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馨亞洲投資總監李煌:生技健康可能是一個雙重機會驅動的領域,一方面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家越來越注重醫療健康的投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大家的消費傾向越來越強,是有市場機會的。同時它也有一個體制變革的機會,這幾年醫改各種各樣正面、負面的新聞都有,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客觀上也說明這里面的機會巨大。
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段成卉:在醫療行業里,一個企業要生存的話,我認為需要具備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是技術領先,不管是藥品還是設備,國際上技術領先的大牌企業依然會占有一定的優勢;第二,普通的消費品一定要有足夠的低成本,和基本醫療保障藥要匹配;第三,大家都在挖金子,我在賣牛仔褲,就是做IT,真正把效率、數據、服務等有價值的項目挖掘出來。
百奧維達中國基金投資總經理卓冰:我認為生技健康領域有兩個發展趨勢,第一個是集中度會越來越高,特別是表現在制造業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它的分工越來越細,有大量的包括在管理服務、健康服務各方面的企業,在產業鏈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束縛中國醫療產業發展的最大一點是把醫生綁住了,不允許他們流動,中國最好的醫院是三甲醫院,中國13億人口大約500多家,中國注冊醫生差不多200萬人左右,最好的醫生都是高度壟斷在500家三甲醫院。這個行業要想發展,就要讓醫生自由流動,只有這樣,其他的醫療機構才能有機會把專家的經驗復制出來,如果不允許流動就不能復制。
泰邦生物集團公司CEO趙朝明:現在我們很多高端產品都來源于國外,包括電子產品都是GE等大公司生產的,產業里罐裝線也好,檢驗線也好,小小的設備都是幾百萬、上千萬從國外引進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從資金上得到保障,另外大量引進人才,我們國家在人力資源方面目前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非常好的成本優勢。
康復之家創始人柏煜:不管強生也好,羅氏也好,他們在國內短期內可能沒有遇到過多的抵抗,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國內很多上市公司,比如說久安這樣的企業,他們生產的血壓計在國內獲得了成功。在市場的競爭中,除了宏觀的競爭,還有微觀的競爭,當我們在微觀的競爭中一仗又一仗打贏的時候,整個戰役應該就能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