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玉
(南開大學 經濟學院, 天津 300071)
ECFA架構下的電信業供應鏈聯盟分析
王川玉
(南開大學 經濟學院, 天津 300071)
回顧了ECFA中有關電信業的規定,分析了兩岸電信業合作的背景,并且從兩岸電信企業間供應鏈聯盟和兩岸電信業海纜合作兩個方面,分析了ECFA框架下兩岸電信業聯盟的主要領域和主要內容,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礙。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電信;供應鏈聯盟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是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簽署的經濟合作協議。這個經濟合作協議先定出架構和目標,其具體內容之后再協商,處理較具彈性。ECFA優先特別針對中國大陸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已降稅、但對中國臺灣地區卻未降稅且有急迫性的產品,即是“早期收獲清單”所要提早優惠的產品,以確保源自臺灣地區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地位。ECFA開放時程參照WTO架構,雖無硬性規定一定要多久全部開放,但通常十年內會達到90%商品免關稅程度[1]。
2010年6 月底兩岸于重慶正式簽訂ECFA,第一階段早收清單于2011年1月1日生效,共有六大項、539項早收清單,采取逐步降低關稅的方式,逐步落實兩岸貿易正常化。從2011年1月起,進入第二階段服務業早收清單討論,中國大陸于2010年12月29日上午公布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中國臺灣地區亦于同日下午公布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
臺灣地區對于ECFA普遍有利好的認知,認為其將為臺灣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機遇和空間。曾志超認為ECFA所產生的五點效益如下[2]:
· 取得領先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
· 有助于產業供應鏈根留臺灣。
· 外資投資增加。
· 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優先合作伙伴及門戶。
· 加速臺灣地區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
這些效應對經濟上的具體期待以臺灣石化業為例,原平均進口關稅由6.17%降為0%,將有助于臺灣取代日韓原有的38%的市場占有率,多了約380億美元的市場。此外,外資、中資和臺資的匯流,可使就業增加和薪資上漲,估算ECFA讓臺灣2010年的經濟成長率多出1.73%、失業率將會減少2.63%,臺灣地區居民收入也可望因ECFA簽署而增加。
中國大陸目前針對金融、電信、媒體、律師和會計師產業進行管制,外資無法在中國投資與設立這些企業,但經由ECFA則可能開放給臺灣業者進入。臺灣地區方面則可望開放中國大陸企業入股第一類電信業者,所謂第一類電信業者是指固定網絡和行動通訊服務業者。2009年4月,臺灣遠傳通信董事會就通過中國移動入股12%,期望法令通過后成為第一個有陸資色彩的電信業者。在臺灣地區方面,整個ECFA是由臺灣“經濟部”統籌,但個別產業則由各主管機關主導,例如金融服務業的主管機關為“金管會”,電信業則為“臺灣電信委員會(NCC)”。
目前兩岸電信業者的交流,包括中華電信旗下子公司中華投資在2009年12月以人民幣1 500萬元為上限,與廈門市政府旗下信息公司合資成立客戶服務中心的碩泰商務科技,中華電信持股49%。這是中華電信的第一個中國大陸投資案。臺灣大也在中國投資電信增值服務業,2007年前以577萬美元投資中國的華友世紀,并進一步收購華友旗下華友時代全部股權,后來更名為臺信聯合數字公司,為增值服務業務。
