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物價反常的背后,除了經濟體制不同外,還有從生產到流通以及交易等各個環節的差異。
我們的常識是,越有錢的地方通常物價也比較高。但是很多人知道,美國、中國香港的一些東西都比中國大陸便宜很多,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并不容易。2010年12月18日,郎咸平在電視上做了一期節目專門講這個問題,結論是中國沒有藏富于民,中國有物價泡沫,果然是這樣嗎?
我們先看一下郎咸平列舉的以及我搜到的一些數據:中國3萬多元的阿瑪尼西裝,美國折合成人民幣后約為1.5萬元;中國58.9萬元的寶馬Z4,美國折合成人民幣后為20萬元;中國6000元的某型號筆記本電腦,美國折合成人民幣后約3406元;中國615元的阿迪達斯休閑鞋,美國折合成人民幣后約187元。這個統計并不見得十分準確,一方面物價有波動,另外,不同賣場的價格也有差異。我們必須承認,選擇的這些商品確實是片面的。但這并不影響同樣的產品美國比中國便宜許多的事實。
每種產品價格差異的原因都不同,如果說一條共同原因,首推“定價原理”。每種產品具體原因都不同,如果說有一條通用的原理就是“定價原理”。我們以耐克鞋為例,在美國它是一個大眾消費品,在中國則是一個少數人消費的奢侈品。作為大眾消費品,價格低一點就會引起銷量的極大提高,商家就會賺更多的錢。但是,預期消費人群比較少時,即使降價也不能引起銷量的極大提升,商家就會選擇高定價。也就是說,中國由于總收入水平低,富人相對較少,對高檔品缺乏價格彈性,廠商自然會選擇高定價。
這個原理特別適合解釋奢侈品,因為奢侈品的利潤率相當高,成本、關稅等占價格的比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奢侈品在中國還沒有達到降價可以促進銷量的程度,所以,在中國當然要賣高價。這沒有什么,你要是做生意,你就會懂這個原理,每個廠商都試圖通過定價獲得最大利益,這就是所有問題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些相當具體的原因。我問一個做溜冰鞋的朋友為什么賣給老外的鞋更便宜?他說老外比中國人說話算數,不欠錢,無壞賬,所以便宜點也有錢賺。這是很樸素的認識,也是實情。用經濟學的術語說,中國的交易成本更高。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歸結于道德因素或者習慣,說中國人不講信用。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交易是經濟的一個環節,各個環節的效率是有協調性的,其他環節效率低,交易環節效率不可能高,其中的具體因素可能有購買量少、信用差、交易緩慢等等。反之亦然,假定中國經濟越來越發達,你就會發現人們越來越講信用。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是互為因果、不斷協調的過程。
我必須說,中國產品在國外更便宜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稅”。按理說,這個在外匯緊缺時期制定的政策早就該廢除了,不幸的是中國一系列經濟制度設計使政府對出口的追求染上了不可克服的“毒癮”。這個政策名義上是為了增強出口競爭力,實際上是給國外的消費者提供補貼。出口產品政府表面上說稅收減少了,但是他們把出口創的外匯全部據為己有,然后發行人民幣給出口者,出口企業的銷售額成了政府的“純利潤”,如此巨大的利益,誰都無法拒絕。
企業在微觀上得到了實惠,不會反對,老外由于貿易不平衡,有時假裝反對一下。但是,倒霉的是全體中國消費者,隱形的通貨膨脹,不知不覺地剝奪了他們的財富。早在亞當·斯密之前就已經證明“重商主義”是錯誤的,問題在于這種政策有明顯的受益者,卻沒有明顯的受害者,因此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于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