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盧士玲,李開雄
(石河子大學食品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屬于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屬,是具有厭氧性的桿狀菌,能形成芽孢,芽孢比繁殖體寬,呈梭狀,革蘭氏染色為陽性[1]。肉毒梭菌被證實能在厭氧環境中生長,即使侵入胃腸道內也不發芽增殖,而是隨糞便排出[2]。當在營養豐富,高度厭氧的條件下芽孢即轉變為菌體且可產生強烈外毒素-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3]。肉毒毒素是1種特殊的蛋白質,性質穩定,毒力比氰化鉀毒力高1萬多倍,小鼠LD50為1.0ng/kg,對人的致死量為1.0pg/kg,是現今已知化學毒物和細菌毒素中毒性最強的一種[4]。自“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美英等西方國家便把其列為最有可能被使用的生物恐怖劑之一[5]。
據不完全統計,1949~2001年,我國已有20個省、區先后發生肉毒中毒908起,其中新疆718起,占中毒次數的79.07%,全國中毒人數3 903人,其中新疆2 259人,占57.88%[6]。新疆為肉毒毒素中毒高發區,豆制品中肉毒毒素中毒屢見報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疆豆制品產業的發展。本實驗從豆制品加工廠附近土壤中分離出一株肉毒梭菌,應用病原形態學鑒定、細菌生理生化分析、凝膠電泳成像及16SrDNA測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分離出的肉毒梭菌進行鑒定。為今后豆制品中肉毒梭菌的檢測,及控制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
采集豆制品生產環境附近的土壤樣品,其中菜市場20份,豆制品加工廠附近15份,污水溝旁草地15份,食品廠污水淤泥:10份,共計60份。以上樣品均采自伊寧市察布查爾縣。
細菌DNA試劑盒購自北京諾維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擴增所需引物為3種:通用引物,上游引物為 U968:5’-AACGCG AAG AACCTT AC-3’,下游引物為 L1401:5’-GCGTGTGTACAA GACCC-3’;A上:5'GTGATACAACCAGATGGTAGTTATAG3',A 下:5'AAAAAACAAGTCCCAATTATTAACTTT3';B 上:5'GAGATGTTTGTGAATATTATGATCCAG3',B 下:5'GTTCATGCATTAATA TCAAGGCTGG3'。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表1和表2為其反應體系和反應參數。

