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職院校一年級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班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從中學到幼專這一學段有關數學學習方式與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從而在教學內容的銜接、學習心態的調整、學習方式的調適等問題上展開研究。
關鍵詞:學習方式 學習心理 自我評價
一、問題提出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是中、高考中的“主科”之一,因此給以高度重視。進入師范專科學校后,沒有了升學壓力,數學學科不再“受寵”。常常聽到師范專科學校的數學教師埋怨:中學時做那么多的數學練習冊都不厭其煩,怎么現在連書本上的題都不愿做、不會做?叫我們怎么教?而家長也是一頭霧水:孩子在中學時數學成績還不錯,上了師專怎么就不行了呢?
每一位學生從中學到師專不僅有一個教學內容銜接的問題,而且還有一個學習心態如何調整、學習方式如何調適的問題。為此,應選擇從中學到幼兒師專這一學段有關數學學習方式與學習心理的變化來開展研究。
二、調查研究
在理論學習、個別訪談、同行探討、自我思考的基礎上,擬訂調查表,并在各學校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對我省四所高校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專科一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設計思路
以質的研究理論為指導,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成績、自我感受、調適時間、中學與師專教學方式對比入手,通過無記名方式做問卷調查,并按性別來分類。目的是希望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與評價,另一方面也希望了解性別差異有無對以上指標的影響。另外為了減少主觀色彩,增加學生發表感受的開放性與透明性,特設置了兩個主觀題,讓學生用語言描述自己在一年中數學學習的感受。在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歸納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研究分析,同時輔以個別訪談與小型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與修正,以對實驗結果做出客觀的解釋,并期望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
2.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表中第1個到第4個問題是有關中學、師范過渡的問題
第1個問題是關于中學、師范課堂教學最大的區別,有76.8%的學生選擇答案B:節奏快、容量大,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答案A:教師講得多或答案D:重復的次數太少。一方面,說明師范數學教學更注重課堂效率,同時隨著學生生理發育的成熟與接受能力的提高,教師講授的容量與反復次數可逐漸調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師專數學教學“應試化”的現狀,學校課程的設置都是針對師范教育的科目,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從事幼兒、小學教學,而數學課本卻選用的是高中和本科教材,從知識內容的設置到習題的編排覆蓋面都很廣、難度都偏大。其結果造成教師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教學進度,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師范教學。
(2)調查表中第5到第10個問題是有關每個進入師專學校的學生自身現狀的
有63.2%的學生把學習的動力歸屬于考試的壓力。反映學生學習數學仍然是被動的、外加的,不過仍有22.2%的學生選擇興趣愛好。數學在各學科中喜愛程度的排位有62.8%的學生排在前兩位,這對數學老師無疑是一個鼓舞。
58.3%的學生認為老師選擇補充內容有利于學生將來的運用。這個比例要比預想的高,說明素質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學生內在的要求。一年級的師范專科生就已經從心理上做好了當一名幼兒教師的準備,這一點是值得欣慰的。
10.7%的學生適應師范數學的時間要超過半學期,這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可想而知。可見,學生的心態及學習方式的快速調適是很重要的。
(3)調查表中第11題到第13題是有關課堂教學與學生解題的問題
41.6%的學生最不喜歡老師只講書本知識不培養能力,說明我們師范教育的課堂改革不夠深入。必須將對未來教師的培養滲透于每一節的課堂教學中。
38.7%的學生只能滿足于聽懂教師的例題,僅有18.5%的學生去努力尋找解題規律,因此大部分學生解題就只能靠套用教師講過的類似例題、憑自己的感覺與不斷盲目嘗試,這說明高校教學也沒有擺脫題海戰術的陰影,同時說明教師勞動是低效的。
(4)調查表中第14到第16個問題是有關學生感受的調查
第14題的回答有兩點出人意料:一是把學習數學的關鍵較多歸結為外在因素,而不是自身付出的努力,這意味著學生把教師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二是對中學數學基礎的認同率較低,中學做了大量數學題、介紹了大量解題技巧,最后對師范學校的數學學習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由此推想教師現在所做的一切,對學生將來從事幼兒教學所起的作用,或許只是讓學生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三、思考與建議
1.強化師專與初、高中乃至各學段之間的鏈接,幫助學生建立起適應未來的學習方式
有 10.7%的學生要近一學期(時間甚至更長)才能適應師范數學的學習,說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對象關注得不夠,仍陶醉在自己教學設計的巧妙之中,而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及情感變化視而不見。相反地,學生把學習方法的改進放在首要位置,直接灌輸的知識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沒有多大價值,因此消除中學階段養成的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僅要學會,而且要會學,以利于他們終生的發展。
2.重視男、女生之間的差異,消除數學中的“陰盛陽衰”現象
在師范院校中,女生在各類考試中已獨占鰲頭,男生逐漸成了“弱勢群體”。數學中的“陰盛陽衰”現象除了由于師范學校男、女生人數比例失調的客觀原因外,從調查中發現男、女生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解題中,男生更多依靠自己的感覺,顯得比較自信,女生更多依靠教師講過的例題,顯得比較嚴謹。二是在作業與試卷錯誤沒有訂正的原因中,男生有相當部分是懶于訂正,顯得比較隨便;女生更多的還是不會,顯得比較無奈,但也說明女生比男生更投入。三是在預、復習的習慣養成及學習方式的調適方面,男生普遍不如女生,男生逐漸成為“弱勢群體“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性別特點,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方式,對男生要注意多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情感及合作精神,對女生要多注意培養她們對數學的理性認識及獨立意識,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所謂”弱勢群體“應是暫時的。
3.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建立一套適合幼專學生的數學教學評價體系
學生在調查表中描述他(她)一學期學習數學的感受時,說法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數學太難。只不過有人是悲觀的,有人是積極的,持悲觀態度的學生多是在各種考試中多次受挫的。很難想象,一個很少有成功體驗的師范生會喜歡數學。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套適合幼專學生的豐富數學教學評價體系,多層次、多角度去評價每一位學生,以便學生發現自我,更好地完善自我,表現自我。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魏超群.數學教育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張紅揚.用科學發展觀構建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模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