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發(fā)生9級地震。據(jù)報道,這是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也是世界上第五大地震?!?/p>
我在FT中文網(wǎng)看到這條新聞的同時,也看到網(wǎng)民的評論。大多數(shù)人表示心情沉痛,但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人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好像日本亡了他能得到遺產(chǎn)似的。前者一旦表示譴責,就被后者冠名為漢奸和媚日。
有一條評論讓人過目難忘:百度“熱烈慶祝日本地震” 結(jié)果2510000條。改成慶賀是680000條。去掉熱烈是8480000條。請到日語谷歌去搜一下,有多少條日語會寫“熱烈祝賀汶川地震” 的?
歷史包袱就象是流行性感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中日兩國間發(fā)作一番。和平時期談融冰,敏感時刻就變成了抵制日貨。其實最好的抵制就是閉關鎖國,“愛國青年”們受得了嗎?受不了就別矯情,抵制這個抵制那個。最好的抵制就是讓自己牛逼,你不牛逼,人家就欺負你。人家一欺負你,你就抵制人家,這叫裝牛逼,真這樣你可以去北朝鮮感受一下,那里除了朝鮮貨就是中國貨。以使用消費什么貨來區(qū)分是否愛國,這是中國式的“普世價值”。你抵制,就證明人家比你強了,早已滲入到你生活中了,早干嗎去了?如果真讓我抵制什么貨的話,我只抵制蠢貨!
基于上述事實,對于日本震后一些中國人幸災樂禍的嘴臉我絲毫不表示驚訝,他們和早年抵制日貨的很可能是同一撥人。從9#8226;11的叫好聲到今天日本地震的叫好聲,網(wǎng)絡憤青的存在驗證了其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失?什么是人性?在慘絕人寰的災難面前,人類只是草木,再無國別。我們應該像日本在汶川地震時幫助我們一樣去幫助震后的日本。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當我們在談論日本的時候不是抵制就是妖魔化?那個80年代曾經(jīng)被我們歌頌為一衣帶水的友邦哪里去了?那個有著赤名莉香微笑的國度不是影響了我們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嗎?那個締造了川端康成的淡淡哀傷的日本民族,哪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網(wǎng)絡上那些開口閉口民族大義,控訴血淚歷史的仇日青年。我不知道他們?nèi)绱斯羧毡?,究竟能得到什么好處?這些人對日本的全部仇視,似乎都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似乎都是因為過去那場戰(zhàn)爭。所以由此誕生的邏輯就是:作為一個受害的民族,我們就覺得自己怎么罵日本人都是應該的,都是理直氣壯的。
人性是在一定社會氛圍和成長教育中逐漸形成的。仇日的愛國青年只是從被列強壓迫的歷史中學會了憤怒和仇恨,卻一直缺乏人性關懷以及愛的教育,這直接造就了他們今天對普世價值的偏離和冷漠,這其實是一種比廢墟更難的建設,比地震更為恐怖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