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素質教育理念的催化下,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本文立足于浙江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現狀,提出高校公共美術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策略。以強化高校公共美術課程的實踐。從公共美術教育的淵源、公共美術教育的現狀、公共美術課程構建與實施策略的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校公共美術課程 建構 模塊化 實踐
藝術教育,是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素養、形成完美人格的重要課程,教育部頒發《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實施意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等指導文件,就浙江省而言,筆者認為只有立足于本地高校學生美術素質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研究,才能提出對公共美術課程的建構更切實際的策略,逐步完善素質教育教學,實現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一、公共美術教育的淵源
中國公共藝術教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新式學堂的興辦。自從19世紀中后期,晚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建立起第一批新式學堂,設置了“手工”、“圖畫”等課程,開啟了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新紀元。民國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很快,但高校公共美術教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和政府頒布了相關政策,促進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而高校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公共美術教育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教育受到極大地摧殘,美育的喪失給中華民族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公共美術教育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確立了公共藝術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體現在2006年國家教育部下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方向。隨后,國內對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有了更快地發展。
二、浙江公共美術教育的現狀
我們對浙江省普通高校做出了相關調查。了解到,省內的普通高校及高職類學校,共計約100所,其中40多所普通高校均已基本開設全校性公共美術課程,50多所高職類學校中開設此課程的則較少,公共美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開設了的院校,一般以公共限選課的形式要求學生完成課業,或修夠學分,才符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以下簡稱《課程方案》)的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通過考核合格。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方可畢業。
浙江高校公共美術課程一般選用通用教材或自編教材,內容上以鑒賞為主,包括:中外美術鑒賞﹑書法鑒賞﹑攝影作品鑒賞及紡織品鑒賞﹑服裝色彩理論與穿著等;部分高校開設了實踐課程,如浙大城市學院開設中國畫基礎技法,授課內容包括中國畫的理論知識和繪畫、裱畫、題字刻章等,多媒體技術(圖像設計,動漫制作,網頁設計)也是公共美術選修課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學校還形成了特有的藝術教育模式,比如,浙江大學,專設了“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總地來看,浙江省公共美術教育已經起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與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為具體了解公共美術課程設置在大學生中的反應,我們進行了大量問卷調查,統計數據如下:
(1)在我們調查的大學生中,有51.75%對美術感興趣,并且表現出了積極的參與渴望;不感興趣的學生數量約占10%。
(2)大學生重視和青睞中國畫的占38.5%,而“西方油畫作品”、“民間美術作品”、“現代媒體藝術”與“雕塑作品”分別以25.75%、15.5%、13.5%和9.75%分列其后。既表明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較強,珍視民族文化,也表明大學生能以寬容心態接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呈現出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中心,向其外圍擴散的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3)有52.75%的學生即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對美術知識都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了解得比較深入。缺乏相關知識的學生表現出對學習美術的渴望。同時,亦有少部分的大學生還僅僅停留在“美術即是繪畫”的認識上。大部分人對優秀美術作品只能初步感知,能產生強烈共鳴或感覺的只有3%,而且對于看不懂的美術作品,置之不理的多達40.5%。
(4)在美術與我們生活的關系上,認為非常密切或比較緊密達到82.25﹪,但許多大學生并不認為美術學習對于自己的本專業有很大幫助或認為沒什么用。
(5)眾多大學生希望在公共美術選修課上學到美術鑒賞的知識和美術技能與實踐、較有深度的內容、更多的交流機會、更多的實踐機會。
