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琦]
一個美國教授的生活
[何毓琦]

在中國這意味著終身職位或者鐵飯碗。在美國,這意味著無論你持何種政見,無論你對各種社會問題持何種態度,除非你所在的院系被解散,或者你犯下重罪,否則你將終身不會被解聘。如果你胸無大志,只想在余生(被評上終身教授后)當一個普通的老師,那么你也可以僅僅滿足于完成工作任務,或者像被人輕蔑地說成的那樣,“退休或者睡大覺了”。有相當一部分美國大學里的一小部分教授屬于這一類。這樣做也無可非議,因為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但是,在一流大學或者渴望進入一流行列的大學中,院長和(或)系主任是無法容忍這種現象存在的。你被評為終身教授的原因在于,學校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你所做的貢獻遠超過常規的教學工作。學校期待你能申請到外部科研經費資助幾個研究生,或者發表論文、出版專著為系里增光,或者開設全校范圍的通選課,成為一名極富創造力的教師,或者擅長并熱愛大學的行政工作。如果這幾點你全都做不到,那么教務處有許多非正式的手段讓你的日子不好過,最后為了自尊你不得不辭職。
以我40年的經驗而言,申請基金的競爭是相當公平的。如果申請書寫得不夠吸引人,研究計劃不夠嚴謹,“大牛”與無名小卒一樣會輕易地被拒掉。絕大多數項目評審都須經過“同行評議”。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里的項目官員要么是受過高級訓練的出色的技術專家,要么是學術休假期間臨時服務的科學家,或是決心加入政府的前科學家。國防部的項目官員對基金審批有更多的自主權,盡管如此,他們做決定時也會參考同行評議的意見。他們的存在同樣也幫助糾正了同行評議的一些錯誤。如果不是他們,著名的“卡爾曼濾波器”在1950年末恐怕就會被“同行評議”斃掉了,最后它其實是受到美國空軍的資助。在以后的很多年里,美國空軍一直拿這個例子作為證據,要求獲得更多經費支持基礎研究。
還有些研究項目需大量人員集體協作,針對性和導向性都很強,這樣的研究有可能獲得大筆基金資助。但是這經常會引發與大學的教學研究宗旨之間的沖突。盡管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學可能會暫時容忍與大項目的沖突,但是大部分名校則會擔心這樣一來本末倒置了。他們的典型做法是,另外成立相關但是單獨的實體專做這個項目,而不讓其成為學校整體的一部分。大學里的教授們可以擔任該研究所的顧問或者兼職研究員,但不能擔任所長或者進入管理層。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就是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它是冷戰時期為了應對跟國防有關的需求而設立的。
大學教授的學術研究也可能獲得工業界的資助,但是這類資助僅占大學經費的一小部分。原因之一是工業界非常重視保守研究機密,排他性較強,而大學則提倡學術開放和出版自由。令大學頭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研究者和私有企業之間經濟利益的糾葛。因此,盡管教授可以有償擔任企業顧問,按照每周一天的標準為企業工作,然而,學校通常規定教授不能擔任企業管理層的職位。大體上來說,在像哈佛這樣的大學,教授的行為應該像“愷撒的妻子”一樣,無懈可擊,遠離任何可能的利益糾紛。清白的名聲和聲譽對于一所大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對教授也是如此。
美國幾乎所有研究生的費用都是教授們支付的,至少科技領域是如此。每個研究生每年至少要花費大約5萬到6萬美元的研究經費,有時在學生入學頭兩年,學校會設立獎學金或者助教崗位來資助學生。但是兩年之后,教授需要挑起所有的擔子。此外,院系還另外向教授們征收人頭費來支付一般辦公用品、電話費、秘書工資等等。因此,即使你沒有帶研究生,你也需要間接承擔系里的一般費用。
如果你極擅長教學,又能寫出優秀的教科書,那么即使不做研究,你也能在一所一流的大學生存下去。保羅·薩繆爾森,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二位獲得者,以撰寫了出版史上最受歡迎的教科書而聞名,據稱該書的印刷量僅次于《圣經》。該書歷經無數次再版,事實上,當薩繆爾森已經老得懶得再更新的時候,就由繼任者更新再版。為了交所得稅,薩繆爾森還得專門成立一個信托機構來處理這本教科書帶來的版稅,多么成功的作者啊!冒著自吹自擂的風險,我想說其實我也是系統控制科學領域最佳暢銷書的合著者(1969年我拿到終身教授職位后)。40年來,盡管該書沒有再版,仍然每年都能賣掉幾百冊,中文版和俄文版的銷售量則不詳。
美國大學里盡管每個人都是他(她)自己的老板,但是研究機構仍然需要行政管理以保證平穩運行。與職權明晰的商業及政府機構的不同之處在于,大學教授都是終身制的,不會被開除。他們也不聽不是教授出身的行政領導的指揮。因而,在大學里被聘為終身教授之后的另一條升遷之路就是走向行政崗位,這條道路的盡頭是最終成為大學校長。出身是教授,發表過論文,就意味著你懂得“教授的游戲規則”。你的話會更有說服力。最后,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良好的社交能有助于做成事情。跟擁有聰明的頭腦一樣,擅長這類管理技能的人也很受歡迎,會受到學校鼓勵。
簡而言之,得到終身教授的職位僅僅是學者生涯的第一步。而壓力則會一直與你相伴,直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后。即使沒有別的壓力,僅僅你的自尊心就足以鞭策你奮斗不止。畢竟,沒有人想被貼上“好漢不提當年勇”的標簽。學術界流行的笑話是這么說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論文”,“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樣,為了待在原位你必須不停地往上爬,許多人都想拉你下來,因為他們都想要超過你”。普通大學教授的日子絕對不是玫瑰花鋪就的。美國教授的日子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