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五件事,油鹽醬醋茶”,茶可能是人生羈旅中唯一能夠陪伴終身的摯友。我雖不是好茶之人,但同樣喜歡沐浴著殘陽,端一杯清茶,在悠揚悅耳的絲竹聲中,一邊品香茗,一邊讀好書。人生之樂,莫過于此。倘若做人也能像質樸坦誠的茶一般,超脫水的平淡,離卻酒的濃烈,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內斂光華,散盡余香,自在而不惹人生妒,平凡而令人回味無窮,那該有多好啊。
有的人說茶也是一種人生,人不同,品出的茶韻自然也不同。百姓喝茶是需要,和尚飲茶是禪,道士品茶是道,到了文人那里則成了文化。我想,不論是喝茶還是品茶,人們回味的無非是茶中所蘊含的那縷平實的清香,追求的都是那種杯茶在手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
然而,我擔憂,當昔日人們渴即得飲的茶葉價格已不再平實,尤其是一些地方已到了“片葉勝黃金”的地步時,我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在喝茶時能夠保持淡定從容的心態,還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品出茶中那份“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深邃?也許,這正應了那句“物質越豐富。人就越迷惑”的話吧。
“清靜和寂”,這或許是人們千百年來喜茶、好茶的本源;“精行儉德”,這或許是千百年人們來待茶知茶的準則。但相對于茶身上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而言,今天的人們似乎沉醉于茶香者眾而領悟茶道者寡。現在,一杯香茗在手,心中往往難抑對平實的茶、平實的生活的懷想。寫此文時。題目一直猶豫難定,題未定則文難通。其實難就難在那個“挽”字上,曾試過用“嗟”和“嘆”,還想過用“憶”與“念”,但終感不能完全達意,直到有一天“挽”字偶然浮上心頭,頓覺眼前一片春暖花開。一切都豁然開朗。因為只有它同時兼具我想表達的“念”與“留”兩層意思——懷著無奈的悲涼,誠摯地懷念那些流水落花般失去的平實的茶香、平實的生活;揣著一顆期待的心。懇切地挽留那些尚存于人心的平實的茶香、平實的生活。
有一個最古老的茶的謎面是:草木本有心,何須美人折。
有一句代代相傳的茶諺云:自古茶道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與茶相通相融的非“心”即“情”。我們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先知先覺,因為他們似乎已經預知了人們今天已經和可能即將失去的,從而不斷語重心長地告誡后人:千萬不要在喧囂中遺棄了那縷曾經沁人心脾的茶香,多一點情,少一點利;多一分實,少一分虛。喝平實的茶、過平實的生活、做平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