表1 PCR反應體系

表2 PCR反應參數
1.0 %葡萄糖庖肉培養基:
蛋白胨12 g,牛肉浸液400 mL,酵母浸膏2 g,葡萄糖1.2 g,NaHPO42 g,碎肉渣適量,調節pH為7.4~7.6。
制法:牛肉浸液制法:取新鮮(除脂肪和筋膜)牛肉200 g,加蒸餾水400 mL和1 mol/L NaOH 10 mL,攪拌煮沸15 min,充分冷卻,除去表層脂肪,澄清過濾,加水補足至400 mL。將牛肉碎塊裝于試管,每管約15 mm高。然后加入pH 7.4~7.6的牛肉浸液及其他成分,再于121℃滅菌20 min備用。
卵黃瓊脂(EYA)培養基:
胰蛋白胨12 g,蛋白胨8 g,NaCl 2 g,瓊脂粉8 g,牛肉浸膏20 g,蒸餾水400 mL,50%蛋黃鹽水40 mL。
制法:取新鮮雞蛋,經75%乙醇浸泡1h后,再于無菌操作下取出卵黃放入量筒,再加入等量無菌生理鹽水混勻即得蛋黃鹽水,除蛋黃鹽水外其余成分混合,加熱溶解調節至pH值7.3~7.4,121℃滅菌20 min,冷至60℃加入50%的蛋黃鹽水,混勻傾注平板。
發酵培養基:
0.04 %溴甲酚紫水溶液5 mL,蛋白胨4 g,乳糖(葡萄糖或蔗糖或麥芽糖)2 g,蒸餾水200 mL。
制法:將蛋白胨和乳糖(葡萄糖或蔗糖或麥芽糖)溶于水中,校正pH,加入指示劑,115℃高壓滅菌15 min。
石蕊牛奶培養基:
10% ~15%脫脂奶粉溶液100 mL,石蕊乙醇液2.5 mL
石蕊乙醇液的制法:8g石蕊在34 mL 40%乙醇中研磨,取上清液,重復操作2次。加40%乙醇到總量為100 mL,并煮沸1 min,取用上清液。上述成分混勻分裝試管,每管5~10 mL 115℃滅菌20 min。
明膠培養基:
牛肉浸膏0.6g,蒸餾水200 mL,蛋白胨1 g,明膠24 g。
制法:各成分加入蒸餾水中,浸泡約20 min,隨時攪拌,加熱溶解,調節至pH 7.5,分裝小試管,115℃滅菌20 min。
EL3002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SW-CJ-超凈臺,蘇州安泰空氣技術有限公司;SPX-250B-Z型生化培養箱,上海博訊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GMSX-280型壓力蒸汽消毒器,北京市永光明醫療儀器廠;GRX20型干熱消毒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電子萬用爐,北京市永光明醫療儀器廠;MCL-3型微波爐,微波化學實驗儀器廠;DMI4000B置熒光顯微鏡,Leica公司;BIO-RAD凝膠成像儀,美國BIO-RAD公司;BIO-RAD電泳儀,美國BIO-RAD公司;高速冷凍離心機,德國eppendorf公司。
1.2.1 樣品預處理
1.2.1.1 熱處理法
樣品預處理采用乙醇處理法[7]。以50%乙醇與樣品混合作用1h,然后稀釋、均質備用。
1.2.2 富集培養
預處理過的樣品液吸取0.2 mL,加入到裝有20 mL庖肉培養基的試管中,30℃培養5 d,觀察細菌生長狀況。庖肉培養基用液體石蠟封液面,在使用前于沸水中煮沸15 min后急速冷卻,再接種待檢物,厭氧培養。
1.2.3 分離培養
于卵黃瓊脂培養基(EYA)上進行劃線分離,用焦性沒食子酸除氧法35℃厭氧培養48h[8],同時設有氧環境對照。挑選菌落形態與C.botulinum相似的菌落革蘭氏染色觀察,多次分離,直至得到形態單一的菌落并將類似菌落進行菌株保存。
1.2.4 目標菌的形態觀察及生理生化測定
仔細觀察細菌在庖肉培養基和EYA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和菌落形態,同時通過革蘭氏染色觀察細菌形態。將在EYA培養基上培養了48 h的細菌接種到不同的生理生化鑒定培養基中,30℃恒溫培養48h。參照《伯杰細菌鑒定手冊》[9]鑒定反應結果。
1.2.5 目的基因的PCR及16SrDNA V6-V8片段的序列測定
取對數期生長期的新鮮菌液,依細菌DNA試劑盒的操作說明提取基因組DNA。PCR反應體系及參數如表1和表2所示。通用引物擴增目標片段為430bp左右,A型肉毒毒素基因擴增目標片段為980bp左右,B型肉毒毒素基因擴增目標片段為490 bp左右。用BioRad凝膠成像系統照相,通用引物所擴增PCR產物送北京六合華大基因公司測序。
1.2.6 系統發育進化分析
將所測得的16SrRNA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數據庫中,用BLAST進行相關序列的搜索,與Gen-Bank中現有的近緣菌株的序列比較,并從數據庫獲得相關屬、相關種的16SrRNA序列,建立系統發育樹[10]。序列用CLUSTAL X program軟件對齊,進化距離的計算應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采用p-distances法和Kimura-2parameter雙參數法進行,進化樹分支模式的穩定性用MEGA v.3.1軟件分析,采用bootstrap法,重復次數為1 000,構建進化樹。
2.1.1 目標菌的富集培養結果
60份樣品進行富集培養的結果見表3。

表3 富集培養結果
在初步鑒定出的7份50%乙醇處理液的樣品庖肉培養管中,牛肉渣部分表面變黑,肉塊呈暗紅色,培養液黏稠渾濁,產生氣泡且伴有惡臭。
其余的樣品中有38份培養液黏稠渾濁,但有白色絮狀物沉積在管底,肉渣無明顯變色。另有15份無明顯現象。
培養結果表明,其中7種樣品的培養特征與肉毒梭菌的培養特征相似,因此將這7種樣品的庖肉培養液接種到分離培養基上進行初步分離。
2.1.2 分離培養結果
將富集培養的7種樣品培養液稀釋涂布到EYA平板上,分做2份,30℃的恒溫培養箱中分別進行有氧和厭氧的培養,培養48 h,觀察生長情況及菌落形狀,如表4所示。

