有點擔心危險而拒絕,但在被激勵后便努力朝著這目標前進)……
現代式的鏡頭語言
最難能可貴的是,創作者將這樣一個很符合時代精神的、主流化的成長故事,用現代化的電影手段來體現,以動、酷、感來吸引觀眾,特別是在軍事訓練或者打擊罪犯時,快捷的剪輯與蒙太奇手法電影化的手法被較多運用。如第一集開場時的營救人質的過程,炮火的聲音沖擊與跳躍的鏡頭感相得益彰,襯托出當時情境下的緊急,也揪緊了觀眾的心,而后來小莊追擊犯罪分子的戲,緊張的戲份更是緊隨著鏡頭的移動、快捷的剪輯技巧而洋溢出來……
從觀眾心理學的角度,起承轉合的敘事手法相比于平鋪直敘的方式更能吸引住觀眾的追看心理,這與古代章回小說喜歡用“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袁枚曾在《李覺出身傳評語》中說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觀?惟壑谷幽深,峰巒起伏,乃令游者賞心悅目。或絕崖飛瀑,動魄驚心。山水既然,文章正爾”。《我是特種兵》正是不斷借助于現代化的鏡頭語言,以波折的劇情,刻畫了一個80后英雄的成長過程——從80后年輕個體的個人主義沖動,到最后成就了一位真正的、不畏生死的、英勇的特種兵。年輕觀眾如此喜愛這部劇,是因為從中獲得了共通的體驗和典范的力量。
《我是特種兵》當下的激情——韻總制片人孿立功
姚珺文
就在央視一套正式開播的前幾天,《子彈上膛》更名為《我是特種兵》。如果說《子彈上膛》更具力量感,那么《我是特種兵》則更直白地指出電視劇的表達主體,看完你就會明白,這叫起來、看起來硬邦邦的“特種兵”是那么飽含情感。而該劇播出后,收視率也是一路上揚,不僅激起了觀者對年輕激情歲月的情感共鳴,更在80、90后的觀眾群體和軍迷中引發熱議。
繼《士兵突擊》后,此類題材幾乎沒有,因此《我是特種兵》播出后,有網友拿兩劇進行比較。“這部劇跟《士兵突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該劇總制片人李立功說:“這類題材本來就比較少,《士兵突擊》算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不過《我是特種兵》是表達一種截然不同的主題,也就是表現一群有著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士兵的成長故事,更代表的是現代青年的特點。”李立功特別強調兩者最大的區別還在于對英雄的塑造,《我是特種兵》更多是貼近每一個當下的年輕人的面孔和情感。和許三多的質樸、憨厚不同,《我是特種兵》中的莊琰是帶有一絲喜劇色彩的“城市英雄”,他的性格興趣,也是一代城市青年人的縮影。
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之后,這是第二次小馬奔騰與南京軍區文工團合作拍攝的電視劇。“他們是先期籌備的這個項目,我們與他們一拍即合。”而李立功對軍旅題材劇,也有著很深的情感共鳴,他認為:只有此類題材劇,才能最深地表達民族情懷和個人激情,能感動人。
電視指南:有報道說《讓子彈飛》大火,改名是因為《我是特種兵》不愿做第二顆子彈嗎?
李立功:不是不想做第二顆子彈,按道理我們這個劇的報備是在幾年前,比《讓子彈飛》還早,其實主要還是《讓子彈飛》在市場上的影響,還有播出平臺等等方面,但對我們來說肯定是有影響的。
電視指南:你個人最喜歡這部劇中所表達的東西是什么?
李立功:首先是里面的青春激情,年輕人的沖勁對誰都是一種促進。尤其是原著小說給人留下的思維空間更大,改編成電視劇從音畫出來效果和小說有點不同,但是精髓和主題思想沒變。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激情的,在和平時期改革開放取得這么大成就的年代,年輕人已經似乎頹廢了、物質化了,但實質上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比如對國家、對民族、對命運、對戰友、對女人的態度,這是這個劇的立意。
電視指南:能引起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的情感上的共鳴嗎?
李立功:對,但是我覺得應該是特別對80、90后的觀眾影響會更大。或許更老一代的人有些出入,這很正常,因為你會用自己的人生軌跡未衡量別人,但是我覺得靈魂深處的東西是相通的。劇里主要表達的是現代年輕人的心態,當然有游戲的成分,無非是突出這代年輕人敢想敢做的心態,比如說莊琰,他能去當特種兵,但是他不愿意去,這就反映了這代年輕人,我證明我自己行,我能把特種兵打敗就夠了,這恐怕就是這個年代的特點。
電視指南:選擇演員上有什么要求?
