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浩:“自投羅網”來當兵
方德浩,1988年生于上海,7歲隨父母移居獅城。當時由于英文不好,讀書很辛苦,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才慢慢適應這里的學校生活。就在那時,方德浩的父親卻被公司派回上海工作。母親仍帶著他在本地住了3年多,直到他讀完小六,才舉家搬回上海。那時方德浩已經考完小學會考,以不錯的成績被武吉班讓政府中學錄取。
喜歡新加坡多一些
方德浩是揮淚離開新加坡的。到上海后他的中文又跟不上,拼命補習了兩年半,終于進入上海一所重點高中。他說,新中兩國的教育體制確實不一樣。在中國,學生的學習壓力特別大,一天14個小時在學校,每周要上6天學,課外活動和體育課少得可憐。相比之下,他更喜歡新加坡。
方德浩的母親說:6年的小學生活,讓德浩對新加坡情有獨鐘,也養成不少新加坡人的習慣,比如一吃飯,手邊就要有一杯飲料。上海人少有這樣的習慣,尤其天冷時,哪有邊吃飯邊喝冰涼飲料的?而且更別說是大冬天光著腳在地板上走了。
高三畢業時,方德浩不想在中國讀大學。他可以選擇去美國和澳洲,可是卻選擇了新加坡。父母知道他的心思,但服兵役的事總要說清楚,免得將來后悔。方德浩的母親在網上找來關于國民服役的相關條文,讓他明白,他的選擇所附帶的義務和責任。
方德浩離開新加坡時還不到13歲,作為移民第二代,只要不回新加坡讀書,他是不需要當兵的。可是了解了新加坡國民服役制度后,他認為,既然新加坡所有男孩都得當兵,別人能做到的,自己為什么做不到?他于是“自投羅網”,申請就讀新加坡管理大學。
在管理大學完成預科后,他在2007年7月入伍服役,軍訓后被分到空軍基地當司機,主要任務之一是開班車,平時也開吉普車,載著“打烏專家”在機場四處巡邏,使用特制鳥槍和空彈驅散鳥兒,確保戰機飛行安全。雖然不像開裝甲車那么威風,但方德浩知道,這也是軍隊運作不可缺少的一環。
當兵讓他更成熟
方德浩的母親說,兒子到新加坡當兵讀書,她不可能一直陪在身邊。記得第一次來看他,一踏進在兒子的住處,她嚇了一跳:床單從白色變成黑色,桌上地上到處是灰,墻角掛滿蜘蛛網一一他竟然半年沒有打掃家里,簡直是“少爺兵”。在上海家里,方德浩確實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出門有車的“大少爺”。
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服役后,母親看到他的變化。最近一次從上?;貋恚l現家里窗明幾凈,井井有條,又讓她大吃一驚,懷疑他是不是請了鐘點工?后來才確信是兒子自己打掃的。說到這里,母親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當兵是有好處的!這兩年德浩長得更結實,更強壯了?!?/p>
退伍后,趁開學前他回上海度長假,在上海時他也常到樓下跑步鍛煉。這些變化母親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兒子將來獨立生活,她還有什么好不放心的呢?
新移民家長談國民服役
一位移民家長王麗萍認為,保家衛國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新移民既然選擇在新加坡定居,自然也負有同樣的義務與責任。王麗萍在國家文物局工作,對于國家的安危有更深一層的關注:“覆巢之下焉有完卯?這句古話為我們點明了家與國的依存關系?!彼f,新加坡的國民服役搞“一刀切”其實有好處。“總理的兒子也要當兵,新加坡的每一個男人都要當兵,這就沒有什么好不平衡的了。就像所有的媽媽都要生孩子一樣,還有什么好抱怨的?”
