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潰瘍病為毀滅性細菌性病害,經初步鑒定,病原為丁香假單胞桿菌獼猴桃致病變種。菌體短桿狀,單細胞,無莢膜,無芽孢。能耐低溫、腐生性強。發病以春秋兩季為主,春季為烈,低溫高濕對其發病有利。該病菌株除侵染獼猴桃外,還能侵染桃、大豆、蠶豆、番茄以及薯、洋蔥、魔芋。病菌可隨菌膿從病部溢出,遠距離靠苗木、接穗傳播,近距離靠風、雨、葉蟬、枝剪傳播,從植株的氣孔、水孔、皮孔、傷口等處侵入。病菌在樹體病枝上越冬,或隨病枝病葉等殘體在土壤中越冬。
1 表現癥狀
春季,一般從3月上旬開始發病,旬平均氣溫0℃左右病害開始擴展,旬平均氣溫在10℃左右時,遇陰雨高濕或揚塵有霧天氣病害易流行,以主干、枝蔓發病為主,受害最重,葉片發病很少。可在發病獼猴桃植株枝蔓上發現病斑,病斑皮層隆起,組織變軟呈水漬狀,從芽眼、傷口等裂縫口流出白色或蛋青溢膿,幾天后轉變成黃褐色,與獼猴桃傷流混合氧化后變為紅褐色。病部用手擠壓發軟,撕開表皮。顏色發褐,以后病斑組織下陷,蔓延到木質部導致“爛皮”,接著病斑干縮,嚴重影響枝蔓營養輸導,使枝蔓上部的枝、葉、果生長不良。如果病斑環繞枝蔓一周,完全切斷營養輸導,最后造成整枝整株死亡。
病菌侵染葉片,在葉片上產生1~3毫米褐色不規則病斑,在高溫條件下,病斑呈紅褐色,且周圍有明顯的黃色水漬狀暈圈,病斑邊緣因受葉脈限制而成多角形,葉片向內外反卷,主葉脈病部有菌膿溢出。謝花期溫度較高,病害停止擴展。秋季果實成熟期前后,一般在9月中旬開始發病,主要危害秋梢葉片,主干、枝蔓很少發病。
2 發病原因
(1)氣候因素。春季遇陰雨高濕或揚塵有霧天氣病害易流行,陰雨天氣多而長,病害易嚴重發生。春季大水漫灌易增加田間濕度,加快病害發生流行:氣溫突降遇凍后,樹體抵抗力下降,易染病原菌。秋季低溫高濕(多雨),易引起第2年的大流行。越冬休眠期濕度低,低溫持續時間長,特別是突然氣溫驟降,樹體遭受凍害后,易導致后期病害發生。
(2)農事操作因素。修剪中機械損傷造成傷口多,愈合速度慢,有利病菌入侵。管理粗放,果園密閉,通透性能差,獼猴桃長勢弱,有機肥施用少,高氮肥使用過度,枝葉旺長不健壯,欠缺硼磷肥,發病也嚴重。樹體留果過多,加上使用果實膨大劑,樹體超負荷,造成樹勢衰弱,抗病力下降,易導致潰瘍病菌的侵染。或果熟期延遲采收,造成樹勢衰弱,營養失調,也會降低果樹抗病性。
(3)不同品種的抗病性有差別。硬毛獼猴桃品種發病較重,軟毛獼猴桃品種發病較輕。紅陽獼猴桃最易感病,秦美、金魁發病較重,徐香、海沃德發病較輕。
3 防治措施
由于潰瘍病隱蔽性強,一般在侵染后未流出菌膿前很難發現,而一旦發現有菌膿流出,危害已經擴展蔓延,因此,對該病害要切實抓好預防工作,防重于治。如栽培選用抗病品種,建園選用健壯無病毒苗木,嫁接用從無感病史的健壯樹上采集的接穗,堅持早秋增施有機肥等。另外,還要加強夏剪,節約養分,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合效能。
噴藥預防。在采果后、落葉后、冬剪工作結束后和春季萌芽前均可選噴1000~15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1000~1500倍液、菌毒清5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4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劑、梧寧霉素800倍液等殺菌劑。市場上的農用鏈霉素效果不穩定,假劣產品多,可購買醫用鏈霉素,以有效成分3:1比例配多菌靈噴施,另外添加果膠或藕粉,作為黏合劑,增強藥效。在秋季修剪結束后至萌芽前可噴藥2~3次進行預防,選用鏈霉素配3:1比例配多菌靈、中生菌素、波爾多液、施納寧、石硫合劑、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錳鋅等藥劑,每次間隔20天左右,不同藥劑交替施用。對局部發生潰瘍病的病疤,可用消毒刀具對病斑進行徹底刮除,然后對傷口進行消毒保護,藥劑選用鏈霉素配3:1比例配多菌靈50倍液、5~10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噻菌銅20倍液、氫氧化銅20倍液、施納寧50倍液等。涂藥范圍應大于病灶(上下范圍)2~3倍,注意刮除的菌膿和病皮,要隨時在地面鋪設塑料紙集中收集,并帶出果園燒毀或深埋:對受侵染的果枝要及時剪除,帶出果園燒毀或深埋:對防治所用工具(剪、鋸、刮刀等),在處理每個感病枝蔓前后都要及時用75%酒精等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