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地方,但是陽光之地也有烏云籠罩。本文分析當今大學生就業的產生原因,并在此基礎上重點對產學合作合作模式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所帶來的契機做了研究。
關鍵詞:產學合作 大學生就業 契機
產學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學校與社會兩部分資源培養應用性創新人才的一種經濟模式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其顯著特點是學習與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有機會模擬“職業人”的身份到用人單位參加定崗工作并獲得報酬。在產學合作的操作模式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社會,了解企事業的用人需求,進一步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面臨未來激烈的擇業競爭中更加具有競爭力,產學合作給當今大學生就業創造了很大的契機。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1.大學規模擴大,大學教育已趨向與大眾化教育
1998年金融危機和“特大洪水”對經濟和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拉動內需,1999年,政府出臺了大學擴招的政策。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108.36萬人,而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159.68萬人增長率高達47.36%。至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達到657萬。大學的規模極度的膨脹產生畢業生人數的急劇的增長,但是市場需求并沒有同大學畢業生數目成同比例的增長。大學生就業市場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在供給過剩的人才市場,大學生就業體制由原來的“統包統分”迅速轉變為“雙向就業”模式。大學生已不是搶手的貨物,大學生就業問題由此而生。
大學教育的普及化是歷史必然的趨勢,一個民族要強盛,要繁榮就是要提高本國國民的素質,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技術水平,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不可扭轉的。但是大學規模的擴大是確成為大學生就業擇業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
2.科學的進步和合理的管理使人才的需求量減少
科學技術飛速化前進的今天,因特網進入了千家萬戶。一些網絡的產物由此孕育而生,網上購物、網上書庫、線上商務等。網絡的發展使得一些實體的經濟項目已不需要人在實體工作場所工作或者大大減少了實體工作對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企業的重組也同樣影響和阻撓大學生的就業。企業重組,是對企業的資金、資產、勞動力、技術、管理等要素進行重新配置,構建新的生產經營模式,使企業在變化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過程。其中的人員重組部分,就是本著利用現代化的各種工具和手段,通過減員增效,優化勞動組合,提高勞動生產的科技和經濟效率。
在人才蜂擁的今天,類似企業重組和網絡的產物層出不窮,大大削弱了對于知識人才的需求,而大學畢業生正是精通網絡等高科技手段的人才。對于人才的需求少了,就業擇業問題很自然就成為有待解決的問題。
3.學校傳統教育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首先,我國學校的大多注重理論知識學習,注重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大多數的學校都把分數放在了第一位。一切評獎考核在成績上過關評已經成為評價的一個潛規則。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師生雙方都將大量的精力花費在純理論上,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缺乏實踐知識和能力的缺陷恰恰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不滿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學校的應試教育對市場所需人才的分析和預測與現實狀況嚴重脫節。在如今的高校,我們還是可以看見開設了大量諸如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之類大量的就業需求“熱門”專業。此類的“熱門”專業的開設直接反應了學校對于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估計的脫節。如今所學非所用的大學生不適用4年后這些畢業后經濟市場的需求。傳統教育漠視對市場的解讀,專業和課程的設置不能跟上時代的需要,導致難以滿足人才市場的現實需求。同時,師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教育注重構建高學歷的師資構建機制。這樣的師資體制同樣引發一個問題,教師本身就缺乏實踐技能和經驗,或者技能類專業的教師多年前所學習的方法早已被淘汰,而實踐型的專業人員由于學歷的門檻而被拒之門外。如此以往,學生學所并非能夠真正為其所用。
由此看來,師生雙方對于實踐知識的漠視,學校對于市場需求預測的滯后,對專業設置考慮的欠缺,實踐型師資的缺乏都是學校傳統應試教育所引發的,這幾類的問題都導致了學校培養的素質人才與市場所需人才不一致,進一步加重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4.學生是主體,一切問題要回歸主體
大學生在剛剛經過高考這個門檻之后,如釋重負,很自然地想輕松一下。在大學這個沒有約束的環境下,時間匆匆而過,日積月累便有了惰性。一切都要回歸學生主體。有些學生怕吃苦,自身有很大的惰性,不肯做事,只肯做自己分內的事,用工單位自然不會留沒有工作動力的職員。此外,有些學生孤芳自賞,自視過高,對自己的能力定位不準,一味要求高職高薪,現在人才市場不缺乏有能力的人才,這類學生自然會遭遇棄之不用的后果。
二、產學合作教育模式能很大程度上解決就業難問題
1.啟發學生提早進行就業規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
