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編文 賈培生/繪畫 沙子云/縮編


1.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個貧苦農家。全家七口人住在村邊一間簡陋的小屋里,靠租種兩畝半田過活。

2. 因繳不起學費,他10歲才進私塾讀書。貧苦生活使他后來認識到:中國農民不該總是這樣苦!本村有個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的老戰士馮爽觀,時常給孩子們講述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的故事。孫中山和小伙伴們個個聽得眉飛色舞。

3. 孫中山的哥哥孫眉,1871年到檀香山謀生。他自己墾荒、經營畜牲業,七八年后發展成為一個華僑資本家。1878年5月,孫中山隨母親從香港乘輪船,抵達檀香山。

4. 他先在哥哥開的商店里當店員,很快就學會了記賬和當地方言。哥哥見他聰明好學,決定送他去讀書。孫中山在意奧蘭尼男子中學初中畢業后,又進了奧阿厚高中。在這些教會學校里讀書,老師都用英語講課,孫中山經過頑強地學習,很快掌握了英語,并成為學校的優等生。

5. 課余,他攻讀了華盛頓、林肯等資產階級革命家的傳記,由于對歐美民族、民主革命領袖們的推崇敬仰,而產生了效仿他們的念頭。當時,夏威夷人民正英勇反抗美國吞并夏威夷。他從這個弱小國家人民的覺悟,聯想到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事實,從而萌發了反對殖民主義的思想。

6. 1883年7月,孫中山從檀香山歸國。海外五年,豐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學知識。回鄉后,他除做農活外,還向村民宣傳社會改革的必要。由于當時群眾沒有反迷信的覺悟,所以對孫中山破壞神像的行為不滿,尤其是那些豪紳地主,紛紛向他父親孫達成問罪。孫中山被迫離開家鄉避往香港。

7. 這時,由于法國的侵略,爆發了1883年至1885年6月的中法戰爭。清軍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大敗法軍,全國掀起了反法斗爭熱潮。海外華僑也紛紛捐款支援國內抗法斗爭。

8. 但是,清政府卻在打勝仗的情況下卑怯求和,于1885年6月9日派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在天津簽訂了投降賣國的《中法新約》。清政府的昏庸、腐敗和賣國,使孫中山感到非常痛憤,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愛國主義感情,增強了他改革現狀的決心。

9. 1886年夏,孫中山在香港中央書院畢業后,經喜嘉理介紹,進入了美基督教長老會所辦的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學醫。他認為“醫亦救人之術”,想通過戰勝疾病,保障國民健康,使國家強盛起來。

10. 1887年1月,他又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這期間他除刻苦鉆研醫學外,還廣泛研讀西方各類書籍,尤其愛讀《法國革命史》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他期望從中找到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鑰匙。

11. 學醫同時,他不斷關切政治問題。他尊稱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為“反清第一英雄”,自許為“洪秀全第二”。他和陳少白、尤列、楊鶴齡三位好友尋找救國真理,抨擊清朝的黑暗政治,提出“勿敬朝廷”的口號,人稱 “四大寇”。

12. 1892年秋,在他26歲時,孫中山以優秀的成績結束了學生生活,隨即在澳門開始行醫。不久后,他離開澳門,在廣州開設了東西藥局。他的醫術高明,尤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對生活困難的病人他不僅免收診金,還贈送藥品。不久他便成為一位有“國手”之稱的知名良醫了。

13. 鑒于當時外國侵略勢力有增無減,滿清統治的黑暗日甚一日,他不滿足于僅做一個良醫。他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于是,他積極結識了一些愛國青年和會黨分子,互相議論時政,尋找救國道路,開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動。

14. 那時,孫中山雖有一些革命思想,但仍與當時某些先進人物一樣,對清政府還抱有幻想。他曾于1894年閉門寫了一封八千多字的信——《上李鴻章書》,幻想得到這位清政府里掌握軍、政、外交大權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支持。哪知,李鴻章沒接見他,也不理會他的意見。

