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的角度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代表了高職教育課程模式改革的發展方向。結合有色金屬加工的典型工作過程,對學習情境設計等教學實踐方面進行了探討,并作了簡要總結。
關鍵詞:培養目標 工作過程 學習情境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代表了高職教育課程模式改革的發展方向。按照生產的實際工作任務、職業活動特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圍繞工作過程進行新的教學項目的綜合性課程開發。課程定位、課程內容設計與開發、設計教學情境,對課程進行歸納整合,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職業能力,實現與工作實際零距離的對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工作過程融于教學之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無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鑒的。
一、“有色金屬塑性加工技術”課程性質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材料,航空、航天、汽車、機械制造、電力、通訊、建筑、家電等絕大部分行業都以有色金屬材料為生產基礎。“有色金屬塑性加工技術”是一門工藝性理論課程,作為高職高專院校冶金、材料專業的基礎專業課程,它的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理論與實踐結合性強,同時具有“內容廣,工藝多,設備雜”等特點,要求學生能理解、會應用、會基本操作。
但目前,高校開設的“有色金屬塑性加工技術”課程在設置上仍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大多金屬塑性加工的課程將材料成型與控制作為基本內容,過多強調金屬塑性變形的基本理論,過分強調金屬加工知識體系的完整,重基礎,輕應用;二是學生畢業后進入職業角色的適應期長,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之間不能很好地對接。三是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未能擺脫“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組成的課程體系設置的實質性,沒有體現以“能力本位”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思想,只培養出了重理論、輕技能的難以適用崗位工作任務的技術人員,難以滿足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工作過程“有色金屬塑性加工技術”課程定位及方案設計思路
本專業主要培養方向是面向冶金行業的有色金屬及鋼鐵聯合企業,通過對有色金屬加工行業社會背景調研及行業分析,對專業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進行分析,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解構傳統的“有色金屬塑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體系,根據冶金有色材料行業技術規范和作業標準,構建新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按照本專業面向的工種的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過程。
圍繞金屬材料加工職業能力培養構建課程內容體系,設計教學項目、學習情境,制定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程的實際,確定以“金屬塑性加工方法”為載體,以加工過程為導向組織教學、以技能訓練帶動知識點來學習。設計思路如圖1。
三、教學情景設計及教學內容組織
按照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行動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培養有色金屬加工的應用技能和相關職業崗位能力為基本目標,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按照認知的規律、職業成長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組織教學內容,通過實訓操作和聯合作業以及理論知識考核完成全部教學任務。按照工作過程開發學習情境如表1所示。
通過對有色金屬的擠壓、拉拔、軋制、鍛造與沖壓等知識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利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全面學習和掌握各類有色金屬的加工技術、加工設備結構、工作原理、檢修工作過程,同時了解國內外一些新技術、新工藝,為學生畢業后適應有色金屬行業各專業技術崗位的要求打下堅實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基礎。
四、具體措施
本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分析在金屬材料生產和加工行業中人才培養中所具備的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由企業行業共同參與提出具體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與開發。培養學生在金屬材料加工方面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包括金屬材料生產工藝控制與設計,設備的操作、維護、檢修及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成為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在教學項目實施中,由專業教師、實訓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教學團隊,密切配合施教。使專業理論知識、生產實際操作、設備使用和維護、管理標準等知識,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被學生掌握吸收,崗位技能也在這種動手實干過程中形成。
五、結論
1.突出有色金屬塑性加工技術課程的基礎輻射作用
結合有色、稀有金屬、鋼鐵材料常用的擠壓、拉拔、軋制、鍛造等塑性變形成形的特點,以工種和實際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項目,構建教學情境,具有明顯的課程特色,為金屬材料的研究與生產奠定基礎,在力學、冶金、材料、機械諸學科間起橋梁紐帶作用。
2.體現“教學-實驗-實踐”三位一體的融合性
課堂講授與演示相結合,構筑學生金屬塑性加工知識體系;綜合實驗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獲得金屬塑性加工全過程的感性認識;校內與校外企業相結合,搭建綜合運用知識、拓展職業能力與素質的訓練。
3.分析專業面向的工作崗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以“有色金屬加工方法”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訓練帶動知識學習的思路,安排了擠壓、拉拔、軋制、鍛造及沖壓4個學習情境,12個教學任務。
4.強調教學隊伍知識的互補性
邀請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高工講授金屬塑性加工的新理論、新技術與新工藝,將理論和實踐、基礎和前沿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與實際聯系、與企業生產同步。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石鋒杰,郭琳.基于工作過程的“高壓電器運行與檢修”[J].中國電力教育,2010,(1).
[3]賈杏.基于工作過程的《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探討[J].裝備制造技術,2009,(1).
[4]廖慶.有色金屬壓力加工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教學創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