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感恩為基礎,構建新世紀的價值觀;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研究感恩教育的實質、探討感恩教育的途徑,指出加強高校感恩教育,是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感恩教育 和諧校園 構建
一、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1.感恩教育的內容
所謂感恩,就是心存感激,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希望回饋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1)祖國、民族、人民、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擺脫了屈辱、貧窮,享有了安寧的生活和擁有了尊嚴。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要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人民、感恩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斗。
(2)父母
每個人都不能忘卻的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關愛最多的也是父母。因此,我們要對父母心存無盡的感恩和報答之情。
(3)教師
在大學生的成長中,無不凝結著教師的辛勤勞動;因此,要感激自己的老師,尊重老師的人格和創造。
(4)社會
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他人和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于我們每個人的。每個大學生都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使感恩意識和行為成為受教育者個人的穩定內心信念和行為習慣。
(5)大自然
它給了人類和諧的生存環境,提升大學生這方面的感恩意識,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感恩教育離不開培養人的感恩意識;它的本質任務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人的精神生命。懂得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知恩之后應當以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包括情感上的回報;也并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稱得上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教師的細小幫助,對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正是報恩的表現。大學生要感謝幫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幫助自己的人,不能因求助不得而將他人懷恨在心。
3.新世紀高校感恩教育的目的
(1)培養感恩的意識觀念
讓大學生熱愛生活,關愛自然,關心他人,服務社會,奉獻祖國。使大學生把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的回報,看成一種責任,只有使他們樹立這樣的觀念,感恩教育才有意義。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重視感恩教育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2)自身素質的培養
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培養理想信念、奉獻精神、提高人文素質、擔負社會責任、改善人際關系等。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懂得感恩,在為人處事方面會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容易獲得工作崗位,從而得到鍛煉而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4)感恩教育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大學生樹立感恩意識,會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促進社會的文明和諧。
(5)促進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
感恩教育的開展會促進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
二、營造感恩氣氛,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1.制定必要的規章和制度
制定必要的規章和制度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引導和推進大學生感恩的一項重要舉措。學校可以在制訂的《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班訓、班規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中引入以感恩為內容的有關條文,對表現突出的要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樹立感恩的典范,引領學生自覺、主動實施感恩行為。對違反制度和規定的同學也要給予相應的處罰并加強思想教育,來規范大學生日常行為,幫助感恩缺失的同學懂得感恩并學會感恩。
2.感恩是道德價值的源泉
感恩教育是高校實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感恩教育引導大學生對社會心存感恩,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呵護,并使感恩成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大學生要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具備感恩思想的人;要能夠對黨和國家所給予的幫助、培養和教育進行回報。感父母養育之恩,感祖國培養之恩,感老師教育之恩,感同學相助之恩,以感恩的態度學習好知識,將來更要以感恩的心態走向工作崗位,為社會創造價值,回報祖國和人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遠大理想和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課外活動中,通過感恩教育情境體驗、實踐感恩;化抽象為具體,化說教為行動、以活動為載體。走進社區、農村、軍隊;義務獻血、募捐、演出、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使大學生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培育愛心,學會尊重和寬容;使愛心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得到升華。
3.以人為本
新世紀高校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恩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使大學生對生活感恩、對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感恩,進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形成知恩報恩的道德情懷;進一步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逐漸不僅為演繹校園和諧文化,而且為社會的整體和諧做出貢獻。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樹立自立意識,樹立寬廣的胸懷、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致力于社會和人類的和諧。高校教師要按照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弘揚和諧校園文化精神,可以結合“五四”、“七一”、“十一”等節慶日和紀念日,開展多元化的和諧校園文化主題活動。發揮高校黨報、團報、校園廣播、局域網絡等的宣傳教育作用,搭建校園文化宣傳和交流平臺;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學術性、沙龍式的大學生社團活動,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品牌,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構建大學和諧校園文化,要從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著手,把大學建成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社會對他們寄予了無限期望;而感恩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促進他們自身的群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感恩教育;它是社會和諧的營養劑;只有在一個和諧社會中的各個組織都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社會才可能總體和諧。加強高校感恩教育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而和諧校園文化同樣也會促進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現和發展。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也是高等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雷蕓蕓.對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2]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種德育的新路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5).
[3]謝納澤.感恩教育之我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4]劉詠寶.關于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