臺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與海峽兩岸通信交流協會2010年4月正式簽署5項雙邊合作備忘錄,臺灣5家電信業代表及中國3大營運商也共同見證兩岸通信產業協會正式開啟合作。雙方代表簽署5項合作交流備忘錄,包括積極建立兩岸通信業合作交流平臺、推進兩岸通信業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電信業合建直達海底光纜、推動兩岸通信業共同開拓市場和投資領域的合作。另外,合作項目還包括促進兩岸電信技術與服務的發展,支持兩岸電信業開展3G服務漫游業務,與增值服務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服務質量,并共同推動兩岸電信業產業鏈合作,開展應用服務創新,尋求開拓全球市場商機,形成優勢互補的緊密合作伙伴關系。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已于2010年10月25日批準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在福州設置通信信道出入口,開通到臺灣的直達電纜。至此,工信部已先后批準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分別在廈門和福州設置信道出入口。兩岸首條直通海纜金廈海纜(廈門-金門)已在去年獲得工信部批準,投資金額約為5億元臺幣。
兩岸電信業聯盟合作最突出的就是海底光纜(簡稱“海纜”)的合作,目前兩岸電信業的海纜現狀是:
至2010年底為止,臺灣地區僅有七路對外海纜,分別為亞太光纜網絡(APCN)、亞太光纜網絡二號(APCN2)、市到市(C2C)、中美海纜(China-US)、北亞海纜(FNAL)、法新歐亞三號(SMW3)與東亞海纜(EAC)。
臺灣的海纜登陸站共有四處,北部為淡水、八里與宜蘭頭城,南部則為屏東枋山。
中國是亞太海纜市場中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其中由中國聯通所主導的西太平洋海纜計劃(CWPC)最受囑目,這個光纜計劃連接中國27個沿海城市,總長7 050km,涵蓋范圍為中國經濟特區和對外連接國際光纜,如連至俄國的中俄光纜和東南亞的陸地光纜,歐亞的陸地光纜和泰越的海底光纜。中國有18條國際海底光纜線路,在青島、上海、廈門、汕頭、香港等地登陸;至今兩岸間還沒有直達線路,都繞道第三地銜接。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發展,帶動全球經濟的成長,讓電信產業重視海纜的投資。2002年至2007年之間,跨太平洋頻寬需求的復合年增長率達63.7%,預計2008年到2013年持續強勁增長,頻寬容量總需求將每年呈現倍增狀況。但近來使用者高速頻寬成長快速,勢必擴充或升級現有海纜系統及建設下一代新海纜以滿足需求。
過去臺灣企業的海纜頻寬需求,由2005年前的0.6G,提升到2008年近10G,成長超過16倍,相當驚人。由于中國大陸寬帶纜線建置不易,內陸拉陸纜的成本更是臺灣的3~5倍,臺灣更居亞太區樞紐地位,相當重要。未來中國大陸包括P2P(點對點)、因特網、3G等發展,使得頻寬需求高漲。
兩岸至今還沒有直達線路,都是繞道第三地銜接,在電信業務量需求大增的今日,未來確有必要加強兩岸直接聯機。兩岸間的直連海纜,目前僅有四路海纜直接連接兩岸APCN2、C2C、CHN-US、SEA-ME-WE-3。
Google于2011年將在臺灣設立資料中心,全球光網電訊(Pacnet)也看中臺灣地理樞紐位置,且眾多海纜經過,加上兩岸交流未來勢必更加頻繁,未來將有更多國際級公司會將資料中心設在臺灣。目前Pacnet在亞太地區的海纜布建,市場占有率達6~7成,居市場第一位,Pacnet原來為中國網通的一部分,擁有C2C及EAC等重要海纜,2010年1月被新加坡Pacific Internet合并后,改名為Pacnet。而Pacnet在亞洲共擁有16條海纜,7條自建,9條租用,其中繞經臺灣的C2C及EAC,雖然臺灣固網業并沒有參與興建,不過遠傳擁有C2C的使用權,而中華電及臺灣大則擁有EAC的使用權。
臺灣海纜登陸站成本全亞洲最便宜,因此成為國際企業在亞太設立數據中心最理想的地點。為了搶亞太市場生意,全球海纜公司最近都相繼來亞太市場建構全新海纜,亞洲網路2月宣布興建一條長達36 800km、容量達10.24Tbps的全亞洲最大私營海底電纜網絡,未來3年并將投資2億美元進行新一代網絡提升工程。
臺灣三大電信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布局的現狀與預期戰略整理見表1。
整體而言,目前兩岸電信三雄的戰略性供應鏈聯盟動向,整理出如下五項[3]:
(1)目前已經在進行的合作業務為不屬于電信服務事業的范疇,如通路合作,系統整合業務。例如中華電信轉投資神腦來并購中國大陸通路,另外也與中國的轉投資碩泰商務進行商務中心(Call Center)與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服務。
(2)推動兩岸電信公司合作,展開移動漫游、業務開發、資費價格協商和建立電信詐騙防堵機制,并合作建設海底直通光纜。例如遠傳與中國移動合作“臺商漫游99”,中華電信與中國電信合作金廈國際海纜,未來兩岸消費者在兩地使用手機的漫游費、3.5G網卡聯機費,都會實質受惠。

(3)推動兩岸建立通訊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協商交流與合作機制。
(4)臺灣稱呼的一類電信,在中國大陸稱為基礎業務,在政府尚未開放電信事業相互投資,ECFA的業務項目也未將電信業列入其中。
