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民族的音樂,往往能表現出本民族的情感和精神。重視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已成為當今音樂教育的一個主導思想。如何把高師的鋼琴教學在中西音樂的融合中,體現出它教學中的民族性,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鋼琴教學 民族性 研究
一個民族的音樂,往往能表現出本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更能體現出這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因此,重視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已成為當今音樂教育的一個主導思想。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第十四屆會議的標題就是:“民族文化:音樂教育的一種動力?!变撉俳虒W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中西音樂的融合中,體現了教學中的民族性,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分析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特點,是高師鋼琴教學民族性的基礎
1.創作形式上的獨特化
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鋼琴伴奏是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藝術歌曲比較注重詩的本身意境與表現手法,歌聲與伴奏所追求的都是古曲古色古香的韻味。那么,要達到這一境界,鋼琴伴奏的創作必須具有相應的特色,如《楓橋夜泊》的伴奏中,前奏一開始就是連續左手的三個純五度低音,和聲出來的效果正是寒山寺那特有的鐘聲效果。中段右手帶裝飾音的九連音與左手帶裝飾音的二分音符始終貫穿于整首樂曲,其作用就是通過模仿古琴的琴聲來呈現詩詞的情境??梢姡髑覀兘璐艘詫ふ倚碌木哂袞|方色彩和民族特性的和聲,給后來的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中國鋼琴音樂既有中西兩種音樂元素的化合,又不同于歐洲音樂和舊的中國鋼琴音樂。
2.使用素材上的民族化
中國鋼琴音樂在使用素材上始終以本民族的音樂為主,多以各民族的民歌或是器樂音響的效果作為創作的素材,共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優秀的民歌作為素材創作的鋼琴曲,如《紅星照我去戰斗》、《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我的祖國》等。二類是以古典樂曲或是民間器樂曲作為素材創作的鋼琴曲,如《流水》、《夕陽簫鼓》、《二泉映月》等等。三類是對舞劇或是民樂合奏曲為素材的鋼琴曲,如《彩云追月》、《金蛇狂舞》、《解放曲的天》等。這些鋼琴曲為傳承和弘揚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創作思維的多元化
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始終圍繞著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來進行的,因此創作思維上具有多元化。這些鋼琴音樂中,有反映戰爭題材的,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還有一類就是反映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文革時期,“鋼琴改編曲”這種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被允許生存下來,并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鋼琴創作的唯一形式。鋼琴伴唱《紅燈記》成功的開啟了改編曲的新紀元,即利用鋼琴的特點來表現京劇的音樂旋律和節奏。雖然和聲還顯得有些單一,織體也有些點程式化傾向,但它畢竟開創了二者結合的先例。接著,以《黃河大合唱》為素材而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是這一時期重要的鋼琴音樂作品。它在思想感情的深度,樂曲的規模和幅度,樂器性能的發揮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這一時期還有黎英海的《夕陽蕭鼓》、陳培勛的《平湖秋月》、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王建中的《梅花三弄》和《百鳥朝鳳》等。這些作品在創作思維上、追求民族風格上和模仿民族樂器的音響上都做了一些嘗試與創新,表現手法豐富,演奏效果也比較突出,是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音樂會曲目。
總之,民族音樂賦予了新的生命與內涵,不但展現了民族的氣節與精神,也大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使民族音樂成為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撐。因此,高師鋼琴教學加強民族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師鋼琴教學現狀分析
現在高師鋼琴教學分為了練習曲、復調音樂,中國作品、外國作品和鋼琴伴奏五部分的教學,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外國音樂和鋼琴曲的教學占據了重要的部分。首先,大學四年,學生選用的練習曲都是外國作品,從《拜爾》基礎教程開始到車爾尼的作品599、849、299、740,再到高級別的《莫什可夫斯基的鋼琴技巧練習曲》、《肖邦鋼琴練習曲》等,而適合本民族鋼琴音樂基礎技巧練習曲卻沒有系統的完善的體系。其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選擇的外國作品占多數。例如,為了訓練學生的聲部能力和手指控制音色的能力,教師多采用復調音樂的訓練和大型樂曲的訓練,從《初級巴赫》到《二部創意曲》、《三部創意曲》、《十二平均律》,從貝多芬、海頓、莫扎特的奏鳴曲到肖邦的《夜曲》等,而忽略了對中國復調音樂的研究。再次,在對學生鋼琴即興伴奏這一環節的訓練中,部分教師也多以外國歌曲為主,只要學生的和聲運用合理,伴奏音型選擇合理就沒有做更多的要求,她們忽略了對于中國特有的五聲民族調式的編配的訓練。這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對于學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認清現階段高師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三、高師鋼琴教學民族性的思路
要加強高師鋼琴教學的民族性,首先就是要改革一些常規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我在教學中就對四個年級的鋼琴教學作了一些嘗試,對于一年級才進校的學生,我在加強他們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求他們上網去收集一些他們喜歡的中國鋼琴作品。能彈奏的可以嘗試自己去彈奏,不能彈奏的則做好相應的記錄,如這個樂曲的創作年代、寫作背景、作曲家的背景以及這個樂曲所要反映的思想內容等。與此同時,每月還專門抽出一些時間,讓他們對自己所演奏或是所收集的樂曲做一些討論。讓他們自己在實踐中去感受中國作品的特點,領略中國作品獨特的韻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在進行復調音樂訓練的同時,要求他們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一首復調音樂來演奏,但必須是中國作品。這樣,它在尋找適合自己演奏的中國復調音樂中就會不經意的去收集很多的中國音樂,就會去了解中國復調音樂的歷史,這對他們了解民族音樂及特點是很有幫助的。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我讓他們多演奏一些不同風格的中國,通過他們實際的演奏去理解作品、分析作品。同時讓同學之間在我的指導下互相進行指導。這樣,他們在互相指導的過程中就會加深對作品的了解與認識,演奏的樂曲風格不僅具有自己的特色,也符合中國音樂的特色。我也在他們指導的過程中,及時掌握他們對民族音樂了解的情況。
總之,高師鋼琴教學民族性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只有一步一步的樹立起目標,中國將來的鋼琴文化及教育事業才能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傲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參考文獻:
[1]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華樂出版社,1999.
[2]周為民.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回顧與思考.中國音樂,2007.
[3]閔勝林.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的發展.作家雜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