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思考的是,關心消費者的荷包,關心消費者的時間,關心消費者的滿意度,關心消費者是否容易使用,整個經營就是要關心消費者所有的一切,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
所以從微笑曲線來看“品牌”,就是要把端到端有效整合到最好再提供給消費者。這當中很多工作都會外包分工,但重點是責任不外包,既然你是最后的整合者,那么即使你的供應商出問題,責任也還是你的。這么一來,市場是全球,人才來自全球,合作伙伴也來自全球,最大的目標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
這當然不容易,因此我特別強調,品牌能力建立需要花“兩代”的時間。
所有微笑曲線端到端中的任何一個行為活動都無非是為了最終端,想要對消費者有所貢獻。如果臺灣要對最終端消費者的價值有效掌握,沒做品牌,就無法真正了解。沒做品牌,不會了解如何把品牌價值通過端到端送到消費者手上,不會有這個經驗。
你要做跨國品牌,就要落實到每個市場,任何一方面出問題,整體就會出問題。我最近也說,整合起來,“最強也強不過你最弱的一環”,通路經營“通路”是指產品從生產出來到消費者使用的中間銷售過程,即流通渠道?!巴方洜I”主要指渠道營銷,通常出自于決消品的說法當中。在實施中更側重于渠道的長短、實施的時間和力度等(這是臺灣現在最弱的一環)。
制造是一套可全球復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環節,但品牌管理、通路物流經營比較本地化,因地制宜。很明顯,它們在臺灣做得滾瓜爛熟,而離開臺灣就不一樣了,這種很多元化的特性,就是為何我說需要花兩代時間的原因。
這方面是臺灣缺乏的經驗,要善用與本地人合伙,找當地已經建好的通路商指自己有自主品牌、研發能力等,但沒有生產產品的工廠的廠商,比如常見的七彩虹、昂達等。與其相對應的是OEM商,比如富士康等。
品牌無論大小,都要能創造價值、有競爭力,讓消費者在市場中愿意選擇你。
我在1989年的演講中就有一個公式,競爭力=價值÷成本。
用微笑曲線來看,你的品牌要創造價值。價值還要細分為兩個,一個是有形的價值,另一個是無形的價值,譬如iPhone的價值并非只來自硬件,而是還包括其背后的應用軟件,整合在一起,就有無形的價值。
而從端到端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都是成本。從我的角度來看,譬如有環境污染、企業發展讓社會價值觀扭曲,諸如此類都算成本,都要計算進去,最后再看總成本和總價值。
還有一個重點是,在品牌能夠賣錢的觀念中有一個盲點。品牌要創造“合理”的價格,如果你以為自己的產品是名牌,那就要以昂貴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但你要三思,看自己有沒有創造同等的價值給消費者。如果沒有,長期下來你的產品在消費者中的口碑就會不好。最大的盲點是,這會使你端到端的成本管理垮掉。因為經營者無效的經營卻要由消費者埋單,要知道消費者沒有理由為你經營的無效付錢。
微笑曲線我談了快20年,現在包括大陸也開始重視它了。我閱讀外界對微笑曲線的回應,都是很小心地去讀、去聆聽,我希望把微笑曲線在各行各業展開,在價值鏈上落實。當然,在這一過程當中難免也會遇到誤解。
去年一家大陸電視臺記者訪問我,他很嚴肅地說:“人家都說你這個微笑曲線不對,因為你說應該要放棄制造。”但我真的從來都沒有說過微笑曲線理論就是要放棄制造。恰恰相反,我認為制造是基礎,只是問題是,我們要一生一世做苦工嗎?當然不是,我們當然要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