(6)涉及公共美術課程的教學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學生希望把美術課程安排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藝術場所,或美術專用教室。
(7)對于學習結果的評價,相當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和自評相結合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評價應用中還缺少指導;最后,對于公選課的態度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學生選修美術課目的出于:豐富知識,提高修養,培養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防治學習枯燥;或是單純地喜歡美術、對美術具有強烈的興趣;對學習自身專業有幫助或提高生活品味;只是為了完成學分。不愿選修的學生認為不喜歡美術、沒興趣、課業繁忙、沒有足夠時間;自認為沒有繪畫天賦;認為選修課上,學不到東西等。
從調查綜合情況看,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校大學生總體的美術素養還是不容樂觀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們認為是“實用主義”思潮對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影響,重科技、輕人文,高校“專才”教育大行其道,公共美術教育則處于邊緣。另一方面,庸俗文化盛行的社會風氣對大學生的影響。各種庸俗文化正利用網絡、影視等媒體快速地席卷全球,“淺閱讀”的“淺文化”迅速彌漫,對大學生的審美品位也造成負面影響。再次,國家教育考試政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應試教育使學生在基礎及高中教育階段得不到良好的藝術教育,導致高校生源的綜合素質不可樂觀。另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身缺乏明確的主管部門與健全的體制。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沒有針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獨有的評估體系,均以方便管理為上,“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不但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忽視與質疑,也還要面對自身的零散與混亂——缺乏整體形象與整體意識,這是公共藝術教育領域直至目前還無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點(陳振濂)”。這些均是阻礙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發展的深層原因。
三、公共美術課程建構與實施策略的研究
上述原因的分析和思考,筆者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一點淺識拙見,概括為五句話:
1.以樹立人文精神為指導思想
公共美術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培養人文精神,完善美術修養。人文精神怎樣樹立?這要從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吸取成功的經驗。精神是虛的,要注重務虛,以虛馭實,貫穿于實踐教育之始終。教育工作者是以教育和培養學生的人格修養為自己的職責,把人文精神作為指導思想,作為教育學生的應盡義務,是必然的不容忽視的。
2.以確定課程目標,擺在首位
課程目標在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有助于明確課程方向,而且還有助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公共美術教育有別于專業美術教育,旨在普及而不是專門意義上的提高,應該重在了解和欣賞﹑感受而不是專業技能訓練,它存在的意義不是“寶塔尖”的定位而是“推廣”定位。目標應從認知、過程、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課程方案》明確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目標: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3.以完善課程結構為中心環節:
公共美術課程結構,有三種形式:(1)整合課程,既涵括工具學科、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整合,也涵括文化與學生發展的整合,也涵括身心發展整合和知識、情義和道德的整合,作為一個分支門類的公共美術教育,在教學上可分成理論課、欣賞課和技能課,理論課以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美學等等為主要內容;欣賞課和技能課也應在其內安排有序的課程內容,如此一個全局而科學的“標準版”的課程結構,決定公共美術教育水平的高下。(2)繼續實行限選學分制(已如上述)。(3)模塊化,如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等等,一般分為四塊:美術史、美術評論、美術鑒賞、美術技能與實踐,筆者依據《課程方案》的目標和現狀調查,以整合為兩大模塊:即美術理論塊、美術實踐塊為宜。
4.以健全組織體制為當務之急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雖然是一所理工類的院校,但它非常強調藝術的重要性。“不讓幻想衰竭”是這所學院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力提倡的一個教育口號。院長威斯納說:“我們希望最終把麻省理工學院改造成一個大型的萬能藝術中心。”這是為了使“作精神的智力體現的幻想”不會衰竭。可見,美國已經把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了。對比浙江省的高校,我們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還是僅僅把其當成附庸品,并且沒有系統化的藝術教育體制。因此,人文精神的思想指導下,整頓高校藝術教育機構是浙江省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在這方面,浙江大學可以為我們提供成功的實踐成果參照。