另一個移民家庭對國民服役制度也非常認同。父親王歷強說:“雖然兒子在音樂方面很有天分,但我們從沒有想讓孩子避免服役的念頭,因為這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我也不認為這對孩子有什么負面影響。事實上,辰威在文工團里學到了很多經驗,這對他將來的學業和事業都很有幫助?!?/p>
當兵的好處:少點奶油味
本身當過兵,家中有兩名男丁的鐘庭輝律師說:“新加坡的男孩與其他國家的相比,別的不說,至少有一點我很有信心,就是沒有那么‘奶油味’,獨立性比較強。比如公司要臨時派新加坡男雇員出差,很少會聽到什么抱怨,通常當晚就能收拾好行李,隨時可以出發。這就是當兵帶來的好處?!睂τ谟屑议L認為,讓優秀學生服兵役是一種“浪費”,鐘庭輝并不贊同?!艾F在的學生往往缺乏吃苦和獨立能力的訓練,當兵對于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非常有好處?!?/p>
其他受訪的家長也表示,個別新移民對國民服役有抵觸情緒,通常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當新移民成為新公民時,政府一般會安排他們去德光島參觀,了解那里的軍訓生活,包括參觀訓練設施,品嘗軍中食物,參觀軍人宿舍等,讓他們對國民服役有一個感性認識。
有家長因此建議,這類參觀不應該放在入籍成為公民之后,而應該在成為永久居民時就進行。因為PR的孩子也是要當兵的。何況一些PR不愿意成為公民,孩子要服兵役往往是他們的顧慮之一。而參觀軍營,了解國民服役制度,對于消除他們的顧慮會有幫助。
“香港兵”能編兩個營
香港新移民團體九龍會會長鐘庭輝律師,本身是移民第二代,中學時他隨父母從香港移居新加坡,才來沒幾年就到了當兵的年齡。1982年,鐘庭輝入伍服役。他說:“當時要面對的是雙重適應:首先是對新加坡這個新環境的適應,其次是對軍旅生活的適應?!?/p>
順利完成兩年半兵役后,鐘庭輝已完全融入本地社會。他說,當兵擴大了他的社交圈子。當兵的經歷,作為本地男生的共同記憶,很容易拉近彼此的感情。退役后,鐘庭輝目前還為武裝部隊“服務”,經常受邀去軍營與新移民士兵分享自己的經驗。他所在的九龍會也時常舉辦這方面的交流,并為新入伍的會員子弟舉行歡送會等。鐘庭輝自豪地說,這些年來,九龍會歡送的服役人員數以百計,如果把他們集中在一起,“香港兵至少能編成兩個營”。
鐘庭輝也觀察到,近年來服役的新移民中,永久居民越來越多,國籍也更多樣化了。“有時在一批新兵中,會有10多個不同的國籍,包括以前并不常見的‘美國兵’、‘日本兵’等等。”鐘庭輝說,如果只看護照不看人,“新加坡武裝部隊還真像是一支‘聯合國軍’呢?!?/p>
網上議論永久居民與國民服役
新加坡有民眾說:有些新移民,媽媽和女兒拿了公民權,父親和兒子卻保留PR,這樣好享受新加坡的福利,讀完中學在服兵役前讓兒子放棄PR,自費或到海外讀大學,以后再回新加坡工作。他認為這是法律上的漏洞,政府應杜絕這種情況或予以處罰。這樣的觀點在新加坡網絡論壇上引起關于新移民與國民服役的討論,參與者包括本土新加坡人和新移民,他們的一些看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這一話題。
是漏洞,還是選擇權?
有新移民網友指出,這種情況不能算是漏洞,而是法律給予新移民一項選擇權,是為了避免強制性兵役對吸引外來人才構成障礙。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后,新移民慢慢融入本地社會,他們多數都能接受新加坡的國民服役制度。為了讓孩子免服兵役而放棄PR的情況并不多見。
有人則認為,類似例子還是有的。就算是法律賦予的權利,第一代移民已不被要求當兵,第二代仍利用法律來逃避兵役,在感情上新加坡人不能接受。我們會問,這些家長是怎么回事?真想離開就罷,明明是要長久居留,為什么要讓孩子逃兵役?也有本地網友指出,新加坡男孩也有逃兵役的——從小放棄新加坡公民權,去當小留學生。
讓PR保衛國家說不過去?
有新加坡網友認為,讓永久居民服強制性兵役,等于讓非公民為國家去戰斗,這有點說不過去。他認為,應該讓第二代移民到一定年齡后做出選擇:如果要繼續留下就入籍、服役,如果不入籍就取消永久居留權。
如何解除新移民的顧慮?
有網友認為,想讓永久居民心甘情愿服兵役,并不是難事。從政策上善待永久居民,他們自然會發自內心地熱愛這個國家。可如果在本地長大的永久居民,從讀幼稚園開始就要每月多付學費,到服兵役時,家長會不會有別的想法?有人就認為,制定強迫性的政策容易,難的是得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