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穿孔病是桃(李)三大穿孔病之一,屬真菌性病害,既侵染桃,更危害李。李樹褐斑穿孔病過去在泉州市洛江區零星發生,危害不大。近年來由于氣候異常、管理不當和果農一直來對該病的發生和防治了解甚少,導致該病在我區馬甲鎮、羅溪鎮等地三華李、芙蓉李樹上普遍流行。據筆者調查,發病株率輕者21.2%,重者達92.7%,平均感病指數達40.6%,嚴重影響李的生長與結果,已成為我區新近發生的李樹主要病害之一。筆者對馬甲鎮溪林村李園褐斑穿孔病進行了詳細調查,基本上弄清了病害的發生特點。現將該病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 癥狀
李褐斑穿孔病主要危害李樹較老的葉片,也侵染新梢和果實。受害葉片初期出現針頭大黃褐色小點,后擴大為直徑2~5毫米圓形或不規則褐色病斑。病斑邊緣清晰,常有淡褐色暈圈,潮濕時病斑的反面或兩面易出現灰褐色霉狀物,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座。至發病后期,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期埋于表皮組織下,后突破表皮,病斑邊緣易產生離層,病組織干枯脫落,形成邊緣整齊的穿孔,嚴重時多個病斑匯合,穿孔較大,而不規則,造成葉片黃化,提早脫落。新梢、果實染病癥狀與葉片相似,均出現黃褐色、凹陷,邊緣淡褐色病斑,潮濕時亦生灰褐色霉狀物,上有許多小黑點,引起枯枝,果實腐爛和脫落。
2 病原與發生規律
2.1 病原菌
根據病原菌形態特征,該病由核果穿孔葉點菌侵染所致,屬半知菌亞門,腔胞綱,球殼孢目,葉點霉屬。
2.2發生規律
該病屬風雨傳播病害,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葉上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枝梢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隨氣溫回升和降雨,分生孢子借助風雨傳播,從自然孔口或傷口侵入,一般適溫多雨天氣有利發病。夏季雨水多,病斑擴展速度較快,病情重。
受氣候影響,李褐斑穿孔病在我區5月上旬開始發病,此時旬平均氣溫23.1℃,病斑主要發生在樹冠內膛和主枝基部的葉片上,從下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該病的發生程度與氣溫、降雨密切相關。氣溫26~28℃為該病最適發生期。當氣溫在20~30℃時,雨日、雨量是該病病情發展的重要因素,多雨特別是梅雨季節和臺風雨天氣有利此病發生。從病葉率和感病指數的變化推斷,5月中旬至6月下旬為我區發病高峰期,大量病葉早落,如遇早臺風雨影響,可延到7月。夏秋8~9月此病繼續危害。
發病輕重還與栽培管理、樹勢強弱、樹種混交有密切關系。凡栽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不清理樹下病落葉,發病重;栽植密度適中,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多施有機肥,管理精細,夏季適當疏枝,樹冠通風透光良好,冬季徹底清理病落葉殘體,則發病很輕;桃、李、龍眼樹混栽園比分開栽植園發病重。
3 防治技術
3.1 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
選擇李樹適生地建園:合理密植,采用適宜樹形,避免留枝過多,及時夏剪疏枝,保證通風透光良好,降低李園濕度:注意防旱排澇,花前和果實膨大期適時灌水;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忌偏施氮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3.2 徹底清除病葉,減少侵染源
秋末冬初結合修剪,徹底剪除病殘枝梢,將枯枝、樹下的病葉和落果徹底清出園外,集中燒毀,或結合秋季施肥,將落葉與土肥混合回填于施肥溝(穴)內,深翻30厘米以下,控制菌源量,以減少病菌侵染和病害發生。
3.3 化學防治
早春在李樹萌芽前噴4~5波美度石硫合劑,樹上和樹下地面全面噴布,殺死越冬病原菌:展葉期前后于晴天噴1次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50倍,或0.5:1:100的波爾多液,消滅初侵染源,以保護幼葉:謝花后5月上旬發病初期和臺風季節(7~9月)各噴藥2~3次,藥劑可選用70%代森錳鋅干懸粉劑700~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倍,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2000~2500倍,噴布要周到細致,葉片正反面,枝條和樹干全噴均勻,為避免病菌產生抗藥性,注意幾種藥劑交替使用,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