香港中文大學郎咸平郎教授曾講過,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專科才是專才教育。用人單位往往需要術業有專攻,所以要讓大學生能夠找到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并且讓用人單位滿意的職業首當其沖的就要讓學生邁過從通才到專才的一大步。因此提早進行人生規劃便是很重要的一步。在產學合作這個項目中,首先讓學生提前有就業擇業的概念,并引起他們的思考。其次,學生自主選擇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會引發學生思考。通過這些思考,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然而然的開始規劃自己的定位。
2.通過實習明確自己將來的職業
僅僅的目標規劃是遠遠不夠的。產學合作項目高明之處還在于“贏在時間”。我校的產學合作時間設在從大一開始的每個暑假,時間跨度為6周。從大一開始進入單位實習,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考慮到底這個工作對我來說適不適合。四年的時間,充分的了解社會,充分的接觸各個行業,了解自己,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職業。通過每次的實習分析到底適不適合這個職業,到底喜不喜歡這個崗位,做出相應的調整,選擇合適的職位。避免了在大四擇業的時候毫無頭緒,更加利于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
3.在實習之后明確自己要學什么,根據所需去學習
產學合作給學生另一個契機在于幫助學生了解,我到底要學什么。大學校園里很少能找到為你解答問題的人。如此,產學合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信息的平臺,通過自己在外面的工作明確自己所欠缺的。
從實踐回歸課本。在實習之后了解自己現在所處的職位所需要的技能,資質等。例如,實踐過后總結出自己回學校以后要聽些什么樣的選修課,可以旁聽些什么專業課程,分辨那些課程可以略聽。在課余的時間,自己需要些什么資質證書,如會計上崗證、造價師、教師資格證等。
4.在實踐中思考自己所缺的種種
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仿佛鵝卵石那樣因為圓滑沒有棱角而備受人的喜愛,生活檢點,固步自封,人際交往方面、溝通表達方面都表現的不成熟。產學合作項目為此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首先,在實踐中,讓學生充分的和社會人打交道。實踐能磨平學生過分張揚的個性,讓學生學會傾聽別人,容忍別人,接受社會不同的人的不同處世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態度,這也為解決就業問題掃清了一大障礙;其次,大學生缺乏一些求職能力是就業問題的第二大障礙。在實踐期間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務,遇到苛刻的上級領導,包括在實習期間遇到的經濟困難都能磨練一個人。因此培養大學生堅忍不拔,樂觀積極,永不氣餒的品質勢在必行;同樣,在新環境中面對壓力能夠很快的調節自己,調整自己,融入產學環境,也是大學生應對產學環境具備的職業適應能力;實習是職場模擬,學生在每一天的模擬中審視自己的儀表、舉止、談吐。恰當的儀表、舉止、談吐同樣是求職取勝的關鍵性因素。
在“產”中審視自己,思考自己的短缺。端正就業態度,從能力、品質、舉止、談吐各個方面提升自己,把握就業的契機。
5.在實踐中學習創業技能
擴大就業渠道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性的問題。產學合作另一個契機在于引導學生打開眼界,幫助一些有志的學生畢業后創辦企業,不僅為社會留出空間,也為社會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
產學合作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企業的運行,各個崗位的職能,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這便讓一些具有創新精神,有較高綜合能力的學生得到創業的契機。在實踐期間接觸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反思自己能力的短缺,回到校園彌補自己欠缺的創業技能,補習商場、職場、營銷、市場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配合學校的開設的活動,充分拓寬自己的能力,學會分辨事物的思維。運用自己四年的時間,培養自己的組織才能、模擬自己的領導才能、細化自己的交往能力、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實踐自己的經營能力,待到時機成熟之時,厚積而薄發,穩固自己人生的立足點,然而再現知識和才能的亮點。
三、參加產學合作教育實踐心得
產學合作激勵學生思考,通過思考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同時也開始職業規劃。從一天的小計劃到一周,一個月,直至四年的大計劃。隨著計劃一輪一輪的推進,目標一個個的實現,最終實現理想。學生漸漸地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就漸趨近一個合格的人才。
四、結束語
目前,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擴招速度,遠遠超出經濟運作的人才使用的現狀。在此背景下,學生主體的被動,怕吃苦,作為主要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問題被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刻不容緩。此時,產學合作作為一個新的教育模式出現,實施產學合作,從很大程度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從實踐中啟發學生提早規劃就業,明確自己的職業走向,帶著明確的思路回歸校園,選擇有用的知識,學習需要的技能。最后,再次進行實踐,周而復始。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生活中引發其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應該學什么?缺乏什么?在實際中讓學生對自己的儀態、行為、舉止,進行審視,調整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在就業中勝人一籌。如此可見,產學合作模式確實給解決就業帶來很大的契機。
參考文獻:
[1]王江飛.信息不對稱理論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王鑫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山西師范大學.
[3]程璟.深化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創業帶動高校就業——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理性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