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果汁行業是一片紅海,那匯源的藍海在哪?
時下中國,農業是極富空間和想象力的詞匯,如今,朱新禮將利用這一詞匯讓匯源變得更具想像空間。2007年,匯源拿下了北京順義一片1.5萬畝的山地,現在成了匯源第一個有機農業試驗田;2010年底,北京密云1500畝的有機蔬菜基地又在微博上火了一把。張朝陽(搜狐CEO)和王文京(用友軟件CEO)大贊“到了基地才知道什么叫養生,什么叫有機蔬菜”。
這塊基地正在實現朱新禮“大農業”的夢想。“密云基地是循環經濟的樣板,從開始種、養,一直到管理、加工,加工后剩下的果渣再提煉出果膠;利用果渣還可以生產飼料,供應周邊飼養場;豬、羊、牛排泄物又變成有機化肥環保節能;利用廢果渣發酵的沼氣,周圍老百姓和我們自己工廠都能用。”
歷經漫長且有意無意的布局,在各地政府的迫切需求下,匯源的有機農業項目開始初具雛形。去年春天,重整旗鼓一年后,匯源悄然成立了有機農業事業部,分管副總裁在有機農業方面從事過多年管理工作。2010年底,前山東德州市委書記雷建國邀朱新禮吃飯,聊到城市蔬菜,于是就有了今年1月匯源與德州政府100萬畝有機農業的合作。
“中國太需要農業的升級了。”朱新禮在接受我們采訪時感慨。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匯源進軍農業一方面出于公司高速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農民的迫切需求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
果汁行業讓匯源人嘗過甜頭,也吃過苦頭。在領跑行業多年之后,匯源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陣容愈發強大,藍海變紅海。匯源除了在果汁行業里向上游挺進,深入產業鏈變革外,想要在公司發展上繼續保有快速增長的能力,實屬不易。
匯源的有機農業項目還處于鋪墊階段,不過態度已經相當明確:迅速占領市場,成為行業第一。畢竟,能夠進入人們餐桌的有機農業有可能是一塊比果汁行業更具拓展性的市場。
在未來,有機農業將在匯源全盤中占據怎樣的位置和份額?在去年7月的一次內部總結會上,朱新禮說:“在三五年之后,這將成為第二個匯源。”今年下半年,朱新禮個人在有機農業方面投入的精力將達到七成。農業項目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匯源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各地政府頻伸橄欖枝
“落后”區域成有機先鋒
去年年底朱新禮去山東考察,和前德州市委書記雷建國在飯桌上聊起了“菜籃子”工程。雷建國告訴朱新禮,農業部的人剛剛來過德州,準備在德州大力發展農業解決周邊大城市吃菜的問題。德州的農業灌溉條件很好,但一直沒發展起來,才成為農業部的定點城市。德州希望抓住這一次機會,雷建國問朱:“你不是要做大農業么,你有沒有想法?”
朱新禮派了個工作隊進駐德州,帶回來厚厚的分析資料,發現當地縣、鎮、村的帶頭人都在全力以赴抓這件事。朱估計,再過一兩年,德州的蔬菜基地肯定會成為北京、天津市場的供應主力。今年1月10日,北京匯源集團與德州市政府簽訂建設德州國際食品物流城的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與德州寧津縣政府簽訂建設有機農業示范園項目戰略合作協議。
之所以如此迅速并且花大力氣與德州政府合作,與匯源推進一年的北京有機農業基地的成果不無關系。
北京的有機農業基地獨創了“有機區域”這一模式。以往企業生產的都是有機產品,一大片地里有的生產有機,有的生產非有機,但是噴灑農藥時可能飄到有機基地里,上游使用過農藥的土地也會污染下游有機基地的水源。于是匯源創造了“有機區域”的模式,讓有機更加純粹。在匯源接手前,這1.5萬畝山林地一直荒廢,因為當地灌溉條件不好,創收渠道又多,北京老百姓對田里的活計并不重視,一直是粗放種植,已多年停止使用化肥、農藥。因此,這片地早就具備了有機生產的先決條件。
現在山地已經被匯源人改稱為“園子”,全部按照有機農業的標準操作。荒蕪了十多年的舊磚廠,被匯源改造成了100個大棚。新打的400米的深井,為農田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礦泉水。園子里的植被覆蓋率都在80%以上,空氣非常好,又有生物的多樣性,害蟲的天敵也多,所以很難形成植被的病蟲害。區域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機的,樹葉、雜草還可以用來培育有機蘑菇。
