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營
(1.孝感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2.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與時俱進 超越自我
——王道俊、郭文安主編的新版《教育學》與前版本的比較
王成營1,2
(1.孝感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2.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應用統計分析與對比研究的方法,對《教育學》教材的兩次修訂進行了比較研究,分析了它們在體系、結構、內容、思想觀念上的異同,論證了新版《教育學》為了做到“與時俱進”、實現“自我超越”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并從讀者的視角提出進一步發揮教材功能的兩點希望。
教育學;教材;比較;評介
“教材是培養人才的重要資源,是教學的主要工具。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首先要提高教材的質量。”[1](前言)2009年出版的王道俊、郭文安主編的《教育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組織出版的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的最新版本(第六版,簡稱新版),該教材的編寫工作始于1978年,1980年印行第一版,1988年印行第三版時進行了第一次修訂。除了在內容上做了一些修正與充實外,教材的體系和邏輯結構沒有大的變動,屬于局部的修訂。此后于1989年、1999年先后印行了第四版、第五版(簡稱前版)。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教材的質量,本次修訂(第二次修訂)是一次全面的修訂,幾近“重寫”,力求全面反映當前教育科學領域豐富的研究成果與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該教材自出版發行以來獲得了多項榮譽和獎項,歷經多次印刷、再版,累計發行四百余萬冊,創造了新中國教育學教材史上的“奇跡”,在教育科學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對該教材的兩次修訂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它們在教材結構、內容、思想觀念上的異同,不僅能夠凸現我國近十年來教育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取得的重大進展,也有利于讀者、學生更好地理解領會教材的思想和觀點。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組織出版的這部《教育學》教材,自1980年出版以來,在保持教材科學性、穩定性的同時,也追求教材的時代性、先進性、實用性,做到“與時俱進,自我超越”。然而,自1999年發行第五版(新編本第三版)以來已歷時十年,這十年也恰恰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社會變化最大、教育學研究最興旺的十年,因此,“全面修訂”,“幾近‘重寫’”,是這部教材的使命使然,也是時代的迫切需要。這次修訂的時代性與先進性體現在表1的統計數據中,字數增加了近45%,引文數增加了近110%,而頁數、章數、參編人數、習題數分別減少了約20%、20%、50%、20%,在保持整體穩定的同時,增強了教材的系統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實用性。在這“一增”與“一減”之間蘊含著編者科學嚴謹的學術精神和付出的辛勤汗水。
從表2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1)教材編寫的主題總體是穩定的。與前版相比,新版對主題進行了兩處修訂。一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主題在教材中突顯出來,實現了對前版“勞動技術教育”、“課外活動”、“學校與家庭”三個主題的整合,適應了教育的現實需要,反映了時代特色。二是刪除了“電化教學”。電化教學是20世紀90年代關注的熱點,前版給予專題介紹是恰當的。當前,人們對電化教學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許多研究和實踐也表明,電化教學對教育教學的影響與作用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電化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合適的,單獨作為一個研究主題已不合時宜,其關注度甚至不如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教育剛剛興起,作為單獨的研究主題編入教材的時機還不成熟,編者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做了簡單介紹。可以看出,編者對主題的修訂是審慎的,恰當的。(2)研究的視角基本是相同的。從每個主題對應的節數可以看到,兩版教材的節數基本是相同的,增加的一節主要是相關主題的研究概述,這也是新版教材的特色之一。(3)教材的編寫重點略有調整,習題設置更合理,代表性增強。從頁數的分布可以發現,與前版相比,教學理論、教育與人的發展、課程、教育目的、美育、體育、學校管理等主題在新版教材中得到了加強;每個主題設置的習題也比較合理,平均6個習題;每個主題的引文數平均增加一倍,其中有6個主題的引文數是前版的3倍以上,說明新版教材對當代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分吸收,具有比較廣泛的代表性。

表1 兩版教材的基本信息對比表

表2 兩版(新版/前版)教材的章節結構對比表
“以什么樣的觀念統率與整合教育資料,分析各種教育問題,這是能否保障所編寫的教材反映時代精神、具有現代教育理論水平與質量的關鍵。”[1](前言)因此,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教材的質量和水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是新版《教育學》先進性的思想保障。前版《教育學》雖然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爭在教材中體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路線的精神,但受當時的社會發展環境和教育研究水平制約,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和階段特征,對教育的認識也不夠全面和深刻。而新版《教育學》的編寫則找到了更科學、更先進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重要時刻,科學地總結了當代國內外有關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后提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為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教育研究與教材編寫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它為正確認識人的發展問題,正確處理人、社會、教育之間復雜的關系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追蹤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是新版《教育學》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教育理論研究的精粹和教育發展時代氣息的保障。近現代以來,國內外的教育改革一浪接一浪,教育學及相關學科迅猛發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為了豐富教材的知識底蘊,提高教材的理論水平和思想水平,增強教材的知識性、理論性、實用性,啟迪性以及說服力、闡釋力”,新版教材在理論體系上進行了調整,用一章的篇幅研究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熱點——綜合實踐活動,分別用一節的篇幅對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當前的新探索、新進展進行概述,并且明顯加強了以杜威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教育學的介紹,這都是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的結果。
