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敘事曲題材運用到鋼琴曲創作上的作曲家,他為敘事曲題材拓寬了范圍,豐富和發展了敘事曲的音樂表現。他還是一位較早把混合曲式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去的作曲家,其音樂形式上的綜合與創新,使他的這四首敘事曲成為當時和今天在器樂獨奏中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敘事曲 創新 混合曲式 標題性
肖邦是19世紀波蘭最杰出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一百多年來,他的鋼琴作品始終響徹音樂舞臺,時至今日仍被各國鋼琴家盛演不衰。他一生創作了大量類型各異的鋼琴作品,盡管這些鋼琴獨奏體裁大都因肖邦而出名,但均不屬肖邦首創。肖邦的重要貢獻是使其在原有題材上做的不同程度的拓展與推進,其中就題材本身而言,肖邦敘事曲的原創性則更為突出。他首次將文學中的敘事詩、聲樂作品中的敘事曲與器樂音樂相結合,形成這種富有戲劇性、史詩性及詩意的器樂曲題材。
最早敘事曲這一體裁發源于中世紀的定形詩,除有固定的詩形外,根據其語源有時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紀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國、意大利、意大利、英國、德國成為獨唱或復調敘事歌曲的通稱。到了18世紀演變為敘事詩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敘事詩,作家《黑爾達的愛德華》敘事詩等。后來一些作曲家,根據敘事詩的詞把它們譜寫成歌曲,從而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敘述體歌曲。如勒韋的《愛得華》、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兩個近衛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長大而富于戲劇性的鋼琴曲中使用敘事曲這一名稱,首次將文學中的敘事詩、聲樂作品中的敘事曲與器樂音樂相結合,他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體裁的鋼琴曲,這四首敘事曲寫于1831至1842年之間,也就是肖邦21歲至32歲這段充滿青春朝氣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肖邦音樂創作上的高峰期。后來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維厄唐、福雷等音樂家也在鋼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樂作品也借用了敘事體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敘事曲《督軍》、杜卡斯的《魔法師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較典型的交響敘事曲。
作為敘事曲題材的首創者,肖邦的敘事曲作品中有著以下的特點。
一、混合曲式結構
他是一位較早把混合曲式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去的作曲家,這對其后音樂創作中的打破傳統曲式規范、吸收不同曲式的特點、按音樂形象的要求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曲式原則加以綜合的結構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器樂敘事曲體裁這一19世紀30年代的產物,給敘事曲體裁帶來了活力和生機。它的誕生使得敘事詩這一文學體裁與純音樂的語言結合了起來。這一綜合藝術的產物,這一新的形式必然帶來音樂語言、音樂語言結構及其表達方式上的變革。混合曲式結構,這一建立在傳統曲式結構原則上的混合體,必然與器樂敘事曲這一綜合產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肖邦沖破傳統的典型規范及用新的結構形式取代舊的結構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在他的四首敘事曲中各種曲式結構的運用均相應地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需要而確定。例如,在《g小調敘事曲》(0p23)中,再現部中的再現主題并沒有像原來傳統曲式中的要求那樣來再現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而是在自身的音樂性格中形成變化再現,使之與呈示部和展開部之間具有一種既變奏又回旋的關系。同樣,在這首作品的多處連接部與尾聲當中,作曲家又舍棄了在原來的曲式結構中慣有的將主題因素逐漸引申的做法,而是在這些地方建立起一些全新的音樂材料,并使之具有獨立音樂形象的意義和適當的對比性。可以說,這些作品的結構特征表明肖邦鋼琴敘事曲充分結合了各種音樂結構形式并使之與傳統奏鳴曲體裁相統一,從而使得他的音樂在建立在古典主義風格的基礎上的同時,成為了浪漫主義音樂進行革新與綜合的優秀典范。
二、閃現出的標題性音樂的創作特征
在肖邦鋼琴敘事曲的作品中雖然沒有像其他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那樣在作品的總譜上標記相關內容及標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其它一些研究發現,在肖邦的四首鋼琴敘事曲中都帶有明顯的渲染和升華作品內容的標題性音樂創作特征。他的敘事曲大都是他閱讀了一些敘事抒情長詩后有的創作動機。如第一號g小調op.23,作于1831年6月維也納,1835年獻給史托克豪森男爵。這首敘事曲是根據密茨凱維支的長詩康拉德?瓦連羅德所給的印象寫的。這首曲子寫于華沙起義失敗之后不久(1834年前)。這里滲透著肖邦個人對華沙起義失敗這一悲壯事件的感情體驗,音樂中充滿悲憤之情和激烈的悲劇性沖突。第二號F大調op.38,作于1836年,獻給舒曼。這首曲子得自密茨凱維支的斯維切濟湖的姑娘。第三號降A大調op.47,作于1840~1841年,獻給波琳?德諾亞尤小姐。這首在內容上可能與海涅的《羅列萊》有聯系。從這些作品的創作表現來看,雖然沒有具體的標題,但無疑是有具體內容的創作題材和主題構思的。這一點,也影響著其后的一些作曲家,如李斯特b小調第二敘事曲,創作于1853年。據說是根據一個古希臘神話寫的,男主角與女主角相愛卻被一條大河分開,開頭部分左手旋律描寫的即是波濤,樂曲的高潮部分講男主角在努力游至對岸的途中被一個巨浪吞噬,而期盼他到來的女主角還不知道,還在繼續唱著:“你快來吧,快到我這里來吧。”神話終究是神話,最后男主角復活了并與他愛的人一起。這部結構宏大的史詩性作品,音樂發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有強烈的戲劇表現感人至深。還有勃拉姆斯也是一位嘗試以民族敘事詩為題材用以創作敘事曲的作曲家,其中OP.10—1號就是以音樂敘述浪漫詩人黑爾達Herder(1744—1803)《各民族之聲》詩集中的蘇格蘭敘事詩《愛德華》(Edward)中的意境。
其后,交響樂也借用了這一器樂題材,出現了“交響敘事曲”,相同的是仍是用“音樂”作為敘事的主導元素,像欣賞者傳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如《魔法師的弟子》的音樂靈感來自歌德的童話詩篇,它以管弦樂詼諧曲的形式,在古典音樂嚴謹的架構下,引入風趣幽默的元素,天真可愛,充滿魔力。還有如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又名《天方夜譚》,由俄羅斯民族樂派重要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創作,它也是取材于阿拉伯神話故事《一千零一夜》。樂曲由一些阿拉伯東方的畫面和形象交替組成,其中既有風俗性的趣聞,也有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愛情的場面,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敏銳感情,散發出東方神話的芳香。其中第二樂章敘述的是卡倫德王子經歷的驚險故事,音樂中各種絢爛神奇的幻想性場面引人入勝。
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什么敘事曲題材其實都是用音樂來向大家敘述一個故事,那跌宕起伏的情節,每每引人入勝。
總之,肖邦的鋼琴音樂是今天人類音樂文化藝術史中的不朽瑰寶,其音樂形式上的綜合與創新,使他的這四首鋼琴敘事曲成為當時和今天在器樂獨奏作品中的經典之作,而他的這一首創的題材為后來交響敘事曲的出現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肖邦“鋼琴詩人”的皇冠也正在閃現著他在這四首鋼琴敘事曲創作成就上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1-1.
[2]張東盾,孫巖.肖邦鋼琴敘事曲的藝術特點.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