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界對典籍英譯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在此把《楚辭》英譯實踐作為專題加以研究,剖析典籍英譯實踐在翻譯學發展和構建中的重要意義,強調典籍英譯實踐的重要性,從而拓寬與充實譯學領地,促進譯學的發展。希望與譯界的前輩和同仁一道討論并提高,為促進中華文化典籍英譯研究的發展,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貢獻力量。
關鍵詞:典籍英譯 《楚辭》英譯實踐 翻譯學 翻譯實踐
一、什么是典籍英譯實踐
典籍英譯是指把中國典籍翻譯成英語,用英語把中國的典籍準確而完整地再現出來的一種語言活動,是溝通中國人與說英語國家人類的思想感情,傳播知識和悠久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
二、典籍英譯在譯學構建中的貢獻
典籍英譯實踐是典籍英譯研究的基礎。首先,它主要包括對典籍英譯原作、譯作和譯者的研究,如果中間涉及轉譯,還要包括對轉譯作品的研究。其次,它包括復譯和譯作對比等領域的研究。因為有譯者對譯作的不斷改進和不同譯者對原作的不同譯本使典籍英譯實踐不斷保持生命力,從而在研究過程中,典籍英譯理論研究也不斷發展和深入。在評價與賞析譯作和不同譯作間進行對比之中,典籍英譯批評也因此不斷改進與深化。
典籍英譯研究內容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研究角度有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藝術的、哲學的、心理學的……以下從幾方面談談典籍英譯對譯學構建的貢獻。
1.文藝學方面
對于在典籍英譯中是應當使作者靠近讀者,還是使讀者靠近作者?這要看實際需要了,具體可分為如下三類:
(1)盡可能使漢語的表達符合英語規范。這要求譯者完全擺脫原文形式的束縛,把所有不符合英語讀者口味的漢語表達法全部改變成地道的英語表達法,這就是學者們說的“歸化”。
(2)盡可能在英譯文中再現漢語的修辭手段。這要求譯者完全不去考慮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表達法,為了使英語讀者對原作的表達有最直接的認識,譯者一般把原文中的結構和形象直接譯為英語。讓讀者品嘗到“洋味兒”,是學者們說的“異化”。
(3)綜合前兩種類型。這是一種折中的手段,譯者需采用直譯加注釋,既令讀者很容易接受,又不破壞原作的意象。
2.語言學方面
一門語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英漢語言差別很大,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典籍英譯是跨語言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漢譯英的語言轉化,可在譯作中令讀者知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3.交際學方面
簡言之,就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從作者、讀者、原作的內容、背景和表達手段等各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然后轉換出能起類似原作交際作用的譯文。對典籍英譯而言,它是一種令英語國家的人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給東西方人民提供了思想交流的機會。
4.哲學方面
翻譯是一種解釋,它離不開譯者對原作的理解和譯者的譯法等因素,譯作本身就是再創造。從哲學角度來說,譯者要時刻留心辯證地處理翻譯過程中種種矛盾對立的關系,避免‘過’和‘不及’。”因為好的譯作正是黃金分割中那完美的契合點。
三、以《楚辭》為例,淺論其在典籍翻譯發展中的趨勢
1.英譯現狀
雖然在《楚辭》外譯的歷史中,英譯起步較晚,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自從1879年派爾克在《中國評論雜志》發表了《離騷》英譯以來,《楚辭》英譯便層出不窮。1884年,翟理斯教授在上海出版了《中國文學精華》,其中有《卜居》《漁父》和《山鬼》的英譯;1895年,理雅各布在《亞洲學刊》發表了《離騷》英譯;1929年,林文慶在上海出版了英譯《離騷》。1955年,韋利出版了《九歌》。1959年,霍克思在牛津大學出版《楚辭》全譯本。近年國內出版的英譯本則有許淵沖英譯、楊逢彬編注的《楚辭》(湖南出版社,1994)、孫大雨的《屈原詩選英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和楊獻益夫婦的《楚辭選》(外文出版社,2001)等。盡管以上譯作瑕瑜互見,但是,這些走在前面的巨人們弘揚了華夏文化,探索了翻譯的路徑,為產生更好的譯作準備了條件。
2.楚辭釋譯
楚辭是騷體詩,其譯法有多種。非詩化譯法舍棄這些要素,是一種減值翻譯的方法,難以使原詩的美學價值得到較全面的再現;而詩化譯法中的韻體譯法比非韻體譯法更進了一步,它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遵循的是更高的標準,因而具有更為全面地再現原詩美學價值的潛在功能;從傳播學和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按照這種以文藝美學、漢英比較詩學及翻譯學等有關理論(如等效理論)為支撐的全值再現原則翻譯出來的文本,作為媒介和審美客體,更加適合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的閱讀心理和審美取向。