北京的有機基地自身條件好,已經成為匯源有機農業的示范園,朱新禮才下決心擴張。現在德州的有機基地中,匯源自己的示范基地是1萬畝,準備3年以內擴大到20萬畝。丹東的基地是100萬畝。
除了雷建國,去年從中央電視臺調任新疆阿爾泰當地委副書記的張震,也找到了朱新禮。第一次到阿爾泰考察的朱新禮發現,那里真是牛羊成群,馬兒奔騰,一派草原風情。灌溉條件特別好,是新疆最好的有水資源的地方,總體生態環境也好,就是農業非常落后。
5年來,阿爾泰各個縣都在發展沙棘種植,但是沒有加工企業,沒有品牌企業。如果能夠帶動沙棘種植,有利于防風護沙,保護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生產有機的沙棘飲料。朱新禮準備在那里建一個10萬畝的野生沙棘種植基地。在新疆,沙棘種植已經納入“十二五”規劃,同時可以帶動新疆阿爾泰地區的200萬畝沙棘種植。
除了北京、山東德州、新疆阿爾泰,匯源還準備在黑龍江、云南、貴州、陜西等西部的貧窮落后地區全面發展當地的有機農業。
病黃瓜,寧丟棄不打農藥
有機種植,難監管靠自覺
大批的基地建起來,什么才是將有機產品輸向消費者的最大難題?現在很多公司都知道有機產品好,搞個認證,以次充好的投機行為很多,而且即便在生產中使用一些化肥、農藥,按照目前國家的檢測標準也查不出來。市場混亂,消費者信任度不高,很多國家甚至不相信中國能搞出真正的有機產品。
有機農業種植,比果園管理難得多。技術、管理、監控都是問題。化肥農業的控施是有難度的。有機蔬菜種植中,黃瓜的病蟲害控制難度最高,很容易生霜霉病。而且一旦得病,如果不使用農藥就不好控制。從技術上,必須有一個特別細心的人天天觀察黃瓜,一旦發現有發生這種病害的預兆,就要采取措施,另外還有溫度、濕度的控制。去年,匯源北京有機基地有幾個大棚的黃瓜生了病,當時的情況是如果不打農藥就控制不住,打了就能馬上解決,但是最后匯源的工作人員決定全部拔掉,堅決不打農藥。
“做園子就像做果汁一樣,匯源的有機農業也要打出品牌來。”有機農業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這位從事多年有機農業管理工作的負責人告訴我們,做有機就是要有這么一批人,要有絕對誠信的價值觀,而且對有機事業要達到一種癡迷的程度,不惜代價,完全按照有機標準操作。
在中國,做有機農業最大的挑戰就是誠信。要做一個真正的有機品牌,匯源要拿出自己的標準。來到匯源之前,有機事業部負責人就與中國農業大學的有機農業專家組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現在,憑著過去的老關系,不管遇到什么技術難題,一個電話,專家們就能到基地現場問診。中國農業大學是中國農業的最高學府,也是技術權威,是匯源想打造有機農業第一品牌的重要技術依托。近期,他們將達成有機農業的戰略合作。
有機農業的管理,相當一部分是靠管理人員的經驗,比如濕度和溫度的控制,在不同環境下都不一樣。如何把握火候,什么時候通風,什么時間打藥,“藥的濃度高了不符合標準,低了解決不了問題。同樣的藥早上打可以,下午可能就不行。”這些都是要靠經驗來解決的。
有機種植是不是真的有機,完全要依靠管理人員的自覺性。在園子工作的都是匯源的員工,雇傭的是當地農民,按月發工資。對他們的考核標準完全沒有產量這一項,就是擔心有人為了提高產量偷偷上農藥。現在的考核主要是要嚴格按照有機的技術規程操作,控制病蟲害,根據這些項目進行獎懲,每天有專人檢查。匯源希望按照這種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打造出真正的有機產品。
現在園子里已經有50多個品種的有機作物,園子沒有不可利用的東西,樹枝可以粉碎了培育木耳、香菇,真正形成生態鏈。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賀祥,是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他對園子的評價是:中國第一家最規范的食用菌生產廠家。匯源已經拿到了正式的認證。
倚政府之手推動管理
借高校之力儲備專才
匯源在有機農業上的布局,不少是被政府“拉下水”。北京有機基地通過直屬員工進行的緊密型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匯源大踏步的發展。如何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與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是匯源的新課題。
