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說“有教無類”,意思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可以采用任何適于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在體育教育上同樣如此,只要目的不變,只要有助于此目的的實現,無論什么方法,都應視為切實可行的,而不必拘泥一些具體的形式。本文秉承這一思想,以嘗試教學法為切入點,在分析了嘗試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阻礙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嘗試法 體育教學 對策
“嘗試”一詞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早在2300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說過:“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意思是,我雖遲鈍,也要嘗試。這道出了嘗試的普遍性。查閱中國的權威語言辭典,都有嘗試一詞的解釋。《康熙字典》中說,嘗——試也;《辭源》中說,嘗——試探;《辭海》中說,嘗——試,如嘗試。《左傳#8226;襄公十八年》中載有“諸候方睦于晉,臣請嘗之,若何”,西晉學者杜預對“嘗”字的注釋為:“嘗,試期難易也”。詞語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延伸,按現代社會對嘗試的理解認為,“嘗”是指探測問題的難易;“試”是指探測解決問題方法的有效性。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為“嘗試”,是指對問題的一種探測活動,其目的是獲得關于問題的難易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有效性的信息,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具體到我們的體育課堂來講,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缺乏學生嘗試和探測的機會,進而沒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性。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課程理念,它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人們對于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存在著模糊的認識。嘗試教學法的發明和成功推廣,為廣大體育教育者理清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
一、嘗試教學理論簡述
“嘗試教學理論是以嘗試思想為核心,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哲學基礎的,以現代教學論為時代特征的一種教學理論”。它的實質是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成功,在嘗試中創新。它改變了教師先講學生再練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學課本和學生互相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進行嘗試練習去初步解決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有針對性地行講解。
嘗試教學把嘗試思想應用到教學中,是一種帶有嘗試特征的特殊的教學活動,它既是嘗試活動,又是教學活動。一般嘗試活動至少有三個要素構成:一是嘗試活動的主體,即進行嘗試活動的人;二是嘗試問題,這是嘗試目標;三是探測活動,指嘗試的過程。
由此得出嘗試教學活動的特點:首先,嘗試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其次,嘗試問題,一般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提示;最后,探測活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一種有指導的嘗試過程。
嘗試教學主張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沖破“先講后練”(教師先講,學生再練)的傳統教育模式,構建“先練后講”(學生先嘗試練習,教師再有針對性講解)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注重以人為本。相信“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
二、嘗試教學法與體育教學的契合
通過對嘗試教學法的概念和特點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其是將學生的主體擺在第一位,為學生騰出自由發展的空間。一些體育教學工作者,引用嘗試教學法進行體育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學習比較主動。青年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那就是愛表現自己,樂于在大眾中展露自己。而體育學科跟其他學科有所不同,那就是必須通過身體練習而不是用筆解題的手段來達成目標。體育課可以說是學生的演繹舞臺,學生的練習就像是上臺表演,其練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處于激動、興奮的狀態,讓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其自由發展的空間,他們的身心才會得到全面的發展,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和創新意識才會得到培養。所以說嘗試教學法在體育課中的引用是必要的。它的完整教學過程可包括以下六個步驟:嘗試準備、嘗試問題、嘗試指導、嘗試練習、嘗試評價、再次嘗試。其教學程序可分為六步進行:出示嘗試題、自學、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再次嘗試。
三、阻礙嘗試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推廣的因素
張新華的嘗試教學法認為:“促進學生嘗試成功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課本的示范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師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和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等”。這些因素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運動構成了一個動力系統。其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中心,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主體作用通過課本的示范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和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來實現嘗試成功,而師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則為上述因素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情境。
但回過頭來重新巡視我們身邊的體育,似乎仍然在走“應試教育”的極端,學生的體育意識越來越模糊,體育在大多數學校中的實際地位每況愈下。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中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人越來越多。根據嘗試教學法的理念,審視現行體育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阻礙:
首先,以傳授式教學方法為主,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在體育教學中,傳授式教學法實際上強調的是教師的教,至于學生怎么學并不重要。換而言之,教師重視的是“跟我做”。因此,學生的所做動作必須和老師所做的一樣,如果老師的動作不規范,那么,這個班幾乎所有學生的動作也可能不規范。學生可以不知其然,更不必知其所以然,只要“依樣畫葫蘆”,就會被認為是最好的教學效果。這種老師說做就去做、教師說不做就不做的教學方法,表明以教師為中心、以競技運動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不管學生的身體差異,而是一視同仁,不管學生要不要,盲目地進行灌輸,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不能得以體現,不適宜時代的發展。
其次,教學模式過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效應。但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隨著時代而不斷地變化進步的。現實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已經不再是從前那種教師說向東而不敢向西的學生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觀念,喜歡獨立思考、喜歡挑戰,愛上體育課,卻不愿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愿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約束。而傳統教學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課形式單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甚至被剝奪,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再次,教學互動仍以單一模式為主導。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生生對話、溝通與合作互動交往的過程。互動,不要僅僅是形式化的東西,要真正從知識技能、思維、情感上進行互動。互動交往,要求參與者要有一定的素養,要有實現互動的行為,要會參與、會互動,這樣才能提高參與、互動學習的效果。
