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智慧的校園
什么是智慧校園?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說法,但有三個核心的特征是應當具備的:一是能夠為廣大師生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在校園中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等。教學是高校最核心的業務,因此也是應用“智慧”技術最豐富的領域:智慧課堂、虛擬學習、智慧圖書館,遠程學習與實驗,可謂花樣繁多。上海交通大學將基于云計算技術建立智慧圖書館作為教育資源共享的重點工作,率先在智慧校園建設事件中邁出了一步;而在學校管理方面,一卡通的應用,已經被眾多的高校作為建設智慧校園的典型案例,浙江大學、江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都積極投入,希望通過提高一卡通在校園中的應用和信息管理性能,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為建立一流的高校打下必要的技術基礎。教育需要智慧,而基于智慧校園技術,教育的應用創新和機會,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按照專家的定位,智慧校園建設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智慧校園將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校園網中的各個環節和事物,形成統一的基礎設施平臺,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有線、無線與移動通信網全網覆蓋,是物聯網必備的基礎網絡環境。此外物聯網技術的核心是基于新一代傳感器技術的傳感網絡和高性能的無線網絡傳輸技術,通過無所不在的傳感器和RFID等智能識別終端,校園中的人和物被廣泛地連接在一起,信息不斷產生,并被實時采集,通過遍布的無線和移動網絡,傳輸到高性能數據中心,以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創新的計算技術為基礎,實現人機交互和機器與機器的互動。高校教育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教學、資源、研究、服務和生活,都將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智慧”模式和面貌。
今天,智慧校園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智能終端在校園中的普及為這一進程提供了不斷加速的動力。對于當前建設智慧校園所面對的挑戰,專家指出:智慧校園是個嶄新的概念,對他的理解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在資源整合和應用優化上缺乏既有的經驗可以借鑒,技術上也沒有形成完善的標準。換一個角度我們也許可以說,我們是和全球的同伴站立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們面對的每一個挑戰,也公平地擺在所有參與者面前。
未來的智慧校園,已經在并不算遙遠的明天向我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