德州寧津縣政府在有機農業上很有積極性,背后也有農業部的支持。匯源的想法是,把有機基地交給當地政府管理,當地農民種植,匯源提供生產資料、低廉的有機化肥和全程技術支持、監控。有機產品達到匯源有機農業的標準、工藝流程后收購,打匯源的品牌出售。
匯源與各地政府的合作模式,更像是提供服務平臺,與各地政府對接。匯源準備和農大聯合辦學,初步設想一年辦5個培訓班,有本科班,也有研究生班,四年學制最后一年到匯源有機基地去,一年管一個棚,從種到收全程由教授專家指導,有了收成就算畢業。這樣出來的學生走到哪里都會了,可以回到鄉鎮補充當地的有機生產。
大范圍推廣有機農業,政府和村民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問題是很難統一管理,匯源要打出有機的品牌,質量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地方政府強有力的組織干預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干部下鄉,推動承包到村、到戶,黨員帶頭發揮作用。“就像過去戰爭年代動員老百姓參戰一樣,得把老百姓動員起來。”匯源深諳和農民合作的方法。
“有機農業是目前農業發展中一種最先進的生產力,是一種社會化生產,一家一戶的模式不適合搞有機農業。要搞有機農業得重新把老百姓組織起來,組成合作社,組成各種聯合體,同時要有強有力的政府支持、扶持。”有機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面地搞有機產業不太可能,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在這些點上才能做起來,需要大量的組織工作,還需要相當的財力。
最大的難點還是質量控制。老百姓承包,怎么監督他們不施化肥和農藥?北京基地都是匯源的員工,拿固定工資,考核的時候可以不考核產量,但是德州項目老百姓自己承包,最終必須要以產量考核才算公平,萬一有人偷偷使用化肥怎么辦?
匯源的辦法是有人員每天到戶監控,對蔬菜進行檢測,另外在重點菜地里安裝攝像頭,采用物聯網監控,以后在超市里也能看到有機基地的生產情況。每個承包團體都要獨立包裝,上面貼上標注生產者的姓名、電話號碼的字條。進入市場即可追訴,從條碼上可以知道這個黃瓜來自德州哪個合作社、哪一戶,甚至哪一個農民。老百姓每家每戶都建有誠信檔案,電腦存檔,當監控人員發現不符合生產規范的情況就會記錄在案,產品有可能不能作為有機產品進入市場。
在這個環節上,村民委員會的自治組織效應就顯現出來,有農民出現這種問題,合作社會對他們進行懲罰,因為你一個人違反了這個規定,砸的是大家的牌子。匯源和政府還推行“五戶聯保”、“十戶聯保”,即互相株連,相互制約。
不過,最終仍然要用效益導向讓農民們嘗到有機種植的好處,現在匯源有機黃瓜的市場售價是5元/斤,春節期間約為10元,價格比普通黃瓜貴2~3倍,農民種植的蔬菜一旦被正式認證為有機蔬菜,收入會比以往高一倍。匯源人認為,時間一長,嘗到甜頭的農民自然會更加遵守有機生產規范。
有機農業調控的難點還在于轉換期。一塊使用化肥、農藥的農田,被認證成為有機田,需要一兩年的時間。這期間雖然停止使用化肥,并且要投入更多的維護成本,但是不能以有機蔬菜的名義銷售,農民的收購價自然不會太高。這段時間對于農民和匯源來說,都是最難熬的階段。匯源正在大力勸說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目前在北京使用一噸有機化肥可以補貼480元,一些地方的重點農業縣也可以拿到300元。但是這種補貼還比較少見。
到目前為止,匯源在有機種植上還不具備大規模供應的能力,但是他們的產業鏈布局的思路已經較為完善。匯源的有機農業以種植為基礎,他們還陸續在有機基地附近上馬加工、包裝廠,以及有機肥料等周邊有機經濟。今年年底,匯源準備上馬自己的銷售系統,建立有機產品連鎖專賣店,先在直轄市推廣,繼而擴張到省會城市。屆時,匯源有機事業部的工作人員也將達到1000人以上。
經歷多年的蓄勢后,匯源在有機農業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了。他們知道,這是市場給匯源的一次能夠擁有更大規模,更快速成長,更具價值的重要機會。在這一領域的表現,將決定未來匯源的走向和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