當前體育課教學中,師生互動主要地表現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一問一答、講與聽、示范與模仿上。師生真正的對話、溝通與合作缺乏,學習的過程有時沒有師生思維的交流,教師講的、要求的,不能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或學生只出汗不動腦,不能引起思維的碰撞,缺乏師生共同構建的過程,造成思維的浪費。而在情感交流方面,則是“同學們今天活動的或學習的高興不高興啊”,不能發自內心地、自然地進行情感交流,沒能達到情感的交融,總覺得有些教師與學生有裝樣子的嫌疑,沒有真的情感體驗、情感激活、情感深化、情感升華的過程。這種情況意味著教師還是權威,學生還是服從者。
四、對策建議
1.緊扣嘗試教學法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課前思考存在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可以彌補教師的不足。通過學生啟發,教學相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得到加強,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體育課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全面、具體,更重要的是符合學生的實際,以此達到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師只有通過師生交流,通過體育委員傳遞了解學生多方面建議和意見,掌握學生和場地器械情況,總結歸納符合各類學生的實際,根據他們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才能獲取知識,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各個學校不一樣,同一年級各個班不一樣,同一班級學生性別不一樣,相同性別個體差異不一樣,不同層次決定了我們必須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讓學生去思維去創造。傳統的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運動場地為陣地,以教材為內容。教學形式突出的是教師教,學生被動學,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是一個盛放知識的容器。在教法上,大多采用教師講授為主,輔之以練習、復習的方法,忽視了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另外,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往往還存在只注重對教法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學法的研究,致使學法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確,嚴重影響了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確定性。現在,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采用討論互動式與思考啟發式等教學方式,運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練為主,使學生在主動的學習中,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如投沙包擲遠。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只提出簡要的教學要求和一些練習方法的提示。各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分組練習,同時在各組中選出一名動作較規范的學生協助組長幫助同學進行動作練習。結果,在組長的帶領下,有的組在組長的統一口令下集體練習,協助同學在旁邊逐個糾正;有的組兩人一伙互相幫助糾正;有的組請動作好的同學示范,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有的組跟隨動作規范同學進行練習。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學生有了自主性,更加認真,動作達到了目標要求。
2.正確處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的關系
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的兩個方面共同作用,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正確的“導”,學生主動的“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兩者是統一的。在實踐中,許多教師沒有正確理解二者的關系,把二者關系對立起來,認為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放棄老師的主導作用,以致于把一堂體育課上成了“放羊式”的課,教師完全放任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也處于盲目、混沌狀態,達不到學習的效果。或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樹立教師的絕對權威,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不應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對立起來,他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能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過分放縱學生,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要注意教學相長,使教師與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
首先,轉變觀念,正確認識“主導”與“主體”間的關系。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體現者和設計者,始終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決定了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而對學生來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學習,掌握各項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由此可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為條件、辯證統一的,即“主導”是對“主體”的主導,而“主體”則是在“主導”作用下的主體。
其次,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強調學生的主體,其實也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個體差異、不同的興趣愛好來更好的組織教學,合理的安排教材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不斷創立新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五、結束語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學多“悟”少,這和課堂教學沒有給學生“嘗試”的機會有關。真正有意義的知識,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師主動地“教出來”的。教出來的東西往往很快就忘,而悟出來的東西,經歷了自己的主動嘗試,在嘗試過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則會終身難忘。根據邱學華的研究,利用課本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討論的相互作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相信80%以上的學生嘗試成功。因此,在體育教學的實踐中,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是實現教學目的重要途徑,也是嘗試教學法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越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結合、相輔相成,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宋凱.試論體育“新課標”教學設計的特點和要求[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
[2]丁鈺.嘗試“嘗試教學法”[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9).
[3]張新華.創新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淺析[J].新課程(中學版),2009,(3).
[4]袁志鋼.“嘗試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浙江教育科學,2009,(6).
[5]席繼軍.嘗試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2009,(8).
[6]李興華.體育“導式”教學法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成人教育,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