表4 七種樣品EYA平板上的菌落形態
由表4可知,菜市場16號、豆制品加工廠3號、食品廠污水淤泥8號的培養液在EYA平板上生長出的菌落形態與所要篩選的肉毒梭菌的菌落形態相似。
將這3種樣品,在EYA平板上反復劃線分離,直至鏡檢觀察中未發現雜菌,同時挑取新鮮培養物進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其菌體形態。根據菌體形態觀察初步斷定食品加工廠3號樣品為肉毒梭菌,此待檢菌暫命名為JGC-3。
挑取JGC-3菌在EYA平板上的菌落,如圖1所示,做革蘭氏染色。鏡檢結果見圖2,待檢菌JGC-3為粗大桿菌,兩側平行,兩端鈍園,直桿狀或稍彎曲,芽孢為卵圓形,位于次極端,呈網球拍形,革蘭氏染色陽性,呈現肉毒梭菌的個體形態特征。

圖1 EYA平板上JGC-3菌的菌落形態

圖2 JGC-3菌革蘭氏染色油鏡鏡檢結果
JGC-3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與A型肉毒梭菌一致,即可分解葡萄糖、麥芽糖、果糖、蔗糖,不發酵半乳糖、甘露醇、甘露糖。石蕊牛乳培養基變藍色,說明該菌株分解酪蛋白,產生堿性物質,使石蕊變藍色,在培養后期,產生大量氣體。明膠液化試驗中,明膠最后呈液體狀態,屬陽性反應,說明JGC-3菌含膠原酶(蛋白分解酶),將明膠分解為氨基酸,使明膠低于20℃時不再凝固,呈液化狀態。
2.3.1 肉毒毒素基因和16SrDNA V6-V8片段的擴增
由分離菌株JGC-3的電泳圖譜(圖3)可以看到,采用A型肉毒毒素基因引物所擴增出的條帶在目標條帶附近,所得到的擴增片段長度與實際相符。采用B型肉毒毒素基因引物為陰性,同時空白樣反應也為陰性。
2.3.2 16SrDNA V6-V8的序列系統發育進化分析

圖3 分離菌株JGC-3的肉毒毒素基因和16S rDNA V6-V8片段的PCR產物的電泳圖譜
將獲得的序列在GenBank數據庫中進行Blast分析,結果表明菌株 JGC-3的16SrDNA V6-V8序列(GenBank登錄號:JN248616)與GenBank基因庫中同源性最為接近的菌株均為梭狀芽孢桿菌屬(Clostridium),表明該菌屬于所均屬的細菌。下載同源性較高的細菌序列,用CLUSTAL X program軟件進行多序列比對分析并構建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JGC-3與GenBank報道的其他A型肉毒梭菌株形成一個簇群,與GenBank中登錄號為X73844.1的A型肉毒梭菌的親緣關系最近,結合該菌的形態學和生理生化特性,將其鑒定為A型肉毒梭菌,序列比對的同源性分析和進化樹構建如圖4所示。

圖4 JGC-3及相關梭菌屬菌株的系統進化樹
本實驗從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的土壤中分離出一株細菌,經形態學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結合16SrDNA序列分析對其進行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在生理生化鑒定中,目標菌可分解葡萄糖、麥芽糖、果糖、蔗糖,不發酵半乳糖、甘露醇、甘露糖。石蕊牛乳培養基變藍色,在培養后期,產生大量氣體。明膠液化試驗中,明膠最后呈液體狀態,反應呈陽性。
(2)采用通用引物和特異性引物對目標菌的DNA進行PCR擴增,經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有清晰條帶。所得PCR產物測序結果進行BLAST分析后,其與GenBank中A型肉毒梭菌序列相似度高達97%,將其確定為A型肉毒梭菌。
[1] 溫玉梅.現代醫學微生物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43-247.
[2] 劉長文,梁艷華,祁興州.肉毒中毒的發生及特點[J].承德醫學院學報,1995(12):59-61.
[3] Gao Q Y,Huang Y F,Wu J G,et al.A review of botulism in china[J].Biomed En-viro Sci,1990(3):326 - 336.
[4] Jankovic J,Brin MF.Therapeutic uses of botulinum toxin[J].N Engl J Med,1991,324:1 186 -1 194.
[5] Whitby M,Street AC,Ruff TA,et al.Biological agents as weapons:Smallpox and botulism [J].Med J Aust,2002,176(9):431-433.
[6] 夏宏器,劉國全.肉毒中毒[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18-22.
[7] 江揚.肉毒梭菌的篩選及菌株的鑒定[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03.
[8] 袁桂秀,林晨,江振友,等.改良焦性沒食子酸法培養厭氧菌[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1999,4:24-25.
[9] 布坎南 R E.伯杰細菌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768-773.
[10] Ghalfi H,Allaoui A,Destain J,et al.Bacteriocin activity by Lactobacillus curvatus CWBI-B28 to inactivate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cold - smoked salmon during 4°C storage[J].J food pro,2006,69:1 066 -1 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