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在江蘇電視臺將海巖編劇的三部經典劇集《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和《玉觀音》買來版權翻拍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找過海巖,談改編、談重拍。對于海巖“愛情三部曲”記憶深刻的觀眾不在少數,再加上愛情本就是永不過時的東西,“海巖劇”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進行了翻拍。盡管與他合作過的導演比如汪俊對他精益求精的態度“叫苦不迭”,但海巖這次真的放手了。“他給了我們創作非常多的空間,讓我們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因為他自己的全部心血已經在這里了,我們去再一次創造的時候,他希望我們能注意一些更新鮮的東西。”《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的導演喬梁說。
在海巖看來,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要給人向善的力量,盡管這并不容易。海巖認為這是一個喜劇的時代,一個關注普通生活的時代,歌頌容易,但很難寫得真實。 “真實生活中的人,往往很復雜,善和惡往往是相對的,而不是涇渭分明的、臉譜化的。怎么樣寫出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是創作者更需要考慮的。”在改編后的《新玉觀音》中,毛杰變成了好人,他替安心擋了一槍,很難說這樣的設計是更接近海巖的想法,還是為了更貼近新生代觀眾的想法。三部作品都回避了涉案情節,加重了感情描寫,除了打情感牌,照海巖的話說,這也是政策制度的需要。“間隔的時間越短,我們的創作成分會越多。只是如法炮制的話,還沒拍就輸了。”總制片人陳小杭對此有清晰的認識。
“海巖劇”已經有的品牌效應,是江蘇衛視最看重的一點。當年“海巖劇”伴隨了70后、80后很多人的成長,這批受眾目前也是各大衛視的主要營銷對象。再現經典,也許真的承載了很多人的期待。不再一味地翻拍和山寨,突出時代的情感和關懷,這是江蘇衛視在翻拍時的口號。“海巖三部曲”最初就被定位為情感大劇,大刀闊斧地改編劇本,有了新意才有比舊版更吸引人的理由。對重拍“海巖劇”來說,最難的就是劇本改編,無論是誰來做這件事,都如此。“外界傳言我很霸道,其實不是,我不是一個強勢的人,凡事都可商量。一般編劇如果遭遇劇本被改都會憤憤然,我不會。”海巖說自己并未在劇本改編上多加干涉。
電視指南:“新三部曲”要播出了,你是否看了成片?
海巖:我還沒有看,不過我很期待。
電視指南:第一時間知道江蘇衛視要重拍這三部劇,那時感覺是怎樣的?
海巖:我的劇很多人都在談改編,談重拍。當時有一些劇已經簽出去了,而這三部劇還沒有簽。第二,這些作品已經有10來年了,具備了翻拍條件。而且江蘇衛視認為觀眾會喜歡這幾部經典。經典是不怕被重拍的。從收視份額排名看,江蘇衛視排全國省級衛視第二,其次,江蘇衛視的定位與我作品的氣質相契合。他們的電視劇多年以來主打情感主題,海巖劇也是偏情感路線。所以我認為江蘇衛視更適合“海巖劇”的傳播。
電視指南:有演員比如高云翔接受采訪時表示演這個片子要對得起你,所以你的意見可能會很重要。
海巖:很感謝,看過之后,我一定把我的感受表達出來。
電視指南:電視劇播出后出來后一定會有比較,愿意看到大范圍的爭論現象嗎?
海巖:這個很難用愿意和不愿意形容,有這樣不同人物的關系和人物架構,如果大家覺得它可以演變成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解釋,愿意嘗試也是很好的事。至于說有的人喜歡這樣的改編,有的人可能不習慣,有比較、有爭論很好啊,在文化的現象中是個很正常的事,通過爭論對人物的故事和主題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也是有價值的。“海巖劇”曾經是年輕人、城市階層喜歡的,但之前誰也不會料到如今會有一個網絡下載技術出現。比如我現在寫的東西,突然某一天沒有電視了,那么它將以什么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呢?人們會對它有著怎樣的期待與評斷呢?中國是一個電視大國,擁有最大的電視劇觀眾群體,但全年生產的電視劇精品卻很鮮見,應時的商業作品比較多,娛樂化氣氛充斥熒屏。
電視指南:翻拍的三部劇減少涉案內容主打情感。這是你當初提的建議嗎?
海巖:我沒有參加劇本的工作,可能因為涉案劇在黃金檔播出有限制,所以盡量往情感劇方面靠。
電視指南:你自己會抱著期待的心態去看劇和播出后的結果嗎?
海巖:應該是抱著一個學習的心態吧,因為是不同的人來做,有不同的調整和變化,有一些是根據現在時代里的故事,根據現在的東西也都需要變化。看看編劇是什么情況,但我想應該比我年輕,現在年輕人寫東西可能有他們的長處,能更貼近觀眾的視角,需要學習。
電視指南:比如楊瑞,這個人物現在看來也是具有時代特征的。
海巖:現在寫的可能更能貼近觀眾,也許我寫的是80后看的,現在的是帶有90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