依據潘云鶴校長的意見,浙大公共課有兩種模式,我們可以借鑒來形成兩種思路:(1)是高校建立獨立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而不是掛靠在其他機構或相關院系,將公共美術教育與專業美術教育分開管理,目的是要扶植公共藝術教育的自主發展。專業教育都有一整套培養體制,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從助教到講師再到副教授﹑教授,但唯有公共藝術教育缺乏這樣的體制保障。因而,公共藝術機構獨立能夠為浙江省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發展平臺。(2)是公共美術教學與專業美術教學使用同一套人馬同一個牌子,美術學院教師兼具專業教師與公共教師的名份。當然,這并不是無視公共教育的特殊性,將教育的專業性與公共性結合起來,在面對非美術專業學生的時候增加向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文化藝術教育以及校園文化塑造方面的傾斜。這樣,既依靠專業教育在品質上﹑高度上的學術保障,又依靠了有關黨﹑團﹑工﹑藝委在環境塑造方面的校園活動保障系統。浙江高校可以依據自身實踐情況對兩種設想進行選擇,這個作為,能夠樹立公共美術教育的形象﹑健全自身的問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制的加強是公共美術課程建構的基礎與保障。
5.以探索實施策略為必由之路
真正的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起到的作用應該是:提高藝術修養,激發想象力、鼓勵嘗試與試驗方面給予學生更大的創造機會與創造熱情,重視學生動手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美術課程還僅僅停留在以陶冶情操,豐富受教育者精神內涵為主體的隱形的額“貯存“層面上,諸多學校都以中外美術作品鑒賞為主;而且理工類學校普遍認為實踐課程不容易,操作難度大。為此,“美術實踐”模塊的設置應符合需要,又便于師生操作,在學習方式上可包括臨摹﹑寫生與創作。
在此,我們以杭州師范大學為例。公共美術選修課程采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美術基礎與欣賞》,內容分欣賞與技法兩部分,融知識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美術實踐技能訓練部分設有三項內容供選擇:裝飾畫、中國畫、水彩畫。例如,裝飾畫章節,從概念、特征、造型、構圖、色彩及技法加以介紹,內容著力以藝術形式美規律、色彩基礎知識和繪畫應用的技巧,提高大學生視覺審美和形象思維的能力。中國畫章節從分類、工具材料、學習方法與技法特點,分別予以介紹,在花鳥畫中以梅蘭竹菊荷魚等為主,講解用筆與用色;山水畫中以樹、石、山、水、煙云、屋宇、蘆草等講授技法,在中國畫的實踐體驗中,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及其獨具東方特色的筆墨韻味,引導大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由于公共課時的限制與教學條件的局限,實踐教學模塊不必要求太強的專業性,重在讓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親身體驗與感受,從中陶冶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鼓勵敢于嘗試與創造的信心,將創造性思維有效地發揮到其他學科的學習與探究中去。
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公共美術課程的實踐性特色還應融合感性與理性層面,從跨學科的角度,實現內容的綜合化,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建立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內容之間的綜合,尋找適合的結合點,由這個結合點向不同學科生發,從而使不同學科內容建立整合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案例建立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和學生以及社會之間的聯系。案例教學具有突出的實踐性特色,解決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
公共美術教育有別于專業美術教育,旨在普及,重在了解與感受,既不能以獲獎的級別與刊物的級別來衡量,也不能用專業的高標準來界定,但作為普及類課程的公共美術課程,應該具有與專業課同樣高質量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這就好比在國外,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大科學家在寫普通讀物一樣,一流專家的立場與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要求并不矛盾,相反倒是應該互相輝映的(陳振濂)。”評價體系不能單一,不是將公共美術課程與專業美術教育完全割裂開來,也不是將公共美術課程置于次級的、上不得臺面的點綴品地位,而是完善其內容與方法上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
世界范圍的高等教育,出現了從重視專才教育向提倡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結合的重大轉變。國內對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有著迅速發展,本文對浙江高校公共美術課程的現狀分析與課程建構建議及實施策略研究,希冀可以為中國高校公共美術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2006.
[2]陳振濂.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發展與改革——在浙江大學主辦“在杭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經驗交流會”上的主題演講(代總結).2004.
[3]黃甫全.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論[J].課程教材法,1996,(10).
[4]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金丹,莫小不,翟水良.大學美術基礎與欣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本文系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藝術教育”科研資助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