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謝曉丹
圖書館資源“云”中共建
文/本刊記者 謝曉丹
“2011全國高校圖書館云計算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10月24日~26日,由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主辦的“2011全國高校圖書館云計算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西安交通大學校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小力,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強,CALIS西北地區中心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俞炳豐,陜西高校圖工委副主任、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茍文選,CALIS管理中心總工程師王文清等專家領導出席了大會。CALIS西北地區中心負責人、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邵晶主持了開幕式。在這次大會上,來自1 9 0個CALIS成員館、8個其他系統圖書館的300多名與會者,以及國內外知名廠商,對近年來發展迅猛的云計算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實踐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在CALIS云服務平臺推廣到30個省共享域中心的背景下,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規劃和建設本地云圖書館,同時無縫整合CALIS兩級云服務,以及高校圖書館云服務的整合和發展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創新帶來技術的變革,技術的變革又改變了服務的模式。云計算技術的出現,使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正在發生改變。云計算的本質是計算共享,這與圖書館一貫秉持的共享理念不謀而合。當“云”飄進圖書館時,“云計算是一次革命性的舉措,給圖書館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王小力在開幕式的致辭中表示。他認為,在云時代,圖書館再也無需配置龐大的機房和其他基礎設施,完全可以將資源分布在“云”上,實現整合、組織、關聯、導航,甚至可視化服務。以互聯互通的圖書館網作為支撐環境,整個行業就是一片“云海”。
茍文選在大會上也表示,云計算是互聯網革命以來IT產業最深刻的變革,它對技術、存儲、軟件、計算、管理、網絡、信息等各類資源的服務進行創新,提供靈活、低成本、個性化的新型服務模式,滿足各類用戶的現實需求。
云計算有諸多優點,在圖書館中將起到什么價值?朱強認為云計算給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帶來了一種新的思路。云計算的價值在于能讓圖書館快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數字圖書館平臺,降低數字圖書館系統的管理難度和維護成本。通過軟件租用,圖書館可以擺脫設備、軟件以及技術的制約,從而專注于圖書館業務和服務,開展服務創新。而且,“云計算”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先進的技術本身,更體現在技術應用理念方面。云計算可以將龐大的異構資源更好地整合起來,通過統一的平臺提供給用戶,這樣就打破了異構系統的限制,消除了資源共建共享的技術障礙,進一步擴大資源共建共享范圍,快速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圖書館整體服務水平。通過云計算實現的整合,還可以形成學科性、區域性和全國性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協作和共享,使共建共享的范圍和形式變得靈活而多樣。
CALIS是云計算在我國圖書館的典型應用,CALIS三期建設的進程和成果,受到普遍關注。王小力認為,正在進行的CALIS三期建設將使圖書館的發展步上新臺階。
CALIS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總體規劃中三個公共服務體系之一。經過一期和二期的建設,CALIS已經完成了搭建共建共享框架的探索階段,以及開發了一個可以順利運行的平臺和共建共享機制。在教育部要求擴大CALIS服務覆蓋面的指導下,CALIS從2009年開始進入三期,以“普遍服務”為宗旨,在前兩期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成員館的數量和范圍,擴充CALIS高校圖書館共建共享體系,讓更多的高校圖書館享受CALIS服務。
朱強向參會者介紹到,自從2009年CALIS 推出了第一個云服務(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系統SaaS服務)以來,到2011年7月,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已建成了省級云中心并開通服務。CALIS提供的云圖書館解決方案實現了國家中心、省中心、圖書館之間的三級互聯互通,各個省中心或區域圖書館聯盟既能夠利用CALIS 平臺很容易地構建區域性數字圖書館,又能與CALIS 國家中心和成員館實現相互集成,形成全國范圍內互聯互通的高校數字圖書館服務體系。CALIS已初步實現了高校圖書館之間的數據共享、文獻共享、知識共享、軟件共享、設備共享、人力共享和服務共享。CALIS以為讀者服務為目標,建設的資源包括中外文圖書、中外文期刊、中外文學位(會議)論文、高校古籍等,目前資源總量約7千萬條。CALIS已經可以為1251所高校提供服務。到三期結束時,成員館將增加到1800所以上。
