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增速已經連續多年大大高于GDP增速,而2011年財政收入預增8%,與GDP同步。
新年新氣象。2010年12月27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透露,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將達到88910億元,全年財政收入增長率預計為8%。
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是個大新聞!為什么?這是最近20多年來,首次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目標與GDP增長目標設置在同一水平,之前財政收入增速多大大高于GDP增速,20%以上。
2009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外需受阻,但當年財政收入依然達到68477億元,增長11.7%。2010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率達21.1%,已至76740億元,全年將達到近8.2萬億元,全年將比2009年增長20.5%。
能夠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自我勒緊腰帶,值得贊揚。但財政戰車高速運轉慣了,突然從20%以上降到8%,確實有難度。
據傳,個稅調整方案已上報國務院,2000元起征點不變。分析起來,起征點不變的原因是要“培養全民納稅意識”,這一思想是從西方引進的,與國際接軌。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已經成為工薪族的人頭稅,納稅的主力軍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
還是說說接軌吧。在國際上,減稅已成競爭之勢。2010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一項8580億美元的減稅法案,布什時代的所有減稅計劃將被延長到2012年。這一減稅法案是白宮與共和黨討價還價相互妥協的結果。作為交換條件,共和黨將支持白宮提出的把工人的失業救濟期延長13個月,并在2011年將社保稅的稅率從6.2%降至4.2%。
美國在全球減稅潮中曾領先,于1981年和1986年兩度減稅,1986年美國成為全世界企業所得稅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但此后美國再也沒有進一步的永久性減稅政策出臺,而其他國家則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減稅,現在美國企業所得稅的稅率高達40%,在全世界中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于是很多企業為了逃避高稅負而將資本轉移到其他低稅負的國家投資辦廠,稅基大量流失。小布什政府一上臺就在2001年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減稅政策,以阻滯美國資本與人才的外流。
在1986年美國里根政府減稅之后,加拿大立刻感受到威脅,于是很快也降低了企業所得稅稅率。在亞洲,2007年新加坡將其公司稅降至18%,與中國香港相同,但香港反應迅速,馬上將其公司稅稅率降至16.5%。德國曾是歐洲稅負很低的一個國家,之后捷克、匈牙利等鄰國都降低了企業所得稅稅率,這迫使德國在2007年也把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8%降至30%。經合組織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的平均稅率,也從1996年的38%下降到2008年的27%。
新年了,舊稅沒見降低,政府開征新稅的積極性又持續高漲,房產稅、社保稅、二氧化碳稅、環境稅一個接一個。從20%掉到8%,財政戰車如何就能剎得住?
近日我在琢磨一個問題,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富豪加速移民海外,致中國財富和人才大量流失。據計算,目前中國富豪向加拿大、美國和澳洲三國移民一年耗資達50億元。我周圍有些朋友并非富豪,但有些已經走了,有些正在琢磨。他們移民海外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為孩子的教育。另外,對國內官員的作為失望。
農村孩子往城里跑,城里孩子奔國外去,這真不是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