15. 上書的失敗,和同年7月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使他進一步認識到只有革命才是解救中國危機的唯一出路。于是,他懷著遠大革命抱負,于同年10月,從上海乘輪船經日本,重返少年讀書的檀香山,去聯絡華僑,宣傳革命。

16. 經過在華僑中的努力奔走,他終于動員了二十多位愛國青年,創立了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小團體——興中會。11月24日舉行成立會議,會上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它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段民主共和國的理想,這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個綱領。

17. 1895年1月他回到香港,約集陸皓東等人,建立起興中會總機關。他又到廣州成立了興中會組織,陸續加入者很快達數百人之多。

18.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割地的《馬關條約》,全國人民無不痛心疾首。孫中山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但清政府得到了密報,殺害了陸皓東等人,并逮捕了四十余名革命黨人。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還沒正式發動就失敗了。

19. 廣州起義失敗后,清政府瘋狂捉拿革命黨人。孫中山鎮定地遣散了前來參加起義的隊伍后,于11月12日抵日本。在日本他結識了僑商陳清和馮鏡如等,聯絡了二十多人,于11月中旬在橫濱成立了興中會分會,馮鏡如任分會長。孫中山剪掉了發辮,以表示革命的決心。

20. 此后,他又去檀香山、美國、英國進行革命活動。清政府把他看作叛逆要犯,通過駐各國使館設法逮捕他。1896年10月11日上午,他剛從倫敦一家旅店走出,即有三名使館人員將他纏住。忽然,孫中山被左右兩人挾持,強行綁架到波蘭德廣場的清政府駐英公使館。

21. 大門砰的一聲關閉,插上了鐵鎖。就這樣,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用七千英磅的高價,向格來輪船公司租了一艘兩千噸的輪船,造了一只木箱,陰謀把孫中山裝在箱內,秘密運回國內殺害。孫中山生命危在旦夕!

22. 孫中山被幽禁在使館三樓一間小屋里。他老師康德黎和孟生四處奔走,積極設法營救。康德黎找到報社,《地球報》首先發表了這則消息,各報接連刊載。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清使館不得不于23日釋放被囚禁了12天的孫中山。從此,他的名字傳遍全世界,受到被壓迫民族和主持正義人士的崇敬。

23. 孫中山脫險后,夜以繼日地到大英博物院等圖書室去看書,晚上十分疲倦了,就伏在桌上休息一會兒。他曾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他讀書的目的也是為探求救國真理。定居英國期間,是他革命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

24. 1897年8月他從倫敦再次來到日本橫濱。他結識了宮崎寅藏等三十多位贊助中國革命的日本朋友。1898年秋冬,他與因戊戌變法而亡命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就聯合反清問題進行多次會談。由于康、梁頑固地堅持保皇立場,聯合終未實現。

25. 1900年中國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時孫中山對義和團運動的偉大意義還沒認識。后來他逐漸認識到義和團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有敢死之氣”,迫使列強“皆知瓜分中國為必不能行之事”。于是,他決意把握時機,決定在廣東再次策劃武裝起義。

26. 孫中山不避艱險地奔走于日本、香港等地,具體布置起義的重大事宜。在1900年10月8日夜,由鄭士良指揮的惠州三洲田山塞起義爆發了。不幾天,起義軍就擊斃、俘虜清軍數百人。隊伍經過之處,人民燃放爆竹迎送,青年們紛紛參軍,很快起義軍便發展到兩萬多人。

27. 但由于起義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以致最后糧械失繼,在清軍優勢兵力圍攻下,鄭士良只得解散隊伍,率少數精銳退往香港。起義再次失敗,但卻獲得了廣大民眾的同情。人民的覺醒大大鼓舞了孫中山,增強了他的革命信心。

28.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聯合黃興和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舉行了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通過了他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同盟會革命宗旨,并公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29. 此后,孫中山又多次領導了武裝起義,都未成功。但他不氣餒,為繼續給起義籌措資金,他于1911年6月到達舊金山。8月,在同盟會推動下,湖北的文學社和共進社于武昌聯合籌劃武裝起義。但不慎在準備過程中炸藥爆炸,隨后清政府又在武漢三鎮大肆搜捕和鎮壓革命人。

