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檔職場類節目《職來職往》由于對《非誠勿擾》模式別出心裁的嫁接引來不少人的關注,如果說《非誠勿擾》是一個展示中國人不同戀愛觀點的舞臺,那么《職來職往》則是通過不同的求職者,展示了年輕人的職場人生觀。兩檔節目同樣立足于社會熱點:一個是源于80后剩男剩女的數量愈發龐大,一個是因為社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有數據統計,2011年應屆畢業生將達歷史新高650萬,就業壓力也是史無前例的,而《職來職往》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節目為18位“言語犀利”的企業高管和各具特色的求職者牽線搭橋,組織了一場“職場大相親”。
形式:成功模式的跨界應用
《職來職往》之所以能夠運用婚戀節目《非誠勿擾》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有著相同的訴求,不僅強調節目的服務性,而且兩檔節目在核心內容上高度一致,求職與求婚一樣需要在舞臺上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非誠勿擾》中不同婚戀觀影響下產生的碰撞,讓節目成為了觀點的舞臺;而在《職來職往》中,求職者不同的職業理想將折射出不同的價值觀,而且作為成功人士的面試官們也會傳達出各自不同人生觀,在雙方的交鋒中會得到體現,同樣是一個觀點的舞臺。”制片人馬浚益介紹說,“如果說《非誠勿擾》關注的是‘成家’,那么《職來職往》則將重點放在了‘立業’,這兩檔節目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具有著承接關系。”這些沉寂的節目能夠回歸熒屏,是因為抓住了現在觀眾的心理,“成家”、“立業”是當代社會關注的焦點,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18PK24
《非誠勿擾》里24位女生組成節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職來職往》中18位企業高管一字排開,挑選中意的求職者。一個求職者面對18個來自不同行業的面試官的問答,根據獲得認可人數的多少,獲得相應不同的職位,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選百強企業就職,9名以下就只能從在場對自己感興趣的面試官的企業中挑選。不僅求職成功的幾率要比平時一對一面試大得多——18位面試官,其中一人認可,就有機會找到工作,而且這些職場達人,都是行業領袖、社會精英,犀利的眼光能全面掃描求職者的缺點,并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求職者身上的問題,同時對選手提出很多尖銳的問題和苛刻的要求,發表獨到的觀點。他們鮮明的個人特色,改變了大家對于面試官的傳統刻板印象。
“愛與不愛”PK“要與不要”
《非誠勿擾》中最殘酷的形式莫過于女嘉賓滅燈,當綠色瞬間變成紅色,代表著對男嘉賓的徹底否定。燈光配合著音效帶來的強烈視聽刺激,牽動著電視機前每一位觀眾的神經。而在《職來職往》這檔求職節目中也有著類似的形式,18位職場達人面對求職者,也以亮燈滅燈的方式決定對方是否滿足自己的用人需求。在《非誠勿擾》中“愛與不愛”的表達最后的落點就在亮燈滅燈,這讓愛的表達不再優柔寡斷。在《職未職往》中18個職場達人對求職者最后的選擇是“要與不要”,亮燈滅燈也自然成為最有力的表現形式。
白發潘力PK光頭樂嘉
在《非誠勿擾》中兩個光頭的一唱一和一直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其中樂嘉用犀利的言語挖掘出場上男女嘉賓的心理變化,受到不少關注。而在《職來職往》中也引入了職業規劃師的角色,從業20年歷任國內多家知名企業管理崗位的潘力,擁有豐富的人員招聘和團隊領導經驗,特別擅長對年輕員工的激勵和培養。相對于光頭樂嘉,他的滿頭白發配合帥氣的面孔顯得英氣逼人,在場上樂嘉以尖銳的觀點表現得咄咄逼人,而潘力則在現場散發出自己儒雅的氣質。在場上他總是能給予求職者很好的建議和諄諄教誨。
選手:現身說法,告訴你如何找到理想職位
節目中的求職者,每一個都很有個性,節目中他們的面試經歷其實是給全國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面試課,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與職場達人們的點評將為全國的求職者提供參考。在《職來職往》這個舞臺上,無論你是名校畢業也好,草根出身也罷,都必須褪下自己身上的光環。面試在一種公開透明的情況下進行,求職成功與否在于你現場應變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儲備,這是一個不看學歷看能力的舞臺。不同階層、不同學歷、不同身份的求職者在這里相互競爭,“高學歷不等于擁有高能力,好成績不見得就能找到好工作。”這句話在《職來職往》的舞臺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專業技能與社交能力在求職比重中孰輕孰重?
