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18世紀和19世紀22%的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47%的增長都和馬鈴薯有關。
營養補給對于經濟發展來說到底有多重要?歷史上,人類的發展總是離不開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傳統理論認為,導致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加快的原因是醫學進步,比如人類對細菌理論的理解,或是接種疫苗的發明,以及公共衛生設施的改進。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嬰幼兒的死亡率,由此使人口增加。但是,在最近幾年,一些學者如McKeown和Fogel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人口的增加應歸功于營養的改善,而非醫療和衛生的進步。McKeown認為,早在抗生素和牛痘出現之前,死亡率就已經下降。因此,整個20世紀的人口增長應該和其他因素有關。Fogel則說,考慮到童年時期的營養攝入以及較低的死亡率這兩個因素會影響身高,美國人和英國人高度的增加其實是得益于這個時期營養的改善。
如果Fogel的理論正確,那我們必須追問一下:又是什么改善了人們的營養?當然,農業技術的改進可能是答案之一。在這個時候,很多有技術含量的生產技術發展起來。比如像谷物條播機、打谷機和羅瑟勒姆擺桿步梨的出現。
最近的研究是Nunn和我于2009年提出的。我們認為使人們的營養得到改善的另一個因素是在新大陸發現的農作物——馬鈴薯。馬鈴薯便宜且富含營養,而且是攝取卡路里的最佳來源。和舊世界的主要農作物相比,每英畝地的馬鈴薯產量很高。英國的歷史數據顯示,如果一個4口之家必須依靠某種農作物維持生活,那么馬鈴薯應該是最佳選擇。因為和其他主食如大麥、小麥或燕麥相比,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只是它們的66%。馬鈴薯同時還易于儲存,并且是牲畜過冬的絕佳飼料。因此,馬鈴薯的種植還間接改善了蛋白質的攝入。馬鈴薯的傳播對舊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北部、亞洲以及非洲高海拔地區都適合種植馬鈴薯。
Nunn和我的結論是,馬鈴薯這種高產量的農作物的廣泛種植增加了人口數量,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我們認為18世紀和19世紀22%的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47%的增長都和馬鈴薯有關。
對于今天的政治決策者來說,這個結論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否意味著在貧窮的國家種植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將導致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加快或是經濟的發展?
理性的答案是“不一定”。我們應該問問那些貧窮的國家,它們為什么不種植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如果是因為農民對這些作物一無所知,或是無法理解正確的種植條件,那我們需要向他們介紹種植可能帶來的巨大收益。但是,如果貧窮是因為制度和政策的原因,那么僅僅關注新的農作物推廣,以及農業技術的革新是不夠的,這將不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太大影響。
在經濟的發展中,我們應該鼓勵政策制定者去關注食物的重要性。我們的研究說明那個方面是重要的。而下一步,我們應該嘗試去準確地理解一個問題:為什么目前農民不愿意種植馬鈴薯這種產量最高的農作物。只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才能夠確切地闡述決策者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向貧困的人口推薦這種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