30. 清政府的鎮壓,更激起新軍中一批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的下級官兵的強烈反抗。在熊秉坤、金兆龍率領下,他們于10月10日晚舉行了起義。部隊11日占領武昌,12日占領漢陽,宣告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成立。13日部隊攻占漢口,武漢三鎮連成一片。革命首先在武漢取得了勝利。

31. 10月11日,孫中山從美國報紙上獲悉“武昌為革命黨占領”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動。他本想立即回國指揮革命戰爭,但又想:共和國將要碰到外交和財政等困難,于是,就前往英、法兩國辦理外交和貸款。但對方都以他們未曾建立“正式政府”為由,拒絕承認中華民國,也不肯貸款。

32. 武漢革命的勝利,促使全國革命形勢飛速發展,到11月即有14個省宣布獨立。在這歷史轉變的重要關頭,孫中山在接到國內一再敦促他速回的電報后,12月25日他終于結束了16年的海外生活,回到上海。由于他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歸來受到熱烈歡迎。

33. 為籌組中央臨時政府,獨立的17省代表于12月29日在南京召開會議。孫中山在17張有效選票中,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晚,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發布了“就職宣言”,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34.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在全國革命怒濤中,被迫下了退位詔書,宣告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帝國,終于被推翻。1911年10月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是我國舊歷辛亥年,所以這次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又叫“辛亥革命”。

35. 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為建立民主主義共和國,立即頒布了許多帶有革故鼎新、移風易俗、發揚資產階級民主精神的法律和政令。在革新吏治方面,他也以身作則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廉潔奉公,不講排場,在一座小平房里辦公,住一座簡陋小樓。

36. 辛亥革命后,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沒有鎮壓反革命,不敢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從而也就不能最廣泛地發動人民和依靠人民繼續革命。因此,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強大壓力下,向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袁世凱妥協了。

37. 在妥協潮流不可逆轉的形勢下,孫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以自代。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正式宣告解職。次日,民國臨時政府從南京遷往北京。至此,南京臨時政府不幸夭折,辛亥革命宣告失敗。

38. 孫中山被解職后,并未意識到自己的失敗,還想以在野的身份從事實業建設,使國家富強起來。所以,他立即率胡漢民等周游各省,進行有關民生主義的宣傳活動。他建議要造長江大橋或鑿通隧道,使武漢三鎮連成一片。他還認為建筑鐵路是“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

39. 袁世凱為麻痹革命黨人,再三邀請孫中山北上會商國事。8月24日孫中山抵北京,袁對他隆重接待,曲意奉承,使孫中山對他大有好感。孫中山表示支持袁當十年總統,并聲明自己辭去正式大總統候選人,專心致力于建筑鐵路的事業。這正中袁的下懷,立即任命孫為全國鐵路督辦。

40. 孫中山到北京的第二天,作為同盟會負責人之一的宋教仁,便將同盟會與官僚政客組成的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等四個小政黨合并改組為“國民黨”,于8月25日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對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是不滿意的,但為顧全大局還是出席了大會。會上他被推選為理事長。

41. 改組后的國民黨,將同盟會綱領中的革命部分放棄殆盡。孫中山會后委托宋教任為代理理事長,自己專心致力于鐵路建設事業去了。但年輕有為的宋教仁堅持中華民國的法制,遭到了袁世凱的忌恨。1913年3月21日袁授特務在上海殺害了宋教仁。

42. 接著,袁世凱于4月26日,不惜出賣國家權益,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了2500萬英鎊的“善后”大借款協定。他要用這批借款擴充反動軍隊,準備對國民黨用兵,鎮壓革命。這樣,袁世凱這個大陰謀家、大賣國賊的猙獰面目徹底暴露。


