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跨入亞洲的公司們,必須快速審視自己的策略,不斷思考:“自己的覆蓋率和規模合適嗎?該如何去優化產品,保持自己長久的競爭力?
一些跨國公司的老總們一提到亞洲這個新興市場時總是很樂觀。近期召開的沃頓亞洲商業會議上,專家們也指出,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速加快。亞洲消費者也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國內外的公司需要快速跟上他們的步伐。
消費的不安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許多西方跨國公司的焦點。去年年初中國國內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走高,曾一度達到了自2007年以來的最高點。但是在2010年,隨著物價上漲,房地產市場過熱以及薪酬差距對他們造成了影響。消費者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到第3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出現了6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下滑。
然而,進一步分析表明,這項季度調查也為任何想了解中國消費者的人指明了一個重要的趨勢,那就是:第3季度消費者信心的下滑并不是全國范圍的,而是出現在農村地區。農村地區消費者信心下降了11個百分點。農村地區消費者信心下滑的原因是農村地區的消費者將收入的一半用于食物和住所。而城鎮居民在這些方面的支出僅僅為1/3。這對于消費者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果他們將大部分的錢用于購買食物,而食物的價格又在不斷上升,就會產生不安心理。
據AC尼爾森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第四季度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幅度還蔓延到了國內其他城市,各級城市居民的消費意愿也大幅跌落,而且,這種焦慮情緒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消散。二月初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宣布。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創下了自199Q年開始對全球食品價格進行監測以來的歷史新高。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公布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較去年同期上升4.9%。其中,非食品類商品上升了2.6%,食品上升了10.3%。這使得中國的零售商和其他商家越發擔心國內消費者將捂緊腰包,無法按他們的預期去進行消費。
盡管如此,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仍然以。頭肩式走勢”高于該地區的其他國家,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調研結果顯示。2009年,中國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9.9%,達到14.410元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9.7%,達到9.121元。關注對象
不僅是中國,另外一些地區也應該值得關注,這些國家包括泰國、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等。美國一東協商會總裁亞歷山大·C·費爾德曼指出,2009年,這些地區的經濟增幅為4.4%,而其他地區國家多數處在下行通道,據亞洲開發銀行在12月公布的數字,2010年,該地區的經濟預計將增長7.5‰今年預計將為5.4%。
總的來說,這個地區可能不如印度或中國那么大,但是這個市場是不斷發展壯大、富有活力、充滿朝氣的。其中,東南亞的普通消費者購買美國商品的數量是中國普通消費者的將近兩倍。是印度普通消費者的將近九倍。
今天,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國的綜合GDP為1.5萬億美元。如果這些國家在2015年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費爾德曼提到:“那將會成為與歐盟類似的地區。它將與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總共將會有6億消費者,并迅速形成規模經濟。
在他的職業生涯早期,費爾德曼在亞洲創建了MTV等媒體品牌,“在創建MTV品牌的時候,我們在中國和印度花了很多時間,但是當我們關注具體的數字和利潤時發現,MTV卻是在東南亞市場賺到了錢。我們在中國是虧損的,在印度的利潤也很微薄,”他回憶道,“至少在電視市場,東南亞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現在是能盈利的。”
找到正確的路子
當年所有的西方產品在亞洲都屬新型舶來品。因此,不需要動用太多營銷策略就能抓住市場。而現在時過境遷,比如,目前在中國,由于國貨發展迅猛,再加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外國品牌不斷蠶食市場。消費者很難判別品牌的來源。
品牌認知度之所以趨于模糊,主要是因為亞洲的競爭對手和國外品牌正在逐漸勢均力敵。長期以來,中國的企業一直被冠以抄襲國外創意的“臭名”。如今,他們正在開始創造自主創新的產品。
與此同時,外國公司需要重點學習的是,了解如何讓產品或商業模式更好地適應亞洲市場。在過去,那些未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充分改進以迎合本地口味的公司。都在亞洲市場紛紛折戟落馬。而其他一些公司,他們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徹底改造,卻又面臨偏離他們的傳統優勢的風險,而且往往使其品牌聲譽造成損害。
有一家跨國公司似乎已經找到了這個平衡點,那就是美國零售商沃爾瑪,2010年財年。在該公司的4.050億美元國際市場營收中。近1/4的營收來自國際市場,其中包括中國市場。在品牌推廣和店面設計方面,沃爾瑪在中國的279家商場與美國的大同小異。但是。仍有一些明顯的差異。
例如,在中國的沃爾瑪商場內設有很大一塊食品區域。由于許多中國消費者沒有私家車。因此,一些商場會提供超市班車服務。“它既有保留,也有調整。”業內人士認為。
歐萊雅是通過“華麗轉身”來成功吸引中國消費者的另一家跨國公司。這家法國化妝品公司的年營業收入為195億歐元,該公司與中國的研發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專門針對中國人的膚色來開發產品。歐萊雅的所有營銷策略都是圍繞對本地市場的了解而展開的,同時利用本地市場的科技成果,從而研發出該類產品。一位中國的女顧客可以購買知名品牌歐萊雅的化妝品,而且她也知道,這款化妝品是經過量身訂造的,可以滿足她的專門需求。歐萊雅采用的方法非常聰明。這種方法也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最近,公司在公布令人艷羨的年營業收入時,首席執行官讓·保羅·阿貢(Jean-Paul Agon)指出,“2010年,歐萊雅中國已成為集團排名第三的化妝品子公司,銷售額超過10億歐元”。
產品暢銷以后,下一個挑戰或許會更加艱巨:需要與快速發展的市場齊頭并進。據德勤統計,中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55個,其中,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為120個。但是,中國前100名零售商的零售額僅占到總量的11%。
由于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與日俱增,各家公司目前又開始琢磨何時及如何進行擴張。即便是正在中國坐享其成的跨國公司,也必須快速審視自己的策略,需要不斷思考:“自己的覆蓋率和規模合適嗎?如何再次優化產品,保持長久競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