人的問題、價值問題、主體問題、實踐問題是最近二十多年來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和重點問題,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思想理論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教育學屬于人文學科,同自然學科以客觀事實為研究對象不同,教育學在研究客觀教育現象、教育規律的同時,還要關注它們的價值問題,這使得教育學的科學特征與自然學科的科學特征存在很大差異,不能以自然科學的規范來研究表述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最突出的學科特征是它的價值性,而不是規律性。教育是人類為了協調人、自然、社會三者關系的一種努力,世上的一切事物,或作為主體,或作為客體,或作為認識對象,或作為認識手段,都在教育的視野之內,這使得教育異常復雜,也使得教育研究的角度、方法、立場、目的各不相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變革開始加速,并且越來越快,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變革也相應加快,涌現出了各種不同,甚至相互對立的教育流派或思潮,使當前的教育理論處于錯綜復雜的局面之中。教育實踐開始從歷史上的“多次反復”中冷靜下來,決策更加審慎,不再武斷地采用一方觀點,全盤否定另一方觀點,導致教學改革忽左忽右、大起大落,擾亂教育的正常秩序,給教育工作和學生個性發展造成傷害。與前版教材以前蘇聯教育學為“尊”,強調“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2]1不同,新版教材在其緒論中就強調“教育不只是一種有規律的活動系統,它同時也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活動系統”[1]1,從而實現了對前版教材的超越。“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研究教育規律、保持價值中立的教育學,但不存在只講規律保持價值中立的教育”,正是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念引領和規范著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諸多教育學派的林立,首先不是對于教育規律認識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論立場和教育價值觀念的不同所致”[1]2。正是對教育價值問題的“尊重”和“關注”,新版教材在此后的許多章節里,“對有關不同的觀點的分歧與論爭均作了扼要的評述,以期有助于擴大視野,增長識見,提高理論水平,轉變思維方法,擺脫狹隘、盲目、非此即彼的窘境,努力做到全面、辯證、邏輯、動態地分析與思考問題,科學、穩當而符合時宜地解決問題”,從而把教育學以科學的面貌呈獻給讀者。
科學處理教育規律、教育價值與教育實踐的關系是教育學研究的重點。前版開篇就強調“我們要把教育辦好,就必須按照教育規律辦事”,而“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教育學的任務在于揭示教育規律”[2]2。盡管新版也強調“教育是有規律的”,但同時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種有規律的活動系統,它同時也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活動系統”,“教育學的任務在于揭示教育規律,探討教育價值觀念和教育藝術”,“要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但按教育規律辦事并不是說辦教育的實踐方略只有一個”,也就是說,“規律的唯一性并不意味著實踐的唯一性,而是展示實踐的可能閾限”,人們在可能的范圍內可以做出不同的價值選擇。“教育規律、教育價值觀念分別從可能和應然的維度規范著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學研究的重點往往在于討論教育活動系統的多種可能與價值選擇、實然與應然、客觀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地創造歷史的具體的統一”[1]2,并且“教育學對教育規律的研究還很不夠,教育學的科學性還有待加強”,這些新的認識和觀念不僅有利于防止教條主義傾向,也回答了學生普遍存在的對教育學實用性的質疑。
總之,正是這種觀念、認識上的超越使得教育學研究更加科學、理性。
新版教材整體上遵循了前版“總——分”的組織結構:在界定了教育的內涵,論證了教育、人、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后,闡述了教育的目的、制度、內容(課程)、方式(教學),然后分別介紹了德育、美育、體育、綜合實踐活動四種不同領域的教育,最后分析了班主任、教師、學校在教育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但在每一部分的論述中都能明顯地看到教育觀念、方法的更新和對前版的超越。
首先是教育觀的更新。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教育是什么”的認識更加深刻。前版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而新版則在此基礎上強調了教育的“目的性”,認為“是否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區別”,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那里,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認識與取向有不同的理解與選擇,因而對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設想與實施”[1]16,這些表述都有利于學生認識教育的復雜性,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