43. 當時孫中山正在日本考察訪問,聞訊后,他立即趕回上海,對袁所作所為非常憤怒。他一面揭露袁世凱借款企圖發動內戰的陰謀,一面提出在南方組織討袁軍,立即興師北伐。但國民黨上層人物黃興、胡漢民等人對武力討袁卻遲疑不決,認為“時機未至”。44. 這使袁的氣焰更囂張。袁下令免去胡漢民、李烈鈞等人都督職,并派兵南下進攻革命黨人。南方各省國民黨人這才不得不倉促應戰。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宣布獨立,舉兵討袁,“二次革命”爆發了。在孫中山的敦促下,江蘇、安徽、上海等七省市也先后宣布獨立。

45. 但他們遠不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的敵手,“二次革命”慘敗,孫中山和一些革命黨人流亡日本。為集結革命力量,策劃“三次革命”,孫中山決定重新建黨。1914年8月他在東京主持成立中華革命黨,又組織中華革命軍,繼續討袁,但仍無濟于事。

46. 在這艱難的歲月里,孫中山得到宋慶齡的巨大支持與鼓舞。孫中山早在上海時就與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結識,吸收宋參加民主革命運動。1914年夏,宋慶齡由美國大學畢業來日本探望父母,接替父親擔任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熱愛祖國和獻身革命事業的共同理想,使他們彼此相愛。1915年10月25日,他們在日本著名律師家辦理了婚姻《誓約書》。

47. 袁世凱1913年以暴力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后,又于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取得日本侵略者的支持。當年12月12日,他宣布恢復君主帝制,自稱“皇帝”。憤怒的全國軍民掀起了反袁浪潮。孫中山在東京領導中華革命黨人,聲討袁世凱復辟帝制。

48. 中華革命黨在國內各地組織討袁。而新軍閥唐繼堯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獨立,取得了討袁領導權。在全國人民支持下,唐的護國軍和各地反袁軍經過艱苦戰斗,擊敗了北洋軍。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于1916年6月結束了他可恥的一生,與他的“洪憲帝國”一起滾入歷史垃圾堆。

49. 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又各自在中國扶植新走狗。美國支持的黎元洪繼任總統,日本走狗段祺瑞充當國務總理,掌握北京政府的實權。段祺瑞承襲了袁世凱的全部反動政策,大量出賣國家主權,蠻橫地毀棄《臨時約法》,拒絕召開國會,妄圖建立獨裁統治,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50. 孫中山把《臨時約法》和“國會”視為“民國”的重要標志。他發起護法運動,于1917年8月25日至9月1日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會上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從此,形成中國南北兩政府對立的局面。

51. 唐、陸等軍閥只是為防護各自的地盤,才打起“護法”旗幟。在美、英帝國主義操縱下,他們為向北京政府妥協,于1918年4月10日,在國會17次會議上,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取消大元帥一長制,改為七總裁合議制。孫中山被迫于5月4日辭去大元帥職,他的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52. 孫中山辭職后回到上海,心情極為苦悶。他為革命奮斗幾十年,其結果卻如他自己所說:“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的未達……”他目睹國家情況越來越壞,軍閥混戰不已,人民挨凍受餓。外灘公園口那塊“中國人、狗和自行車不準入內”的帝國主義侮辱中國人的牌子,更使他憂心如焚。

53. 他深感自己“沒有一點實力”之苦,因而只想專心著書,希望以此來“啟發國民”、“喚醒社會”。到1919年兩年的時間里,他在住所深居簡出,發憤著書,以“痛心疾首”的心情,把“奔走國事30余年”的經驗,和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遠景規劃,從理論上作了總結,完成了《建國方略》這部重要著作。

54. 孫中山在絕境中聽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這使他十分興奮!他滿腔熱忱地向社會主義俄國去尋找推進中國革命的力量。1918年夏,他給十月革命的領袖列寧的賀電中表示:“愿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列寧復電中說:“我們的勝利就是你們的勝利。”這對當時的孫中山無疑是很大的鼓舞。

55.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1919年5月4日,我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孫中山熱烈支持這一運動,他在接見學生代表時懇切地說:“我所領導的革命,倘早有你們這樣的同志參加,定能得到成功。”他從這場運動中,看到了廣大群眾的力量,使他重新奮起。

