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應;以詐御人者,人亦以詐應。
明代大臣、學者薛宣在《讀書錄》一書中寫道:“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應;以詐御人者,人亦以詐應?!?誠信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同樣道理,爾虞我詐也是一個相互誘導、相互強化的過程。在社會資本的建設過程中,企業應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姿態。
存心有天知
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同仁堂非常注重心誠,心誠是同仁堂強有力的內在約束機制。同仁堂明確提出了“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的訓條,樹立了“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
這種高度的自律意識,既是創辦同仁堂的樂氏家族長期注重道德修養的結果,也與同仁堂特殊的成長背景密切相關,成為同仁堂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雍正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并獨辦官藥,一共歷經8位皇帝,長達188年。這一特殊的經歷造就了同仁堂在制藥過程中倍加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希望能夠像同仁堂一樣永續成長的企業,也需要建立心誠這一自我約束機制。企業有必要明確自己的行為邊界,能夠做什么,不能夠做什么,應該非常清晰。這就需要企業領導人,尤其是企業創始人具備鮮明的價值取向,始終如一地要求所有員工貫徹這一價值取向,并將其一直傳承下去。
駟不及舌
子貢認為,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一項重要的品德,就是“駟不及舌”(《論語·顏淵》),即今天人們所講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講究誠信,第一步是內在的覺悟以及由這種覺悟而驅動的自我約束;在此基礎上,再實施外顯的行動,接受外在的監督,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同。
秦末漢初的季布就努力實踐著“駟不及舌”的追求。季布是楚國人,曾做過西楚霸王項羽的大將。他非常守信重諾,只要答應過的事情,會不惜一切代價辦到,從不失信于人,很受家鄉人的愛戴。楚人有一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項羽曾經派季布率領軍隊,屢次使劉邦受窘。在擊敗項羽之后,劉邦曾懸賞緝拿季布,但布告貼出去幾個月,竟無人出賣他。在逃亡過程中,季布先后得到濮陽周氏及魯地朱家的幫助。后來,劉邦通過汝陰侯滕公了解到季布的品德、為人,不但赦免了他,而且任命他擔任郎中之職。
季布命運的改變,與他長期以來所積累的誠信直接相關,否則,他不僅會淪為“階下囚”,甚至早就成為“刀下鬼”了。在“季布一諾”的背后,表現出來的是言出必行的果敢。誠信在于行動,一打口號抵不上一個實際行動,小信不積,大信不立,積小信可以成大信。
曾國藩在世時,欲著《挺經》一書,以系統地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與心得。遺憾的是,他沒能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就已經告別了人世。曾國藩的孫婿吳永在其所著的《庚子西狩叢談·卷四》中談到,作為曾國藩門生的李鴻章曾經對他說:“我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八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李鴻章向吳永轉述了一個故事,并告訴他這是曾國藩“挺經”中開宗明義的第一條。
有一家人,請了貴客,要留他在家吃午飯。老翁一大早就吩咐兒子前往市場上備辦肴蔬果品,但很長時間過去了,他的兒子仍然沒有回來。老翁心急,親自到窗口眺望,看見在離家不遠的田埂上,兒子挑著肴蔬果品,與另外一個挑著擔子的漢子對峙著,彼此各不相讓。老翁連忙趕過去,婉言說道:“老哥,我家中有客,等著這些東西準備午飯,請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兩便?”那漢子回答道:“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不下水呢?”老翁回答說:“我兒子身材矮小,下到水田里恐怕擔子浸濕食物;你老哥身材高一些,擔子不至于沾水。因此,請您避讓一下?!蹦菨h子反問道:“你這擔內,不過是肴蔬果品,就是浸濕了,也還可以將就著用;而我擔中挑的都是京廣貴貨,萬一沾著了水,便一文不值。擔子中的東西不同,怎能叫我避讓?”老翁見說不過,乃挺身走近那漢子說:“既然如此,待我老頭子下到水田之中,你老將貨擔交給我,讓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子身邊過去,再將擔子奉還,如何?”說完,老翁當即俯身解襪脫履。那漢子見老翁這樣,心中過意不去,說道:“既然你老人家如此費事,我就下到水田里,讓你們擔過去?!庇谑牵菨h子下田避讓,一場爭端消于無形。
可見,“挺經”所謂的“挺”,是曾國藩所追求的立身、處世態度,強調的是躬身入局、堅韌挺拔的精神。曾國藩正是憑借一個“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成功,才成就了他一生之大功。
一個企業“金字招牌”的鍛造,依靠的并非是幾次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是一系列小得不能再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情累積的結果。關鍵是,企業在誠信的問題上,需要具備“挺”的精神,從每一位員工、每一個細節、每一天的工作抓起。
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上》有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币馑际钦f,禮重在相互往來,如果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的要求;而如果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的要求。在人際交往之中是這樣,在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交往的過程中也一樣。信任關系的建立,需要從我做起,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快捷的方式。
在教育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育上予以驗證的。皮格馬利翁來自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他是塞浦路斯的國王,也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他曾用象牙精心雕鑿了一位美麗又可愛的少女,而且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真誠地希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所接受。于是,他帶著豐盛的祭品,向女神阿弗羅狄特禱告,在女神的幫助下,雕像慢慢發生了變化,臉頰逐漸呈現出血色,眼睛開始釋放出光芒,嘴唇緩緩地張開,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并用充滿愛意的眼光看著皮格馬利翁。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人們基于這一神話故事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期望與贊美能產生奇跡。通過試驗,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發現:即便學生的資質沒有什么區別,但那些受到正面激勵和肯定的學生,通過不斷自我心理暗示,進步的速度要遠遠高于其他的同學。
在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交往的過程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企業越是信任某一利益相關者,這一利益相關者就可能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努力使自己達到企業的期待,以免讓企業失望。企業要想與各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與其讓別人示好,不如自己先表現出一種姿態。
[本專欄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傳統管理思想的現代企業運用框架——基于‘修齊治平’邏輯與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09YJC6302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