李立功:首先演員要契合角色,劇中必須是要給人以強烈正義感的年輕人,我就是專門為角色挑演員。谷智鑫是很正面很陽光的演員,從這個角色來講很契合。楊朔是反面角色,但他是很好的演員,要和其他六個特種兵相呼應,反面角色也要英俊瀟灑。
一顆尖銳美麗的狼牙
李洋
大約五年前的一個夏天,在北京外館斜街的九洲公司第一次見到胖乎乎黑乎乎健壯如牛的劉猛。記得那次我是受邀去談他的馳名網絡的小說《狼牙》改編電視劇的事兒,第一面印象很深,敲擊筆記本的手很給力,令人擔心鍵盤的承受力。劉猛的作品我看過,喜歡他文字里流淌出來的那份沖動和獵豹般的激情。我總是頑固地堅信,軍人需要一點野性。做《沙場點兵》劇的時候,里面的“野狼團”是我加的,軍人的圖騰究竟是什么呢?軍旗,誰都會這么解答。除此之外呢?我的頑固看法是“虎狼精神”,相對于“威武之師”,我更喜歡使用“虎狼之師”的概念。2006年央視一黃開年大戲《沙場點兵》由我命名,其灌注的精氣神就是“虎狼精神”。
《狼牙》很多人想做,但劉猛有個條件他們無法接受,他出手的條件是“我來導演”。記得那次炎熱夏季的討論,資方還苦苦勸說劉猛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只做文本工作。劉猛沒有氣餒,也沒妥協。他一邊繼續寫他的軍事題材小說,一邊等待機會。誰敢賭劉猛能一把成呢?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做了劉猛的伯樂。他們先是把他特招入伍,其次很快給他獨立當導演的機會。對于前線弟兄們的做法,我很是贊賞。敢于啟用新人,需要膽量,更需要胸懷。
繼其稍顯稚嫩的導演處女作《狙擊生死線》之后,劉猛的狀態不錯,有點井噴的意思。南京軍區的作品也跟著生猛起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特戰先鋒》原創加上編導合一,劉猛上了個臺階,而《我是特種兵》(原名《子彈上膛》)的推出,再次驗證了他在劇作和編導方面的成熟。我一直認為,長江后浪推前浪是一個行業進步的最重要的標志,不要迷信所謂的成功者,人在巔峰的時間是有限的,世間絕無永恒的王者,但可以有包容期待善待新人的氣度和雅量。所謂新人輩出,事業才能興旺發達。所以,對于劉猛們的出現,理應感到欣喜。而劉猛們的作品的確在用現實擊碎那些紙糊的明星神話,不用大腕我們照樣可以做得出色。當這個行業已經因為明星過高的片酬喘息困難的時候,劉猛們的出現以及出色的業績表現,必將打破一種病態的行業生態,有望建立一個健康合理有序的文化生態秩序。打破一種病態的堅冰,同樣需要一顆尖銳的狼牙。
回到《狼牙》,回到軍事題材的創作,劉猛的方式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特種生存方式。作為中國軍旅劇歷史進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我十分愿意看到這樣一種突圍和新形態的出現。用個人化的敘述,解讀一個在泛個性化時代群體精神以及軍人意志的新定義。忠于祖國,熱愛人民,履行職責,敢打必勝,這一切聽起來有點矯情的口號在劉猛們的故事里變得真真切切,腳踏實地。《我是特種兵》里的那個特立獨行的大學生是今天軍營中已經屢見不鮮的軍人們的縮影:自信、自我、自尊、樂觀,從堅定的小我蛻變融入大我,融入集體,融入兄弟群落,“同生共死”擲地有聲,只要祖國需要,我們就是第一顆飛出槍膛的子彈!后生可畏!后生可敬!后生可愛!