(5)臺灣電信三雄企圖入股中國的電信三雄。除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中華電信及臺灣大也待法令松綁就會在海外找尋海外第一、二類電信的成長機會點。各自取長補短,加強優勢互補,共同創新與發展。
總結歸納兩岸電信業的合作有網絡基礎建設、非電信服務的相關經銷通路與增值服務三種。因此,受限政府法令仍將電信服務業列為特許保護產業,尚無法進行在兩岸間電信業務的入股與轉投資合作。
兩岸間直連海纜與中國電信業者合作,出現三條競爭的局面。包括已確定的中國電信與中華電信合建的金廈海纜,中國聯通與中華電信合作的TPE淡福延伸線,還有就是洽談中的中國聯通與臺灣電信業者共同興建淡福直達海纜。為適應兩岸間快速成長的電信網絡需求,兩岸已于2008年宣布合資興建“金門-廈門”及“福州-淡水”間海底直達光纜,預計完工后兩岸的電信及網絡通訊距離將大幅縮短,通訊速度、容量與質量將明顯提高[4]。
在此時空背景下,遠傳電信2009年共投資50億元在興建淡水、枋山海纜站體建設的民營公司,未來更將積極參與淡福海纜的鋪設計劃。淡福海纜的建置,將會有效提升兩岸通信工程,推升臺灣躍居亞洲通信的樞紐地位。兩岸間直連海底光纜合作現狀見表2。
既然兩岸直連海纜勢在必行,其衍生的海底光纜興建工程的投資大增。目前正呈報臺灣地區“行政院”核準。據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完成固定通信業務管理規則第70條、72條的修正草案,依現行建置國際海纜作業程序,開放不限區域的兩岸直接海纜建置連接通信,以提升通信質量,增進消費者權益。以往國際深海光纜技術均由美國、歐洲、日本廠商壟斷,中國大陸政府則支持上海中天科技來爭取金門-廈門、福州-淡水海底光纜興建工程,并與制造海底光纖中繼器的深圳華為科技合作。

中天科技已取得國際上的技術認證,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具備深海光纜技術認證廠商;臺灣地方政府也可與其合作未來擴展亞洲的延伸海纜。如中華電信目前對外國際海纜已有7條,未來準備擴大投資除兩岸直達金廈海纜外,將計劃再投資12~13億元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亞太地區10多家電信公司共同投170億元,合建亞太區域規模最大的APG(Asia Pacific Gateway)海纜。
[1]呂國禎.一次搞懂ECFA+MOU[J].商業周刊(臺北),2009,(1):22.
[2]曾志超.簽署ECFA的效益與臺灣未來發展[J].商業周刊(臺北),2010,(3):108.
[3]黃意婷.電信產業策略聯盟伙伴評選準則之研究[D].臺灣: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電信管理研究所,2009.26-33.
[4]劉建國.海峽兩岸經濟特區對臺灣電信營運商的沖擊與商機[D].臺灣:臺灣交通大學,2010.15-28.
Analysis of the Supply Chain Alliance of the Telecom Industry Under ECFA Framework
WANG Chuan-yu
(School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The paper reviews provisions in the ECFA framework related to the telecom industry,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for th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the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main scope and contents of the cross-strait telecom industrial alliance under the ECFA framework on the aspects of cross-strait supply chain alliance and cross-strait seabed cable integration.
Economics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telecom;supply chain alliance
F273.7
A
1005-152X(2011)03-0109-03
10.3969/j.issn.1005-152X.2011.03.036
2011-02-24
王川玉,女,中國臺灣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商務與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