(2)對教育功能的認識更加客觀、科學。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教育的發展功能及教育的社會功能。在教育的發展功能方面,前版主要從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角度來分析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從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四個方面展開論述。而新版則首先概述了人的發展的含義、特點及規律,然后論述遺傳、環境和個體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最后用一節的篇幅專門論述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并且對一些觀點進行了修正和發展。在教育的社會功能方面,前版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相互作用原理,先論述了生產力、經濟政治制度及社會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及教育對它們的反作用,然后探討了如何推進教育改革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新版教材在繼承了前版以哲學的視角,從生產力、經濟政治制度與科學文化三個方面研究社會諸因素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的基礎上,又以現象學、功能主義的視角論述了教育的社會功能:推動社會變遷與促進社會流動。在探討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時強調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和科教興國戰略,在肯定我國教育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明確了當前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與教育公平面臨嚴峻挑戰,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3)對教育目的論述更加詳細、深刻、豐富。關于教育目的的概念,前版給出了一個真理似的定義:“所謂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新版則把教育目的從內涵上劃分為廣義與狹義的教育目的,從形態上劃分為理論形態與實踐形態的教育目的,從層次上劃分為國家、學校、課程、教學四個層次組成的教育目標系統,使得教育目的的定位與內涵更加科學、明確。在論述影響教育目的確定的兩個重要因素——社會制約性與價值取向性過程中,新版也比前版更加深入。例如,新版在嚴格界定價值取向的含義的基礎上討論了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基本類型——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詳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此問題上的科學論述。
(4)重新劃分了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前版認為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的“教育措施”彰顯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支配地位和作用,而新版則把“教育措施”修正為“教育中介系統”,它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聯系與互動的紐帶,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1]18,彰顯了現代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新型關系。
(5)教育發展階段的劃分更具前瞻性。前版主要是依據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分為原始、古代、現代三種類型的教育階段,強調了教育的階級性,而新版則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發展的“三階段”論把教育分為古代、現代、未來三種類型的教育階段,強調了每個階段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發展的斗爭性與曲折性和教育研究的任重道遠。
其次是課程視角的轉變。前版以教學的視角看待課程,認為“課程是規定以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來培養新一代的問題”,主要討論了影響課程設置的幾種課程理論:學科課程論與活動課程論、形式教育論與實質教育論;概括了世界各國課程現代化的總的趨勢、特點:重視課程內容的理論化、綜合化,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個別差異等;最后介紹了我國課程編訂的原則、教學計劃的制定及教材的編寫。而新版則以系統的觀點和方法,認為“學校教育活動系統是由教育目標系統、課程系統、教學系統和管理評價系統組成的”,超越了前版的教學視角,把課程放在教育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討論了課程的基本理論、課程設計及課程改革,視野更加開闊,內容更加豐富,立意更加高遠。
再次是教育學課程培養目標的轉變。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思維方式的培養,人文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最大優勢就是引導學生勇于和善于進行觀念的更新與創新,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鼓勵學生善于觀察、聯系實際,善于思考、反思實踐,善于創新、發表己見。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應付考試的抽象玄虛、枯燥無味的標準答案和空洞的說教,就背離了教育學的主旨,不僅做不到“以理服人”,也無法讓學生領悟教育的“藝術”,更談不上創造性地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復雜問題。在前版教材中,灌輸性的內容比較多,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內容比較少,內容的格式化比較突出,缺乏開放式和立體性,方便了教師編制考卷,適應了考試的需要,卻不利于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自己的理念。新版教材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不僅呈現給讀者的思維方式是開放的、多元的、立體的,而且在復習思考題的設置上,也改變了過去以單純復習鞏固基本概念與原理為主的傳統模式,增強了分析題、討論題與實際操練題,以鼓勵學生在思考與作業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這種努力既為學生提供了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價值選擇標準,也為學生提供了反思社會、反思自我的知識底蘊。
最后是教材服務方向的轉換。人文學科的教學一般以自學為主、講授為輔,引導為主、灌輸為輔。與自然學科以傳授客觀事實不同,人文學科最大的價值在于理念、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形成、轉變、更新或改造。如果學生不進行課前的大量閱讀和自覺的思考,就不能與教師或導師進行“平等的心靈的對話”,就無法領會教材的精髓。新版教材共計68萬字,如果以每周四課時計,平均每學時近萬字。如果課時被壓縮,每學時的任務會翻倍。如果沒有學生自學為前提,只依靠教師講授這些知識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新版教材編寫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由服務于“教”向服務于“學”的方向轉換,方便學生閱讀、自學和思考。
總之,新版教育學教材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意識,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方法導向和思想指南,同時,在突破一元化、政治化、教條化的教材的傳統范式,克服教材內容的主觀性、拼湊性和單調性等方面也跨出了一大步。
