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1.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1)03-0023-02
動物疫病是制約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藍耳病等動物疫病頻發,使得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加強動物疫病的源頭防控,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強化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現就如何加強鄉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談談個人觀點,供同行參考。
1夷陵區鄉鎮動物防疫工作現狀
(1)機制運行狀況。2005年鄉鎮畜牧獸醫站改制以來,夷陵區動物防疫工作實行的是各級政府全權領導,由各級業務部門負責動物防疫免疫注射。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在鄉鎮政府的領導和區畜牧獸醫局的指導下開展動物防疫工作,各鄉鎮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對轄區內的村級防疫員實行聘用,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負責業務指導及村級防疫員的日常管理工作。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的農村公益性服務崗位人員由區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會同人事部門及主管局確定和調整,工資標準按人均每年27 300元,另外每個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撥付相應的工作經費,由區財政局撥付公益性服務經費到鄉鎮財政代管。村級防疫員的防疫工資,由區級按人均每年6 000~8 000元撥付。
(2)鄉鎮畜牧獸醫中心工作環境。近幾年來我區積極爭取國家畜牧扶持項目,加快了鄉鎮(街道)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按照國家標準建立了疫情監測室、冷藏室、實驗室等。還配備了防疫、檢疫、診斷化驗、電腦、復印等設施,有效地改善了基層鄉鎮中心的辦公條件,為開展動物防疫及畜禽疫病診治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養殖環境逐步改善,防疫格局不斷優化。近年來我區出臺了一系列畜牧扶持惠農政策,一批“115”、“150”、“500”生豬標準化養殖場的建成投產,以及人工授精技術的大力推廣,打破了原有單一分散養殖的模式。經過幾年來的運轉,促使基層動物防疫的格局發生了改變,免疫程序在不斷優化,免疫制度在不斷完善,強化動物防疫的意識和氛圍在不斷增強。
(4)冷鏈設施輻射到村,各項防疫措施落實到位。為了保證免疫效價,提高疫苗的使用效率,鞏固防疫成果,為各村建立了標準化獸醫衛生室并統一配備了冰箱、冷藏箱及防護器具,同時為了提升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整體形象,給每名防疫員配發了統一的工作服。有了疫苗冷鏈設施的保障,在春、秋兩季防疫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月月補針制度,彌補了免疫漏洞,真正做到防疫不留死角。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層技術力量薄弱及人才缺乏。當前村級動物防疫技術力量仍然比較薄弱,無法適應畜牧產業日益發展的需求。以鄧村鄉為例,該鄉現有村級動物防疫員16名,其中45歲以下的7人,僅占43%;具有高中(中專)學歷5人,僅占31%;畜牧獸醫專業學校畢業的有4人,僅占25%,大部分是通過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入本行業的。加之農村向來就有讀書只為跳出農門的思想,很少有人選擇本專業發展。另外,就目前山區鄉鎮畜牧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很難留住人才,村級動物防疫人員的后續乏力是今后鄉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中所面臨的最為關鍵的問題。
(2)基層防疫面廣、防疫量大。特別是西部山區鄉鎮各個村的版圖面積大,交通卻相對較為落后,養殖戶又過于分散,導致了山區的村級防疫員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防疫工作的運轉成本較高,在防疫報酬及治療服務收入等方面與東部鄉鎮的村級防疫員相差甚遠。在西部山區,群眾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動物防疫認識不足,仍有相當一部分村干部及農戶不積極配合動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進行科學免疫。近年來物價暴漲,生活成本逐年攀升,因此導致部分村級防疫員只把動物防疫工作當做一項副業來創收,甚至在動物防疫工作中敷衍塞責,一旦發生動物疫病,趁機通過治療服務來增加收入,這種“以病養醫”的思想仍然存在。如此的惡性循環,不僅動物防疫工作的整體效益無法顯現,還會導致養殖戶會對防疫隊伍失去信心,到時動物防疫工作將會出現處境尷尬的局面。
(3)部分鄉鎮經費投入不足。有的經濟較為發達的鄉鎮每年可以撥付5萬~10萬元,用于動物防疫工作經費、協防人員工資及中心日常開支,可有效地保障鄉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開展。而部分鄉鎮財力薄弱,資金并不能每年都有保障,常常因為協防人員工資沒有兌現,影響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山區各村的基礎設施落后、經濟落后,導致已到位的冷鏈設施利用率不高。這也是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很難開展的原因。