來自北大的吳珊珊,夢想成為主持人,外表亮麗、聲音甜美的她,成為主持人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隨著面試的深入吳珊珊身上的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畢業于經濟系的她連最簡單的經濟學常識都回答不上來,原來她在學習期間熱衷于各種社團活動卻疏于學業。吳珊珊的學習經歷引來了職場達人們的痛批,職場規劃師潘力老師也對她進行了評價:“就像一個氣球越吹越大,里面卻是空的。”觀眾也同樣表示不滿:“現在的一些大學生,在學校注重語言表達,重視人脈交往,卻不重視學業,簡直是本末倒置。”
八面玲瓏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
多數求職者在面試時都會極力表現自己聰明的一面,盡量做到面面俱到。然而“IT男”孫余飛通過《職來職往》告訴我們老實人最搶手。長著一張平凡的臉,又不善言語表達,當職場達人讓他現在表演才藝時,他用一首五音不全從小學二年級唱到現在的《新鴛鴦蝴蝶夢》作為展示,笑翻全場。平時這樣的求職者很容易就淹沒在人潮涌動的求職大軍中了。然而他將工作拱手相讓的行為,使得18位職場達人爭論不休,他面對職場達人的疑問只是一直保持著自己憨實的微笑,他的微笑與淡定似乎具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感染了在場所有的職場達人。最終他成為節目開播以來唯一個順利晉級百強企業的求職者。
不扶貧只扶志
很多求職者選擇職業只是看著工資,對自己的未來毫無規劃。高學歷女碩士田春雨用她的求職經歷告訴我們,這樣的求職者在求職大軍中往往成為“炮灰”。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很好的田春雨本著不讀白不讀的心態被保送上了南開大學研究生。毫無職業規劃的她求職四處碰壁。場上18位職場達人對于她稀里糊涂的求學經歷紛紛表示不解。同時她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竟然選擇去街頭發傳單作為自己的工作。作為一名高材生,對自己的特長與價值一無所知。作為~個求職者,對自己的人生卻毫無規劃,面試官們都表示出自己對她的不滿,紛紛滅燈。職場達人楊石頭表示:“今天在這個舞臺上我們想幫你,但是我們不扶貧,我們只扶志。”
實用性和娛樂性的融合
事實上,國外的求職節目相當火爆,BBC著名的真人秀節目《學徒》一度成為該類型節目的典范——誘人的工作機會,表現力極強的求職選手和真人秀節目形式都是節目的亮點。然而國內各家電視臺的職場節目卻無法“拷貝”成功:雖然求職節目不少,只可惜這類節目受到求職者追捧的同時卻遭遇了觀眾的冷落,以往的求職類節目對于求職者的專業技能考驗滿足了招聘雙方的需求,也因此導致節目可看性下降。然而如果一味為追求節目可看性,簡單增加娛樂化元素,又會讓招聘雙方不滿意。《職來職往》則真實還原面試時雙方的斗智過程,有觀點的碰撞,有話題的交鋒,才不會平淡。節目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教會你怎樣才能獲得面試官的青睞,更重要的是傳遞給求職者正確的理念,比如:在節目中并不規定求職者必須選擇一個和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節目不光是提供一次求職機會,更是給求職者一次發掘自己潛能,選擇就業方向的機會,對于時下還對未來規劃比較迷茫的年輕人來說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