四、典籍英譯實踐在譯學構建中的意義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譯學界引進和吸收了不少西方翻譯理論,使得我國也相繼進行了大量的散文、詩歌、小說等書籍的英譯。現代典籍英譯的主要特點是文學典籍英譯系列化和系統化了;典籍英譯的工程逐漸擴大;典籍英譯論著層出不窮。這些論述,既指導了當時的翻譯,也豐富了我國的譯論思想。而且由于典籍英譯的不斷改進,在很大程度上還推動了翻譯事業得不斷進步。
1.具有時代必要性
中國典籍文化翻譯是一個民族意欲開拓自己的文化前途、豐富自己的精神營養所不可缺少的。它強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促進我國文化走向世界,有益于解構當今西方某些發達國家霸權主義者試圖借“全球化”推行文化殖民主義的策略,有益于真正實現多元共存互利的文化全球化目標。已英譯的一些優秀而充滿智慧與體現我國哲學思想的作品有:《詩經》、《老子》、《離騷》、《易經》、及四部明清時期著名的章回體小說等。但這與我國翻譯國外的作品相比在數量上相距深遠。對于翻譯界學者來說,重要的任務是在多樣化的世界文化中發展我們的中華文化,把更多的中國古代書籍譯為英語,讓外國人了解中國,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因此,我們必須從我國翻譯事業的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有中國特色的典籍英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豐富翻譯技巧
典籍英譯屬于漢譯英的范疇,由于有中外譯者從事中國典籍的翻譯,從中積累了許多翻譯技巧方面的經驗。如翟理思在翻譯《禮記》中的一段文字就運用了增飾、省略、曲譯、并句和折句等五種技巧。王佐良的《文心雕龍》,從選詞、造句、成章等諸方面都匠心獨運,譯文清晰流暢。這是譯者對英譯技巧準確運用的結果,也是他對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做出的富有成就的翻譯探索。筆者在文化典籍翻譯實踐中對有文化色彩的詞也總結出有七種方法,即移譯、音譯、替代、解釋性譯法、譯出含義,兼用意譯及注音和給原文漢字加注說明。
3.增益譯學理論
從翻譯理論建設的角度來看,翻譯學這門學科要有所發展,其動力之一就是來自變化的實踐。典籍英譯實踐的變化與豐富為典籍英譯理論和譯學理論提供了新的課題。在翻譯界探討較多、較引人關注的是中國詩歌英譯。就漢詩而言,中國詩歌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并具有教育意義。有中外譯者的諸多譯詩實踐,因而才使我國的譯學理論不斷豐富發展。現在中詩英譯可分為散體派,詩體派,仿譯派,意象派等派別,各派譯者正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繁榮著我國的中詩英譯。
五、結語
在翻譯學的研究中,中國典籍英譯實踐可謂功不可沒,正因為有了大量漢籍英譯作品的出現,使得翻譯作品不斷豐富的同時,翻譯理論界的討論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既推動了翻譯批評研究的發展,又促進翻譯學理論的完善與進步。可見,典籍英譯實踐在中國翻譯學的構建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應作為我國翻譯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加以研究。典籍英譯實踐研究需要廣大翻譯學者的不懈努力。典籍英譯研究是翻譯學研究中一門嶄新的學科,是有待中外翻譯理論工作者共同開發的一個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楚辭的文化破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修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張學斌.穿越語言文化差異[A].許鈞.翻譯思考錄[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許鈞.思考應該是自由、閃光、多彩的——代前言[A].許鈞.翻譯思考錄[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柯文禮.文學翻譯與哲學[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
[6]李文革.中國文化典籍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7]秦華.精理為文秀氣成采——《文心雕龍》譯文二段評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
[8]王宏印.探索典籍翻譯及其翻譯理論的教學與研究規律[J].中國翻譯,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