何為“狼牙精神”?據說,狼牙在西藏和蒙古被人們用來辟邪,同時也是堅強勇敢的象征,藏族人相信,狼是兇猛頑強的動物,而它身上最堅固的牙齒,則蘊藏著一種神秘強大的力量,不僅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帶給人們無窮的力量,能夠勇敢面對一切。蒙古族人佩戴狼牙,狼是蒙古人的圖騰,戴狼牙狼髀石是蒙古族的傳統習俗。今天我們使用“狼牙”概念一定不是避邪的意思,而是強調和呼喚一種久違的尚武精神,勇敢無畏,勇于犧牲,一往無前,頂天立地。《我是特種兵》提升了《士兵突擊》所弘揚的主流精神和重要價值觀,只是此次主人公已經從農村到了城市,從草根到了大學生,高智商高情商的莊焱與樸實堅韌的許三多對比鮮明,而知識化軍隊的未來必定給莊焱更多的機會。
軍事題材電視劇發展到今天,已經跨越了團隊作業集團沖鋒的階段,進入了化整為零、特種作戰的階段。我曾不斷提示軍內外有志于軍事題材創作和制作的朋友們,個性化題材,個性化人物加上個性化運作,才有望在已經走入疲憊狀態的軍事題材創作中成功突圍,把個人品牌化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尤顯重要。
《我是特種兵》里的軍人傳奇
丁臨一
欣賞電視連續劇《我是特種兵》,我和千千萬萬喜歡劉猛作品的觀眾一樣滿懷了期待,期待著那種劉猛式的青春飛揚牽動我們的視聽,期待著那種撲面而來的對軍隊的熱愛、對軍人職業的激情撞擊我們的情懷。由風靡一時的網絡小說《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改編而來的《我是特種兵》沒有讓我們失望。
《我是特種兵》情節設置的核心,是一個“80后”的當代大學生走進軍營、走進傳奇的故事。莊焱之所以棄筆從戎,原本是追逐愛情、追隨青梅竹馬的女友小影而來;而所謂傳奇,在當代青年的心目中大約也僅僅流傳于歷史甚至是傳說中,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年輕的莊焱不曾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跡卻由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一旦走進了軍營,莊焱很快就領略了軍隊和軍人使命的真諦,這是一個為了戰爭而存在的團體,這是一群為了勝利而拼搏的勇士。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千錘百煉,打造精銳,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隨時等候祖國的召喚,這就是軍人生活的常態。年輕而自尊的莊焱,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服輸的精神,經受住了已經堪稱精銳的偵察分隊中高強度的訓練磨礪,但他始終還不明白的是,曾經從戰場上九死一生闖過來的苗連長,技戰術水準高超、身手不凡的陳排長、炮班長,為什么還如此敬仰、推崇并向往著傳說中的陸軍特種兵“狼牙大隊”。背負著苗連長和戰友們的期冀,經歷了嚴酷慘烈的層層淘汰選拔,莊焱終于獲取了進入“狼牙大隊”的資格,這時候,莊焱竟然打算瀟灑地轉身離去,因為他以為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是在“狼牙大隊”那莊嚴肅穆的榮譽室里,是“狼牙大隊”大隊長聲色俱厲的一番教訓,使得年輕自負的莊焱開始了解了“狼牙大隊”為何在所有軍人的心目中都具有著崇高神圣的位置。“狼牙大隊”是挺立在國家安全最前沿的一群軍人,是靜如山岳、動如疾風隨時準備給境內外敵對勢力以雷霆一擊的鋼鐵拳頭,是一直默默承擔急難險重戰斗任務、為祖國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英雄團隊。“狼牙大隊”榮譽室里那一張張笑容燦爛的年輕的烈士遺像告訴莊焱,這就是當代的英雄傳奇,它就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真實地存在于和平安詳的社會生活中。心靈的震撼沸騰了青春的熱血,青澀剛直的莊焱由此而又無返顧地走進了“狼牙”,走進了傳奇。
渴望做最優秀的軍人,渴望與最強大的敵手較量,渴望為祖國、為軍隊、為勝利而流血犧牲,這就是《我是特種兵》最為直截了當的思想主旨。超負荷的血與火的鍛打錘煉,實戰背景下的強強對抗,非傳統戰爭環境下的緝毒反恐作戰,紛至沓來的展示現代陸軍特種兵訓練與戰斗生活的情節畫面令我們目不暇接,大飽眼福,莊焱和他的年輕戰友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的活劇精彩紛呈。尤其令人牽腸掛肚的是,特種兵軍人所要經受的坎坷挫折、摔打磨礪,事實上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力。莊焱在軍演中出其不意地殺入敵方指揮部實施“斬首行動”而身中實彈,在邊境緝毒行動中應對毒梟的鋌而走險不慎誤傷小影,劇情這樣的大開大合,實實在在地讓我們體味到,一個優秀的特種兵軍人成長成熟過程中所不得不承受的、遠遠超出同齡人承受能力的身心創痛與代價。莊焱和他的戰友們那挺拔的身姿、酷酷的面容就這樣永遠地定格在我們的腦海里了,“我是特種兵”,我充實,我驕傲,我在戰斗中永生。塵世的喧囂、燈紅酒綠的享樂永遠不屬于他們,祖國的安寧祥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卻一刻也離不開他們。中國軍人,中國特種兵,正無怨無悔地以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續寫著前輩革命軍人創造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