新版教材是在占有非常豐富的中外教育資料基礎上撰寫而成的,資料來源廣泛,可信度高,論述周詳,字斟句酌,行文平易近人,忌說大話、空話,慎用學術詞匯,所引材料都經過了認真考證,注明了詳細的文獻來源,既表達了對原創者的尊重,又便于讀者做進一步研究,充分體現了編者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在文獻的引用方面,前版以馬克思、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關于教育的論述為主要理論基礎,參考了赫爾巴特、斯賓塞、布魯納等人的教育著作和“四書”、“五經”中關于教育的觀點及《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與《中國教育報》等權威報刊的部分文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傳統教育的特征。新版繼承了前版的大量資料,同時力爭做到客觀性、科學性、學術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在統率與整合教育資料,分析各種教育問題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體現以人為本”,緊緊“把握教育學學科特點,注重教育活動及其所面對的諸種矛盾的動態統一,全面、辯證、邏輯、歷史地闡述和評價教育理論的發展”,“立足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境況和未來走向,盡力反映教育理論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氣息”。在資料的引用方面加大了現代教育資料的分量,引用了美、日及我國教育研究的最新結論,特別是大量引用了現代教育家杜威的觀點,使得新版《教育學》與前版《教育學》相比,從面貌上煥然一新。選取的國內外的成熟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優秀的課堂教學案例,既具典型性又具先進性,使教材更貼近讀者,更貼近教育實踐。比如,僅教學(上、中、下)部分就引用了近40篇案例,是前版的近3倍。
我國正處在一個國力日益上升、思想日益開放、學術日益繁榮的偉大時代,教育學研究也呈現一派“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盛況。在此背景下,重新構造一個既符合科學邏輯又體現時代特征,既適合教又適合學的教育學教材是困難的。但新版《教育學》做出了大膽嘗試,在體系、內容、編寫方法上都有所突破,很好地反射出時代精神的光華,是能夠反映時代水平的權威性和前沿性的著作,為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最適宜的資源和“養分”。教材的編寫理念是教材的靈魂,它體現了編者的價值追求,教材的修訂也往往意味著編寫理念和價值追求的轉變。前版修訂的目標是“突出教育學的學科特點”,“尊重實踐,實事求是”,“揚棄‘空想’、‘空話’,克服‘唯上’、‘唯書’的弊病”,“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獨立個性的發展和現代人才素質的培養,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極對象的機械論觀點”,“積極地有選擇地吸取近幾年的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論點、新材料、新面貌”,“加強教材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讀性”。新版修訂的目標是在前版“為人熟知的體系、規范與方法”基礎上,“力求更新理念與資料,反映教育發展與變革的時代特征與新的需求”,編寫出“具有時代性、先進性、科學性與實用性的優質教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新版《教育學》有著嚴密的學科體系、獨到的見解、翔實而豐富的材料和通俗簡潔的語言,是一部很見功力、學術價值高,既重理論研究又重實踐操作的不可多得的高水平的教材;它充分吸收了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現了時代特征,實現了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料的更新,是代表著當今最高水平的《教育學》教材之一,完全達到了修訂的目的和目標,做到了與時俱進,實現了自我超越,值得讀者去潛心研讀。
最后,從一個讀者和教材使用者的角度,對新版《教育學》提出兩點希望。一是希望能為開放性的復習思考題提供精煉的啟發性詞語或提示性語句,為學生思考或師生討論、交流提供幾個明確的主題、視角,或思考框架,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防止師生因難以確定共同的交流主題而耗費時間,達不到編者的預期效果。這好比只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靶場”,卻沒指明打哪幾個“靶子”,甚至沒有發給他打靶的“槍”,大部分讀者可能只是到“靶場”“看一看”、“轉一圈”,象征性地“放上幾槍”“過過癮”,他們中能有多少學生和教師能夠沉下心來,確定幾個不同類型、難度的“靶子”,切切實實地練習并提升自己的“射擊水平”。二是希望在各章最后列出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參考文獻。這不僅有助于解決編者限于篇幅而不能詳細收錄或論述當前最新研究成果的取舍之苦,而且能讓勤學者得到專家的指導,獲得一個了解當前教育研究前沿動態的“窗口”,提高學習與研究的效率,增強教材的時代感。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o Surpass itself: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Pedagogy by Wang Daojun & Guo Wen’an
Wang Chengying1,2
(1.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 432000,China;2.Education Institut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ntrast research,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Pedagogy is made to display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ystem,structure,contents,concepts and main idea,and prove the efforts authors have made for the new version in order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surpass the old versio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suggestions from readers’point of view.
Pedagogy;teaching materials;comparison;review
G40
A
1671-2544(2011)06-0101-06
2011-09-20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GOA107004);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jyty145)
王成營(1971— ),男,山東章丘人,孝感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