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10年了,我覺得我們都是贏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美好的回憶更多一些,當然有不美好的,比如冬天那么冷,王剛60歲的生日都要在冰天雪地里度過,他完全可以抱怨:張鐵林也有遲到倆小時的時候,我們很生氣,這都是不好的感覺,但并沒有影響我們……”
2000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扮演紀曉嵐、和坤和乾隆的張國立、王剛、張鐵林這個“鐵三角”組合風靡一時,他們生動的演繹、風趣的語言深受觀眾的喜愛。到現在已經整整10年過去了,《鐵齒銅牙紀曉嵐》1—4部、《五月槐花香》、《布衣天子》等古裝大劇,讓張國立、王剛、張鐵林這個當年的“鐵三角”一直“鐵”到今天。三人在劇中是君臣、是對頭,生活中卻是好朋友。每天拍戲前,幾位主要演員都會坐在一起研讀劇本,商量包袱由誰遞給誰,最后由誰抖摟出來。“很多臺詞都是我們在現場碰出來的,感覺這次他們倆也格外用心。”
張國立曾笑言自己最想演的角色是和坤:“你看和大人,只要學會了溜須拍馬,就能做官發財,一點都不用操心天下黎民百姓,活得多自在啊!紀曉嵐就是一個窮書生,整天操心吃力,還不得皇帝的好,不好演啊!”對于自己的兩位老搭檔的表演,他也不吝贊美:“和坤這個角色是一個壞人,大家都公認他是一個貪官,但是讓王剛老師演繹成了可愛的卡通人物。張鐵林皇上演了這么多,到演到我們三個人搭檔三角關系、貓捉老鼠,我覺得他皇上演得最生動、最可愛、最有趣。”拍《紀曉嵐4》時王剛坦言,自己回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張國立、張鐵林老哥兒倆的想念。“我們仨在一起很有默契,國立比較實;鐵林他是演皇上的嘛,行動總是比較遲緩,總是慢半拍。我們三個人里,張鐵林年紀最小,是個小弟弟,所以我們平常拿他開涮,他也從來不計較。”
在戲里,三個人斗智斗勇,你來我往,在戲外,三人也常常互相打趣,張國立稱自己雖然比“鐵三角”的另外兩位“沒文化”,不過他也不忘“埋汰”王剛:“他寫過很多字自己都認不出來”。當張國立問起王剛給自己“退休后”的建議時,王剛則“壞壞”地給出了“坐在家看自己拍過的電視劇”的答案。
最善搞拍檔:尚敬、寧財神
蘇達達
寧財神:我最開始愛跟導演和演員爭執,后來導演說,好,那就按財神想的說臺詞。寧結果事后證明每次都是導演對。
2011年1月27日,電影版的《武林外傳》全國上映,這是繼2006年電視劇《武林外傳》把全國人民都笑趴下之后,大家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尚敬和寧財神身上。算起來,這部電視劇紅遍大江南北至今已有5個年頭,劇中主要角色都是星途璀璨,當然同這部劇一同讓人記住的還有兩個人。一位是導演尚敬,一位是編劇寧財神。
寧財神和尚敬在上海相識,在《武林外傳》之前,兩人在2002年就已經合作了《都市男女》前96集,加上2003年的《健康快車》,兩人已經磨合過100多集電視劇。而《武林外傳》則算是一次正式的“匯報演出”。尚敬想做一個形態上全新的喜劇,寧財神有武俠情結,他覺得既然是喜劇,就需要找一個很嚴肅的母題,做一個徹底的顛覆才有喜劇效果,這和尚敬軍隊出身的創作心態很契合。尚敬說,在2002年推出《炊事班的故事》之后,就想拍出一部帶有突破性嘗試和創新意義的喜劇。是把先鋒、試驗性與大眾通俗趣味結合起來,于是,有了《武林外傳》,有了火得一塌糊涂的收視率和洶涌的觀眾緣。據說當時臺灣主流電視臺欲購買播得最火收視最高的電視劇,調研后買進了《武林外傳》,但收視慘敗,原因是臺灣人不理解劇中那些雜燴式的方言,內地觀眾卻看得過癮,于是有人將這種喜劇形式稱作“尚氏喜劇”,生活、時尚、具有青年趣味和先鋒性是它的特點,在《武林外傳》劇中隨處可見流行歌曲、現代舞、廣告詞、綜藝節目主持詞、電影片斷以及時下人們關注的社會話題和文化現象,這其中更離不開寧財神的娛樂精神。
合作之初,兩人時常爭執。寧財神說:“我善良時特別善良,惡起來特別惡,我就想寫得‘刻薄,惡毒點’,這樣才好笑,但是導演是軍人出身,希望多一些主旋律,多一些溫情,我們最后達成了共識,取了個中間值。”《武林外傳》開拍的時候,寧財神最開始還在現場待著,但一個月后就再也不去了。原因是他老給人出餿主意。比如說,對有些臺詞該怎么說,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愛跟導演和演員爭執,后來導演說,好,那就按財神想的說臺詞。寧財神說結果事后證明每次都是導演對。
對于電影《武林外傳》是否會惡搞,尚敬和寧財神說,“如果惡搞是用來形容程度,那么我們接受。如果不是,那么我們只是善于搞笑,同時我們搞出來的笑是善意的,屬于善搞。我們搞出來的笑很善意,那里面的價值觀是希望年輕人能夠相親相愛,還能做出好的喜劇,這才是我們想表達的。這對搭檔顯然深諳如何抓住觀眾的笑點,并讓人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