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農科類高校進行《綠洲農業學》課程教學的現狀,闡述了《綠洲農業學》教學中教育觀念的轉變,總結出開好《綠洲農業學》教學幾個關鍵環節的要求。同時,通過對《綠洲農業學》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了更好地開展該課程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綠洲農業學》 教學現狀 對策
《綠洲農業學》是我校唯一一門農業部重點學科及自治區十大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中的專業課程之一,同時是農學專業主要專業課。長期以來,由于課程體系改革及學科發展的需要,《綠洲農業學》課程組依附于“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發展,并作為我校特色學科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綠洲農業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自然科學更是如此。因此,《綠洲農業學》課程內容的變化也比較大,尤其是精準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興起使《綠洲農業學》的教學內容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能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還要了解國內外的農業最新動態。這樣,對于教材的取舍就要仔細斟酌。現在農業類學科專家同仁普遍認為,該課程講授中既不能總是追求最新版的教材,不分析學生和課程的特點,致使教學效果不太好;也不能忽視教材內容和信息的滯后性,因為一般教材不能代表該學科最前沿的發展動態,在教學中要增多學術講座,學術交流會、實例分析等來彌補教材的不足;更不能多年使用某一版老教材、老講義,使授課內容僵化不變,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落后于時代,不知道外界進行著什么耕作制度。
目前,國內外很重視對綠洲農業的研究,《綠洲農業學》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試驗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也勢迫在眉睫,這將在主要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基礎教學、增強教學實踐性等方面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具體操作工程中仍然不夠詳盡,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任務路還很遠,需要長期不懈的集體努力,順應現代科技的發展,進一步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深層探索,以期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判讀能力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二、具體改革內容
通過對《綠洲農業學》課程特性的分析,鍛煉學生從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三方面對該課程加深認識和了解,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進行專業英語(雙語教學)的能力,這是農科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對《綠洲農業學》教學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伴隨著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我們主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1)理論密切聯系生產實際。結合新疆綠洲農業結構調整,綠洲農作制度改革及教師科研工作與課程理論相結合,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該課程的興趣;(2)不斷更新講課的內容。備課、授課中注重國際國內新資料、新技術的收集與摻入,特別是結合自己的科研體驗,使學生及時了解本學科發展前沿,開闊創新思路;(3)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根據課時需要,我們在自行制作幻燈片的基礎上又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使文字教材為有形教材。充分利用幻燈、投影、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可視性和操作性;(4)在教學方法上變灌輸式為啟發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老師少講、精講,啟發學生結合生產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雙語學習的能力,變被動為互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踐內容上,不斷充實《農學專業畢業實習指導書》,為保證實驗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構建新的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減少了驗證性、重復性實驗課,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內容。
作為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程將更加嚴把畢業實習質量關,在學生畢業實習初期,讓他們圍繞實習地的農業生產情況,查閱文獻資料,提出試驗初步設想。實驗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畢業論文中,按照指導教師提出研究方向——學生選題——學生做開題報告等一套嚴格管理環節,精心指導學生試驗設計,實驗觀察、記載內容、歸納、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寫出較高質量的本科畢業論文,并力爭使《綠洲農業學》課程上升為精品課程。
三、教學方法改革
為了適應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的變化。我們首先修改了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課程體系。新課程中體系專業課的學時減少,但對專業課的教學要求更高了。為了使學生能在較少的課時中學到更多知識,在教學內容上我們進行了精選,刪除了與其他課程有重復的部分,突出了重點難點;加強了基礎理論的講授。對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環節進行了改革,農學專業學生的實習自1998年起,由原來的“三段制”(即第六學期末的夏收實習,第七學期初的“三秋”實習和第八學期的畢業實習)改為現在的“一段制”(即三項實習內容全部在第六學期開學后第四周左右開始至第七學期開學前完成),相應《綠洲農業學》課程的教學由原來的“理論—實踐”體系改為“理論—實踐—提高”的體系,學生一致反應這種教學體系易于接受。
理論與實踐并重,課堂講授與課下自學相結合,建立一類課程的兩個網絡版課件,認真準備及貫徹雙語教學,多方面慎重考慮如何給民族生上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的學習《綠洲農業學》的有關知識和內容,更大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素質。
與名校名師進行聯合,參考大師們業已成熟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建立優化的《綠洲農業學》課程理論內容體系,確定特色種植和氣候工程技術度為重點內容,并將綠洲的社會經濟和畜牧業發展相關內容作為自學內容,以此確定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總之,社會實踐考察與試驗基地參觀相結合的專業理論課實踐教學運作模式,以及《綠洲農業學》專業課網上自測軟件,目前在國內農科專業中尚少見。其選題、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的創新性,將較好地解決“擴招”條件下大學生專業課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問題,提高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永飛,馬三梅.提高植物細胞工程實驗教學質量的一些體會.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2]強海燕.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4).
[3]朱曼殊.心理語言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0.
[4]李楨,劉錦梅,潘慶杰.提高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效果的體會.中國林業教育,2006,(2).
[5]王秀鎖.適應社會需求 增強技能培養──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教學的幾點體會.內蒙古林業,2000,(4).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263”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NX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