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1)03-0021-02
畜牧業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標志,加快畜牧業發展,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畜牧業作為農業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其作用和地位日顯突出,發展程度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畜牧業在促進農業產業化、解決群眾溫飽、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縣畜牧業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內部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計劃指導型向市場引導型轉變,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逐步成為全縣農業經濟的“生力軍”。
1會東縣畜牧業發展的現狀
會東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南端,距州府西昌市239km,是攀西資源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南面金沙江環繞,全縣幅員面積3 216km2,總人口36.78萬人。境內擁有豐富的資源,蘊含著巨大的開發優勢和發展潛力。會東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侯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322.8h,屬全省多日照的地區之一。主要河流有過境河金沙江及縣二級支流參魚河、大橋河,三級支流小壩河等四條河流。此外,還有黃坪河、淌塘河、巖壩河等小支流503條。河流水質良好,符合無公害畜禽飲用水標準,有利于畜禽業的發展,可建成人均出欄一頭生豬的中半山畜牧業經濟帶。2010年會東縣完成畜牧業產值18億元,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220元以上。年末四畜存欄188.62萬頭(只),同比增長13.5%[其中大牲畜27.9萬頭,同比增長10.1%;生豬65.92萬頭,同比增長17%;羊94.8萬只,同比增長12.2%(其中黑山羊70.4萬只)];四畜出欄159.75萬頭(只),同比增長15%[其中大牲畜9.13萬頭,同比增長16.6%;生豬77.5萬頭,同比增長13.9%;羊73.12萬只,同比增長16.1%(其中黑山羊58.82萬只)];完成肉類總產量9.46萬t,同比增長12.8%。
2會東縣畜牧業發展的特點
目前,農民分戶小規模飼養、混放混養、粗放經營等仍是會東縣畜禽生產的主要方式。農戶飼養畜禽規模太小,組織化程度太低,不僅影響了畜牧業發展的經濟效能提高,而且養殖環境差,管理水平低,畜禽發病率高。規模養殖整體發展不足,還沒有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養殖基地。在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鏈接上缺乏有效對接,在建立利益共同體這個實現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上差距較大。同時,畜禽產品以原始產品出售,缺乏深加工增長環節,沒有形成品牌產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很重視,實行縣、鄉、村行政技術目標管理責任制,每年年初鄉村兩級簽訂責任書,定指標,定任務,對防疫工作實行行政部門報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工作制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強制執行”的原則,把“兩強一打”作為重點防疫措施,組織防疫人員進村入戶,廣泛宣傳動物防疫的重要性,嚴格“兩強一打”防疫措施,切實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但我縣的大部分散養戶都是人畜禽混住,除進行簡單的消毒外,出入圈舍時沒有必要的防護措施,人畜禽直接接觸頻繁,加上缺乏防疫知識,疫情隱患很大。
由于農戶發展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我縣畜牧業科技推廣進程緩慢,先進的科技成果難以得到轉換,畜禽良種繁育相對滯后,已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發展建議
中國加入WTO后,農業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國際環境,為更進一步加快我縣經濟發展,使農民增收,現結合我縣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在現有生產基礎和資源條件下,就如何發展畜牧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合理布局區域化發展目標。重點抓好奶牛、肉牛、肉羊、生豬、肉雞等產業發展,以規模養殖為重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分戶經營、集中服務”的原則,創建一批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養殖小區;要結合“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農戶可以有效利用農閑時間和農作物副產品,使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加快肉用牛、肉用羊的品種改良,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示范園區;加強生豬品種改良,發展適應市場需要的優良品種;加快發展優質肉雞生產。
(2)轉變觀念,加強引導,加大規模養殖投入。依據當前畜牧業發展狀況,結合農村實際,畜牧業生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今后在現代畜牧業發展方面,要著力扶持和培育規模養殖戶,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引導和扶持,特別要對有養殖經驗、有經營頭腦、有發展規模養殖魄力的農戶給予資金、政策等方面的重點扶持。要把加大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作為畜牧業投入的重要渠道,抓住省、州對農業項目傾斜的有利契機,通過各種渠道爭取項目,要在支農資金的安排上對畜牧業給予重點扶持和傾斜,并通過政策導向和資金引導,調動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發展畜牧業。
(3)提高科技含量,實施品牌戰略,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轉變科技推廣方式,實現從等著農民來要科技向主動為農民傳授科技轉變,實施科教特派員制度,讓畜牧技術干部走出機關,服務群眾,切實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全系統畜牧科技人員實行科技承包,主動走到養殖戶中間開展技術服務,解決生產中的難題。特別是在種草、品種改良等環節,應多設站點,進村入戶開展工作。要大力提倡科學飼養、科學管理和市場化經營的全新理念,注入先進的科學技術,打造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效益;采取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加快畜禽的改良提高。
(4)大力實施疫病防治工程,為畜牧業發展保駕護航。要進一步加大對《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要求,完善動物疫情測報、診斷監測和獸藥殘留監測系統,繼續組織實施好動物保護工程,強化對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督,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與流行。
(5)堅定不移地走農牧結合的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農牧結合的生態畜牧業是今后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農民致富的根本所在,在合理安排糧食、蠶桑等農作物生產的情況下,發展種草養畜、以糞養地、種養結合的農牧業共同發展的生態畜牧業,是實現農村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之路。多年來,農村畜牧業的發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傳統模式來實現的,由于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及失衡。因此,實施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堅持經濟建設、環境建設同步發展,遵循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畜牧業,又要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保證畜牧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生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