CALIS管理中心從CALIS三期的任務、云服務平臺、三E云服務(e搜、e得、e問)、個性化云門戶、CALIS云服務接口和圖書館本地門戶整合、云盤服務、云數據同意交換、高校使用CALIS服務的方式等方面,多角度對CALIS進行全面而系統的介紹。王文清表示,云計算實現了服務創新。CALIS接下來將推出個性化中心門戶,面向圖書館、讀者等,開發各類移動應用,其統一認證將與Shibboleth無縫集成。據了解,近日將正式推出“e得”服務——面向讀者的CALIS文獻提供服務門戶,以及“e問”的共享版門戶,開通CALIS聯合問答和CALIS業務咨詢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包括省級中心評優與模式研究,示范館計劃,標準規范、深化服務預研等一些項目建設。
“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作為CALIS西北地區中心,配合CALIS全國中心做好西北地區的云服務。”俞炳豐在發言中表示。他指出,云經歷了概念的討論和基礎架構的實驗,目前正處于部分云應用階段。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的自動化管理在云服務應用方面的嘗試。該館采用虛擬化技術和SAN存儲技術,將近20個業務整合到虛擬平臺中,學術資源探索與發現平臺的引進,為師生提供廣泛的云服務。
重慶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新涯在大會報告中指出,云是圖書館的一種思行合一的案例,在更關心讀者的年代,“云圖書館”要體現的是服務共享。它應具備的關鍵詞是服務、性能、資源、共享、技術。圖書館要實現“云中漫步”,可以具備三個條件:1.云圖書館服務,不同技術實力和層次的學校可以有不同整合模式的選擇;2.云之聯系:單點登錄+Web Service,讓用戶無縫獲取服務,是CALIS云服務真正成為本地服務的一部分;3.圖書館的云適應,圖書館對CALIS云服務進行本地化,以適應本館的需求。
云計算模式的出現,給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發展帶來機遇。但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應該說還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無法預料它所有可能的應用領域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助理張智雄表示,云計算面臨六“化”尷尬境地:虛化、池化、泛化、神化、概念化、飄渺化,因此人們應該理智對待云計算,從自身的能力條件、應用水平、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考慮,清醒而不盲從。將重點放在云計算的最后一公里之上,即對于購買來的“云”,如何形成圖書館的服務能力,需要圖書館自己來解決。
在大會的兩天時間里,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長江大學、北京大學、深圳大學等的圖書館專家、技術骨干人員在專題報告和分會場的討論中,以本館的“云”實踐應用作為案例,相互交流,探索圖書館云服務整合和發展的模式。
CCF互聯網專業委員會換屆李星當選主任委員
本刊訊 2011年10月22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互聯網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換屆選舉會在江蘇南京舉行,共有46位來自全國各大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業互聯網科研領域的委員與會。清華大學李星教授當選主任委員,任期兩年。
專委會近四年來推動了互聯網學術的發展,加強與國際互聯網的合作,組織下一代互聯網的學術組織研究、會議,參與國際互聯網組織的學術合作與標準制定。先后舉辦了計算機網絡教學研討會、全國搜索引擎與網上信息挖掘研討會、下一代互聯網工程技術(CNGI-ETF)論壇、CCI移動互聯講習班等許多大規模的學術會議和科研合作。
專委會近年來與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韓國等互聯網組織在國際上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促進了中國互聯網研究與國際互聯網研究的融合,多位專委會委員在APAN、APNIC、CCRN等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多項成果成為國際互聯網標準,為提升中國的國際互聯網話語權奠定了基礎。
會議通過競選和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清華大學教授李星當選該專委新一屆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劉志勇、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閻保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錢德沛、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張凌以及國防科技大學蘇金樹等當選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徐明偉當選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