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決定》,在廣大高校德育工作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詩性德育”即德育教育方法的詩性,是對《決定》的積極回應,更期望能改變目前傳統德育教育處于事倍功半的現狀。“詩性德育”強調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強調德育過程的詩性,也強調德育效果的詩性。
關鍵詞:詩性 德育 思考
當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把柯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介紹給中國之時,就立即在人們的思想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人們反復咀嚼著“詩意地棲居”,企圖十二萬分把握地理解海德格爾關于“詩意”的本來意境,廣大高校德育工作者更企圖從“詩意”中獲得靈感,實現“詩意”與“德育”的嫁接,進而將“詩意”轉化為德育的新鮮養分,最終開辟出“詩性德育”的嶄新天地。詩性德育是詩性教育的一部分,由于德育是關于如何為人的教育,因此更需要講究詩性。從追求德育的結果看來,詩性的側重點是人性,要設法使人“愿聞其道”,讓詩性進入德育。從教育的效果上來看,可以實現從法治到德治的轉變,至少為這種轉變做成分的準備,運用詩性,把對“在場的肉體”進行教育,深入至對“不在場的靈魂”進行教育,讓生硬、枯燥的理性德育教育,變得生動、有趣,最終使學生變得愿意只有一個“東耳朵”,而不是有兩個耳朵,如俗話中說“東耳朵進西耳朵出”。
一、詩性德育的神——核心是德育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詩性德育的核心一定是德育,雖說如何地強調詩性都不算過分,但千萬不可本末倒置,不能大講詩性而言之無物,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立德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似乎有德不成問題,但道德是有階級性的,這些德是不是“善德”很值得我們關注,不是善德就等同于無德。所以,我們對傳統的德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種“取”和“去”的過程就是“立德”。不僅如此,道德還具有時代性,我們還要善于把對當代人的要求德育化,確立新的時代道德。
2.明德
中國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道德文化,由于表達形式的古老,甚至神秘,不是所有人都能知曉和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靠“詮釋”得以實現,同樣,傳統道德中有許多至今仍閃爍著耀眼光芒的精華,但有些內容有其產生的時代局限性,我們要賦予這部分傳統道德以新時代的內涵,要善于詮釋傳統道德的現代要求,如究竟怎樣理解“知足常樂”,又如何批評“小富即安”等。
3.興德
物質財富的迅速豐富是現代社會的顯性標志,在人們驚呼“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中如何彰顯道德精神的價值和魅力,就存在一個“興德”的重大課題。道德雖然不具有強制約束力,靠社會輿論和風俗習慣來維持,但社會生活中道德的力量有時比法律的強制力更具威力,不用說封建社會中的“以理殺人”,現代社會中“眾口鑠金”的事情是屢見不鮮,比比皆是。這至少從另一個側面為興德提供了實踐基礎,我們不能使道德法律化,我們應該用道德的手段來捍衛道德,在全社會提倡“見義勇為”、“興德勇為”。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興德是一件全社會的事情,是一個世世代代的艱巨工程。
二、詩性德育的形——關鍵是詩性
散文不是詩,但散文有詩意,有詩性。散文講究“形散”,德育講究“詩性”;形散是為了抒發感情的需要,而詩性則是為了追求德育的效果。
1.因材施教
一塊玉究竟能雕琢成多大的器,不僅取決于此玉的質地和尺寸,也取決于工匠的手藝,大材小用,浪費;小材大用,勉為其難。德育也是如此,把一個人培養成什么樣的才,不僅取決于培養者的期望,不僅取決于培養手段的高低,更取決于教育對象的基本狀態,同樣一個要求,對不同的人而言,有的可能不痛不癢,根本達不到教育的效果,而有的則可能造成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因此,德育教育一定要分類教育,分層教育,只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實際,既有統一要求,又允許個性張揚,才能百花齊放、姹紫嫣紅。
2.應時施教
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加速了社會的發展,觀念更新和社會要求更加體現了時代性,雖說德育是一個傳統的話題,但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傳統眼光要求現代德育,常常見到另類和叛逆,會情不自禁地問,“現在的年輕人怎么了?”如果用前衛的眼光審視現代德育,又可能會感到徘徊和不思進取,同樣會問,“現在的年輕人怎么了?”因此教育者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在恰當的時間實施恰當的德育教育,這是詩性的時代性。
3.情景教育
在人類的進化理論中,有一個環境決定論,指出了環境對生物個體進化的影響和作用。同時,認識論又告訴我們,人類的認識大概都經過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如果脫離了感性認識,人類就不可能獲得理性認識。德育亦如此,如果單純從書本到書本,從課堂到課堂,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范仲淹之所以能“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輝夕映,氣象萬千”的洞庭湖水賜給了他以靈感和啟示。因此,我們只有精心設計恰當的場景,運用恰當的形式,表達我們想要傳播的思想,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4.生活教育
如果我們片面一點地把人的一切活動都理解為是生活的話,那么德育就是教人如何生活的道理,教人如何為人,如何做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實踐就是生活美學,我們應當讓生活成為藝術品。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道德教育由于教育形式的原因而帶有政治教育的色彩,從而道德與生活脫離,讓人在理解道德原理時變得使人感到緊張、迷惑,甚至于是恐懼,使人望而止步,就是勉強接受灌輸,在一片大道理面前也是心存疑慮,將信將疑,因此,我們必須倡導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讓我們的教育對象感到放松和輕松。
5.創新教育
畢業生黨員離校前都要上一堂“最后的黨課”,進行“黨員意識、組織觀念、感恩意識、廉潔從業、發揮作用”等方面內容的教育。如果我們把這樣的黨課以《在天與地之間》為題,從古希臘哲學關于“人的三個問題”出發,以“我是誰”對應“黨員意識”和“責任意識”,以“我從哪兒來”對應“組織觀念”和“感恩意識”,以“我到哪兒去”對應“廉潔從業”和“作用發揮”,來充分闡述一個黨員畢業以后必須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肩負的責任,學會感恩父母家庭、學校老師、社會國家,潔身自好以追求健康、快樂和幸福,通過發揮黨員作用來實現自我價值、積極影響他人、努力奉獻社會,最終讓社會不會忘記,他人感知你的存在與價值等道理和要求,黨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三、結語
總之,我們當前的德育教育不是“言之無物”,而是“育不得法”,若要德育創新,“詩性德育”不失為一個值得關注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蘇達禮.救救孩子.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
[2]孔子.論語.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3]孫迎光.讓生活本身成為藝術品.江西教育科研,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