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去觀賞茶道表演活動,他說其中有一張茶席,司茶已準備就緒,司儀正介紹著她們,眼看馬上要開始泡茶了,這時候卻有位第三者從貴賓席中跪爬上前至茶席,于茶席上的一個奉茶盤動手取下一張小標簽,又跪爬回去座位?,F場并沒有被告知到底為了什么,司儀繼續他的講話,然后司茶便進行了泡茶儀式。茶友認為此動作相當突兀,好奇探個究竟,查實那張小標簽原來是商品的價格標示,那第三者原來是主辦代表之一,認為茶具上不應貼著價格標示,當堂即去撕掉。
這個動作帶出兩個問題:一是表演茶席上的茶具能否張貼價格標簽?二是第三者在觀賞茶道表演時,如果覺得有不滿意之處,可否當下馬上動手干涉?
我們認為,價格標簽有沒有必要去除掉有以下做法:
第一,那是屬于茶人的私人自家茶具。新購置道具必定在開始使用前經清潔、去標簽等處理,無論是一個碗、一片竹或一塊布之類,它才能從商品、物件身份開始步入另一境地,成為茶席中有名有姓的茶具。沒有了標簽的茶具,表示茶人有用心照顧它、用它、珍惜它、愛它,久而久之這件茶具就變成是茶人“豢養”的掌中寶。假如所選茶具材質精致,再通過人、物間逐漸深化的情感,茶具甚或會成為茶人的傳家藏品。
第二,茶人受邀到外地作茶道表演,或在旅途中臨時需要設計茶席作交流泡茶、喝茶用的情況。茶人若隨時萬具皆備,去什么地方都帶上自家茶具布置出一個好茶席或表演或傳道,這種嚴謹功夫是要給一百分的。有些茶人只隨身帶幾件不可被取代的茶具,比較通用的或季節性的就會就地取材,結果同樣能擺出一個好茶席來喝茶,這種超脫功夫也是要給一百分的。所謂就地取材,我們常做的是:向主辦者商借茶具。這類茶具往往貼有價格標簽,就是我們考慮是否需要去掉的關鍵。
為了表現可以把就地取材的茶具用得像是自己的一樣,可以先征得主辦者同意,把標簽紙撕掉,茶會過后再讓它復原。但,這種時刻我們比較喜歡采取“本來無一物”的態度,即保留標簽紙在原來位置,不去除。無論有沒有這張標簽紙,茶盤還是茶盤,茶壺還是茶壺,此時我們要表現的是不受器物約束,心無掛礙的境界。同時它也可以是茶人向現場茶友表現真實一面的行為:茶具就是借來的。
第三者在觀賞茶道表演過程中,看見茶具張貼著價格標簽,或不明白之處或其他不甚欣賞之處,不要以為人家做錯了,馬上主動動手去糾正或干預正在演出的茶席作品,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舉動。我們建議應該讓作者完成其原來構思,再找適當時機去了解作者的目的。萬一非動手不可,第三者應該低調傳達意見提醒作者,再由作者去衡量是否要接受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