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經營者的想法和《讓子彈飛》里湯師爺的想法有著相同的地方:我以為,步子不要邁得太大。
當康熙爺在暢春園的寢宮合上雙眼時,這位將王朝推上上坡路的皇帝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將近300年后,這個自己半生用來“避喧聽政”、最后卒于此的“御園”,連同著附近幾個小規模的皇家園林,會成為泯泯眾生、莘莘學子腳下一個充滿人間煙火的地方。如今,這個民間野史里始終讓老百姓八卦著的“世宗奪嫡”懸案的事發地點,只殘存了兩座曾經皇家寺廟的山門,如若不是相連幾個社區的磚瓦樓上還帶著曾經皇家園林古樸而吉祥的名字,初來乍到的人很難想像這里曾經有著什么樣的氣派。
這里曾經被八國聯軍燒毀、老百姓洗劫,后來又曾淪為軍隊的操場和郊區百姓的農田,最后與北大聯系在一起時,“沃野平疇,澄波遠岫”的風景早已不在,反倒是頤和園路上北大西門的古色古香更加讓人覺得有歷史厚重感。上世紀90年代以后,這一帶發生的“大變化”應該算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飯店,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熱鬧繁華的北京硅谷電腦城。這一時期,還在遺址的中段修建起暢春新園,經過整理修葺,已經成為附近人們游玩散步的小型公園。由于暢春園遺址與北大校園近在咫尺,附近的賓館、飯店、電腦城、體育館又多與北大師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這一帶已經成為北大校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觀了。它與相鄰的承澤園、蔚秀園一起,都成為了北大的宿舍區:蔚秀園住的是員工,承澤園都是教授,暢春園則是研究生們,而混雜其間的,還有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
如果把海淀橋附近的北四環比做一道墻,那么曾經與暢春園一帶“一墻之隔”的蘇州街無疑是隨著中關村的發展、膨脹而改頭換面的商業區。與10年前相比,新、老“海圖”的翻天覆地足以讓曾經來過這里的人們咋舌。正如同北京東三環CBD的逐漸擴張一樣,中關村商業區的擴大讓煥然一新的蘇州街也開始“容積不夠”,中關村的輻射力已經開始越過了北四環這道墻頭,從海淀橋下穿過,悄悄烤熱了頤和園路。
中關村的信息產業、商業文化與北大校園的校園文化交匯,打造著屬于“這里的”氣質。在某著名網站查詢這一帶的店鋪,幾十頁信息里,絕大部分都是餐館。學者、文人從來就與“吃”有著不解之緣,民國時北大的大家傅斯年、胡適的逸事里就有幾條與吃有關的內容。而幾年前一夜之間出現在各高校附近、至今仍然火爆的“烤翅”,其發端正是來自于“西門烤翅”。
與民國時梁實秋筆下魯菜當家的“北平”相比,這一帶的餐館口味倒是蕪雜得很,京、粵、川、魯、疆、滇、黔,東西南北中夾雜著國外的快餐,幾乎成了一份博覽的樣本。與高聳的寫字樓與時俱進,高校師生的整體消費能力早已“鳥槍換炮”,窮學生和囊中羞澀的教書先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在近幾年里人大和北師大周邊的商業環境向高檔化演變過程中早已經表現出來。但這一帶的餐飲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帶著以前的弊端:菜量不小,但味道差;價格不高,但環境嘈雜;服務隨性有余而精細不足;地段過于市井而檔次不夠。這一切蓋因為學生作為消費主體,胃口早已經被食堂的大鍋飯搞得門檻很低,涉世未深又沒有什么架子。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里的經營不需要口碑,將網絡視為生活組成部分的學生群體和中關村的白領們,都對生活有著高漲的參與熱情,從相關網站里關于這一帶店鋪事無巨細的信息里可以發現,其實他們對改善這一帶服務業水平的愿望非常強烈,否則不可能連一個幾平方米的小吃店都會有那么多人點評。
不過未來這里可能還存在第三種消費群體:旅游者。頤和園路本身承載了去往北京大學、頤和園、香山等地區的運輸任務,這一段路路窄車多,旅游高峰季節堵車是家常便飯,而今地鐵延伸到頤和園,盡管分擔了一部分運輸壓力,但因為便利吸引而來的游人也只多不少。如果這里可以開辟成頤和園旅游區與中關村商業區之間人流在高峰期的緩沖地帶,延緩游人和白領們回家的腳步,讓大家“順勢下車”,那么以餐飲、休閑為主的服務業前景將相當可觀。
這種狀況對于既有的店鋪尚可以得過且過個幾年,但對于后來的進入者而言則可能是一個不錯做“鯰魚”的機會:一旦可以做出一家服務到位、條件良好、檔次夠高而又可以讓一部分高校師生消費能力可以接受的服務業店面,依靠這部分流動性相對較小的消費群體之間的口口相傳和學校網絡之間的信息傳遞,店鋪一夜火爆的可能性非常之高,“秒殺”競爭對手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硅谷”旁邊于2009年開張的“暢春園食街”就是按照這個路數在頤和園路的旁邊插上了第一面旗幟。
“食街”文化的定位是餐飲、休閑、娛樂“一站式”的消費需求,要努力地實現餐飲、旅游、文化的黃金結合點。近幾年,從全國商業街發展情況來看,不管是目前的現狀還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這種復合性的定位和功能越來越突出。盡管目前“暢春園食街”的飲食營銷只是做到了同其他的美食街大同小異,尚未將原本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底蘊完美結合,也沒有凸顯與眾不同的文化價值,但是諸多高端餐飲連鎖品牌的入駐還是讓這里充滿了人氣。或許經營者的想法和《讓子彈飛》里湯師爺的想法有著相同的地方:我以為,步子不要邁得太大……畢竟,如果一味地追求皇家氣派和底蘊,典雅時尚的風華,也很容易通俗化,過猶不及。
但皇家園林與高校文化一樣,終究是這里的一個“賣點”,只是如何能將這個失去實物依托的亮點充分打磨、發掘,再與現在已經形成的文化與高新產業、商業互相浸潤的氣質形成互補,在中關村的西面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地帶,還需要商家和政府再花費心思尋找結合點,否則,文化上的不協調,將讓這塊有著商業潛力的地區失去很多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