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推崇的周禮實際上就是從婚姻家庭開始的,在周朝婚姻制度已經在形成:
婚姻締結的三大原則。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屬非禮非法。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個。也就是說只有一夫一妻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的子女為嫡系,其他皆為庶出,在家庭關系中處于比較低的地位。
“同姓不婚”也是締結婚姻的一個前提。西周實行同姓不婚原則,主要基于兩點:首先,長期的經驗證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男女為婚會影響整個民族的發展。其次,禁止同姓為婚,多與異姓通婚,是為了“附遠厚別”,即通過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進一步鞏固天下與宗法制度。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又一原則。在宗法制下,必然要求由父母家長決定子女的婚姻大事,通過媒人的中介來完成。否則即是非禮非法,稱為“淫奔”,不為宗族和社會所承認。
婚姻“六禮”。西周時期“六禮”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序來完成,即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女方答應議婚后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卜得吉兆后即與女家定婚;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家,故又稱納幣;請期:男方攜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
婚姻關系的解除。西周時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稱為“七出”,又稱“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其中,不順父母(公婆)是“逆德”,無子是絕嗣不孝,淫是亂族,妒是亂家,有惡疾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會離間親屬,盜竊則是反義。故為人妻者若有此七項之一,夫家即可休棄之。
按照周代的禮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既不能離異休棄。“三不去”即是:有所娶而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其中“有歲娶而無歲歸”是指女子出嫁時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時已無本家親人可靠,若此時休妻則置女子于無家可歸之地,故不能休妻。“與更三年喪”是指女子入夫家后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過三年孝,如此已盡子媳之道,不能休妻。“前貧賤后富貴”是指娶妻時貧賤,但以后變的富裕。按禮制夫妻應為一體。貧賤時娶之,富貴時休之,義不可取,故不能休妻。
“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權專制的典型反映。西周婚煙立法的原則和制度多為后世法律繼承和采用,成為中國傳統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