56. 當年10月,他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加上“中國”二字,以示有別于1912年的國民黨),一方面堅持“護法”,一方面重新開始革命事業。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參眾兩院聯合會上,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于5月5日就任,他第二次在廣東建立政權。

57. 孫中山用了三個月時間平定了廣西,統一了兩廣。接著,他將四萬北伐軍組成七個軍團,分路出師北伐。但留守廣東的陳炯明卻對他的北伐令陽奉陰違,當1922年6月,孫中山從前線回廣州時,陳炯明竟然公開叛變,武裝包圍并炮轟總政府,以20萬元懸賞捉拿孫中山。

58. 孫中山深夜突出叛軍包圍,轉登永豐軍艦去指揮平叛。隨后,陳炯明又多次密謀殺害孫中山,并且在帝國主義指使下逼孫中山下野。孫中山立場堅定,嚴詞拒絕,不向叛軍妥協。他表示:“寧為玉碎,不愿瓦全”,堅持斗爭到底,討平叛亂。

59. 但因陳炯明有帝國主義的幫助,軍事上占優勢,孫中山反擊叛軍近兩個月,聞知北伐回師失利,孤軍無援,再留在廣東于事無補,便決定離粵赴滬。第二次護法運動又遭失敗。兩次護法的失敗,使孫中山覺悟到要改造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力量,走新的道路。

60. 這時,國際的和中國的工人階級分別向孫中山伸出了友誼之手。列寧派來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研究了中國的政局之后,向孫中山提出兩條建議:“……一要有好的政黨,要聯合各界人民,特別是工農大眾;二要有革命的武裝核心,要辦軍官學校”。這些話正說到孫中山的心坎里。

61.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后,一直支持孫中山的正義斗爭。根據馬林的建議,中共中央1922年8月和1923年6月,先后決定“部分”和“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加強同國民黨的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孫中山以總理身份任大會主席。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等共產黨人出席大會。大會制定了反帝反軍閥的新三民主義綱領,確定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62. 國民黨“一大”之后,孫中山指定在廣州黃埔島上建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孫中山派蔣介石任校長,自兼軍校總理,并派廖仲愷為軍校國民黨代表。中國共產黨員周恩來、葉劍英等先后在軍校負責政治工作和擔任其他重要職務,以革命精神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干。

63. 1924年10月23日,直系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到京商討和主持解決局勢問題。為迅速實現全國的和平統一,也為“拿革命主義去宣傳”,孫中山接受了馮玉祥的邀請,于11月13日和宋慶齡等乘永豐艦離粵北上。

64. 孫中山在北上途中,北京已成立了以段祺瑞為首的臨時執政府,馮玉祥受到排斥。段祺瑞還公然于12月6日發表《致外國使團書》,表示尊重歷年和帝國主義所訂的不平等條約,以此獲得帝國主義的歡心,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段祺瑞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65. 孫中山12月間到天津,因多年艱苦的革命工作,積勞成疾,患了肝癌。但他仍在病榻上接見了段祺瑞假意前來迎接他的代表。他厲聲斥責他們說:“我要廢除那些不平等條約,你們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條約,你們為升官發財怕那些外國人,為什么還來歡迎我?”

66. 除夕這天,孫中山帶病到北京,隨即又重申了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挽救中國的意愿。3月10日他病勢垂危,但當獲悉廣州東征軍在黃埔軍校學生和東江農民軍配合下,打垮了陳炯明叛軍,攻克潮安、汕頭時,他十分欣慰,電告胡漢民,要軍隊遵紀愛民,“不可擾亂百姓”。

67. 孫中山肝癌已到晚期,北上后又怒斥段祺瑞,使病情惡化,于1925年3月12日9時25分,在北京東城鐵獅子胡同5號住處溘然長逝,終年59歲。一代巨人孫中山臨終前發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激勵后人,繼續前進,希望他的革命主張能堅持下去,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