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造成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原因,除了社會、高校、大學生自身等幾個因素之外,更深層次在于中國高等教育價值發生了偏離,即:片面強調高等教育社會價值,忽視個人價值。繼而提出,“人本化”的價值取向才是當今高等教育的價值依歸。
關鍵詞:高等教育 個人價值 個體價值 回歸
一、問題的提出
又一年畢業季,爆滿的人才市場上,人們再次將目光聚集在大學畢業生們焦慮的臉上。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曾經的天之驕子迎來了就業的“寒冬”。最新數據表明,2010年中國有超過630萬大學畢業生,比2009年增加20多萬,而以企業為主體的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明顯下降。受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影響,2010年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更出現了所謂的畢業即失業的社會現象。
1.社會原因
首先,200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了大量的失業。其次,我國落后的產業結構難以承受勞動力結構猛然升級而形成的壓力,制約了對畢業生的需求。
2.高校原因
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的數量激增,人才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學科設置不合理,理論型人才偏多,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偏少。
3.大學生自身原因
許多畢業生自視過高、擇業功利化,把考公務員、進入事業單位或者大企業作為求職的優先選擇,希望取得較高的穩定性和社會福利。這些原因是現在社會上較為流行的說法,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首先,經濟危機造成失業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國大學生的失業率遠高于社會失業率。其次,落后的產業結構的確制約了對大學生的需求,可也制約了其他失業群體。再次,有人認為,我國高校的擴招是超前的,可是教育部2010年發布的《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2%,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還是偏低的。另外,許多人認為大學課程設置不科學,培養人才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然而,如果高校成了一個專門生產社會所需產品的工廠,那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學術性。最后,公眾指責大學生眼高手低,鼓勵讓大學生從事那些本來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職業。
揭破這些浮于表面的假象,我們不由得思考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如今,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連工作都難找到,高等教育的個人價值如何得以體現?
二、“畢業即失業”深層原因揭示
高等教育價值是指作為客體的高等教育現象的屬性與作為個體主體與社會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當今社會過于重視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其個人價值,特別是個人的理性價值,將個人淪為社會需求的“工具”,使得高等教育對個人的價值難以得到體現才是導致了“畢業即失業”現象的主要原因。
從高等教育的價值主體來說,高等教育價值分為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個體價值的實質在于主張高等教育應促進個人知識與理智的發展。社會價值的實質在于主張高等教育應促進人的社會化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價值體現在價值觀上,經歷了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交替過程,但總體而言,更重視高等教育對社會的價值。在當今高等教育領域,無論領導、教師、學生家長或社會團體等教育利益相關者,他們較多地考慮了高等教育對維護和鞏固政治統治,促進政治民主、促進經濟發展、弘揚民族文化等方面所起價值,很少考慮高等教育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所起的知識價值、對學生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所起的發展價值和對學生形成獨特的個性所起的個性價值。在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中,人們總是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關注作為客體的教育能夠培養多少人,培養什么樣素質的人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而當社會吸納不了更多的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出現“畢業即失業”現象時,則會埋怨高等教育沒有體現自身價值,不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優秀人才。實際上,從高等教育的起源來看,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探討總是個體價值在先,社會價值在后,社會價值不過是個人價值的一種衍生。教育是發展人的一種特殊手段,離開人自身的發展,教育本身都不會存在,教育的社會價值更無從談起。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以個人受教育、個人發展為前提的,關注高等教育的個人價值,要以受教育者的利益為目標,使受教育者具備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自我發展能力,為其發展提供機會。
從高等教育價值的表現形式來說,高等教育價值分為理性價值和工具價值。高等教育理性價值在于高等教育應當促進人們身心的和諧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完善,不應為任何外在功利的目的服務。高等教育工具價值在于高等教育在促進人社會的發展中,人和高等教育自身是社會發展的工具。從個人價值角度來說,高等教育的理性價值在于個性的完善和自我實現,將個人的身心發展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高等教育的工具價值是將人作為工具,通過個體身心發展、智慧技能的提高實現人生外在的目標。長期以來我們過分追逐高等教育的個人工具價值,忽視甚至排斥高等教育個人理性價值,不僅阻礙科學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影響高等教育的學術性,還忽視了高等教育的內在價值與追求與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疏遠了人的主體素質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個體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
三、“人本論”——高等教育價值的本源性回歸
在我們從高等教育價值角度探討畢業即失業原因時,追根溯源,都是因為高等教育與人的關系出現了問題,以至于“人成為高等教育遺忘的‘存在’”,從而導致高等教育價值產生了對“本源性”的偏離。長期以來,人們受實體化的“社會”觀念支配,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全球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形勢的影響,“社會”成為獨立于人之外,并凌駕于人之上的一種“實體”。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理解也就遵循著一種“社會——人——社會”的邏輯,人處于客體的位置,主體性被懸置,人的發展淪落為一種工具價值。當代高等教育也正是遵從著這種邏輯和觀念而步入誤區,引發一系列危機。因此,當下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走出這一誤區,就必須實現高等教育中人性的復歸,確立高等教育“人本論”。高等教育只有回歸人自身,把人的發展作為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才能確立起自身合法存在的根本依據和價值旨歸,實現人性的復歸,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中,高等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知識能力、促進個人提高文明素養、促進個人改變社會地位等的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張應強.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與建構[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夏琍.關于我國“教育性失業”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
[3]王恩華.高等教育本體價值追尋與高等教育思想轉變[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2).
[4]張賀領.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教育價值取向的變革[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0).
[5]何旭明.高等教育價值體系探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