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
神曲后遺癥
有網友在微博上公開一份《忐忑》的音譯歌詞,引起包括《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在內的諸多網友轉發。網友笑稱:“這是社區網絡上的‘神曲后遺癥’大爆發。”但也有專家指出《忐忑》融合了戲曲中老旦、老生、花旦等多種唱腔的急速變換,龔琳娜練唱此曲都覺得“繞來繞去,唱得人氣喘吁吁,七上八下”。心臟病和高血壓人群最好少聽不唱《忐忑》類急速歌曲,避免情緒過于波動。
見或不見體
《非2》上映后,片中香山女兒演繹的詩歌被不斷演繹,由此誕生全民造句熱:“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資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怕,或者不怕我,拆遷就在那里,不怠不慢”,“你有鹽,或者沒鹽,我就在那里,不爭不搶”,“你買,或者不買,房價就在那里,不跌不降”,“你啃,或者不啃老,父母就在那里,日漸老去”。
熒幕戀情
Showmance,指的是演員在戲劇表演中上演的戀情,表演結束時戀情也隨之終結。這個說法初現于劇院表演,后來適用范圍擴展到電影、電視劇以及真人秀電視節目。現在這個詞已經可以用來描述任何形式的虛假戀情了。很多娛樂節目都曾經盤點過歷史上經典的“熒幕伴侶”,他們在熒幕上的愛情故事可能曾經感動了很多人,也可能很多觀眾會誤以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對,他們這樣的戀情就叫做熒幕戀情。
醬油委員
特指那些掛著委員胸牌兒卻“只帶耳朵不帶嘴巴只會舉手不會表態”的代表。以本屆紅人委員劉翔為例,網友發現,自2008年劉翔以體育界代表身份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后,要么因參賽缺席會議,要么因療傷錯過半程,要么因賽事提前告假,要么自得于“無提案一身輕”。
原聲
“我越看爛片就越要看下去,心里永遠在想,非常仇恨地想——我看你到底能爛成什么樣?看完以后有一種被虐的快感。”
——著名演員陳道明
陳道明的一番冷嘲熱諷恰巧說明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高收視率并不代表高質量。比如當下熱播劇《宮》,它在不斷沖擊高收視的同時,也成為全民熱議話題。有評論人稱它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爛片——打著“戲說歷史”的牌匾,肆意迎合觀眾日漸淺薄的審美情趣,而觀眾也日益在此類劇的催化下產生一種“爛劇受虐控”。從國產電視劇市場“狗血劇”當道的情況不難看出,爛片型受虐狂群體正在不斷地擴大。
“我其實是一個正面的力量。我沒有選擇去扮演一個社會知識分子,我不會貿然地去做那個。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在寫社會疾苦,都是在反映什么人性。”
——郭敬明在《國際先驅導報》上答記者問
對于文學,郭敬明看重治愈、輕松、樂趣遠遠勝過野心、責任、鞭撻。對于某一類話題,他也似乎總是能夠做到自動絕緣。郭敬明和他主編的《最小說》早已成為這個時代一個不容缺略的文化存在。存在即合理。所謂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大家內心都不太好意思承認的一種事實:大多數人更愿意成為郭敬明而不是韓寒。因為郭敬明定義了當下成功人士一種最為普遍的狀態:務實,投機以及清醒的犬儒主義。
“呼吁新浪微博不推介‘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呼吁執法者及媒體不侵犯公民隱私權,呼吁微博大V們不再參與‘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尤其呼吁不要狂歡式地消費弱勢群體。” ——專欄作家連岳
“隨手拍”的動機固然正義,但一經普及便知其中荒謬。如果說本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善意,拯救一個算一個,哪怕街頭一萬個乞兒里只有一個是被拐兒童,也應該隨手拍下。那么,這種行為的合理性在哪?為了一個孩子而讓一萬個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去警局錄口供,驗DNA,這種正義是犧牲社會底層流浪人群的尊嚴為代價,如果我們默認這種狂歡,那么這個社會里哪一個階層不可以被消費和犧牲?只需要一個正義的理由便足矣!
■編輯/蘇陽
焦點評論
打開電視,熒屏充滿劇二代:《金婚2》、《娘家的故事2》、《地道戰2》、《闖關東2》、《巾幗梟雄2》、還有未播出的《奮斗2》、《西游記2》、《還珠格格2》……
很多電視劇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紛紛開始拍第二部,簡稱劇二代。一部電視劇播出后上下反映都很好,有收視率,制作方想利用它的余熱拍續集。拍續集能讓觀眾繼續追逐這個故事,關注劇中人物的命運走向,這本是一件雙贏的好事。可問題是越來越多的劇二代,急功近利的心理太強,并沒有腳踏實地創作。因此劇二代所呈現出的整體水準,往往與第一部不可同日而語,這種現象被觀眾戲稱為:一代不如一代。
正方:
“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翻拍劇,其實不是什么大驚小怪的事情,也沒有什么錯,我覺得沒有翻拍就沒有進步。我翻拍的金庸戲最多,我認為除了某個演員不如原來的好,總體上一定會比原先的版本強得多。” ——制片人張紀中
反方:
“其實我們并不缺文化創造力的土壤和源泉。與其費盡心思、耗費大量制作資源在舊紙堆里改故事,不如多花點心思在新品創作上,了解觀眾的喜好,塑造出新的經典。” ——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張阿利
播出后沒有什么反響的電視劇,絕對不會搞續集,而要搞續集的電視劇,一般都出于商業考慮,利用原來的效應作為新劇的賣點。熱播劇珠玉在前,給翻拍劇帶來的商業價值,是大部分翻拍劇的“先天”動力。這說明中國的影視從業者已經形成共識,娛樂屬性也越發強調和突出。無論從品牌炒作還是后續的市場運作都有原創劇無法比擬的優勢。這是從業者對于產業規律遵循的有效嘗試。內地劇二代鼻祖張紀中就說過:“經典不僅找投資有把握,也能省不少宣傳費。”
但也有不和諧的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翻拍劇的成功率只有10%左右。許多劇二代翻臉奇快無比——與前劇毫無關系,純粹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商業運作。可見盲目跟風有多可怕。如果大家都拍續集,拍多了,拍濫了,拍得市場過剩了,觀眾厭倦,必然會受到市場的制約。這種“短視”不啻為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
劇二代的創作者也有自己的苦衷。電視劇《奮斗》在走紅后戛然而止,趙寶剛感嘆說:“續集要拍得像前集一樣令人叫好很難。”《金婚2》的編劇王宛平也感嘆,續集的創作之艱難。如果一部戲的主創人員,僅僅為了延續商業輝煌,又缺乏足夠的積累和素材,那么劇二代又如何讓觀眾眼前一亮,心頭一暖?歸根結底,劇二代的繁榮還是說明了影視劇當前的窘況:選題難,劇本荒。編導想象力貧乏,黔驢技窮。推出劇二代實在是為求保險,才出此下策,不斷繁衍二代三代,以確保收視率奪魁。
劇二代:錦上添花還是狗尾續貂?
備注:本榜單由粉絲網產業中心明星研究院發布,根據在線調查數據,結合網絡監測、專家評估和文獻分析,涵蓋明星知名度、美譽度、作品價值、商業代言、粉絲指數五大維度,對中國明星商業價值進行研究和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