(4)動物防疫監管乏力,綜合防治效果不良。由于村級防疫隊伍的管理辦法尚未健全,對分散的飼養戶又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平時月月補針工作難度大,使免疫接種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間難以達到規定指標,從而使綜合防治效果降低,個別邊遠地區甚至出現免疫死角,加之山區村民自覺將病死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的習慣及氛圍尚未形成,這將成為動物疫病發生和蔓延的隱患。
3建議
3.1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機制
(1)不斷深化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的改革步伐,完善基層防疫機制。各鄉鎮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區域內的防疫運轉機制進行適當調整;由分散的單兵作戰,調整為小區域的聯合作戰(以鄧村鄉為例,可分4個防疫小組,每組3~4名防疫員,每組管轄4個行政村)。這樣既提高了防疫效率,又解決了山區鄉鎮部分村協防人員難以到位的矛盾,還可以有選擇性地調整現有的防疫隊伍,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采取末位淘汰制度,把技術力量低下、思想作風差的防疫員調離防疫崗位。將節省下來的經費作為動物防疫的獎勵,促進鄉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
(2)搞活用人機制。堅持老人老政策、新人新辦法的原則,積極吸收有知識、有經驗的畜牧獸醫人員進入基層防疫隊伍。實行考錄制、聘任制、合同制等靈活的用人機制,嚴把進口,暢通出口,保持隊伍的應有活力。
3.2加大財政投入,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建議區級畜牧獸醫部門對山區經濟欠發達鄉鎮適當增加動物防疫工作經費,幫助解決基層動物防疫中的實際問題。在畜牧扶持項目上,繼續加強生豬“150”、“500”等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推廣力度的同時,出臺一些推廣面較大和適應山區畜牧產業發展的中小型畜牧扶持項目(如生豬“1240”模式,即:1戶養2頭母豬,年出欄商品豬40頭)。通過畜牧項目的建設,逐步改善養殖環境,提升動物防疫的工作環境,提高防疫效率及質量。
3.3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技術服務水平
(1)加強鄉村獸醫技術培訓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技術人員參加執業獸醫師培訓學習及考試。建立長效機制,明確每名技術人員每年必須參加學習培訓達10個學時以上,每年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專業技術知識、經營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和提高自身能力,適應畜牧產業日益發展的需求。
(2)提高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工資待遇,在農村黨員干部及優秀青年中選聘培訓村級動物防疫員,是目前解決防疫隊伍后續乏力比較現實的方式之一。鼓勵村級動物防疫員在認真履行好“一崗三責”的前提下,開展好畜禽技術服務,獸藥、飼料等供應服務,市場、科技信息咨詢服務。支持有一定經濟實力,懂經營、善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開辦畜牧產業公司或專業合作社,建立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參與到畜禽經營活動中去,從而來穩定和發展防疫隊伍。以此為契機,吸引一批具有專業技術的有志青年回到農村創業,并充實到村級動物防疫隊伍中。
3.4加快規范化建設步伐,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1)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及環境保護。在規模標準化養殖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要逐步加強畜禽溯源體系建設,讓我區的畜牧產業發展和動物防疫工作早日規范開展起來。項目建設業主在項目建設初期報請審批的同時,繳納一定的環境保護保證金,待項目驗收環評成功后退還。
(2)加快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的科學定性,提高其職能的法律地位,使之在鄉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中更好地發揮組織、督導作用。逐步強化村級獸醫衛生室規范化建設,要建章立制,明確法律地位,引進衛生體系先進的管理方法來完善村級獸醫衛生室的管理制度。建議每個村級獸醫衛生室配備2~3名人員(其中村級防疫員1人,鄉村獸醫1人,疫情測報員、協防員1人),區級應把村級獸醫衛生室的工作人員防疫補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有了完善的管理機制、良好的養殖環境、有力的經費保障和優秀的防疫隊伍,鄉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才能健康有序的開展,為我區畜牧產業新一輪的大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