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謝曉丹
“技術改造課程”成為焦點
文/本刊記者 謝曉丹
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第七屆年會在大連舉行
為了在教育技術應用發展的新形勢下,深入而廣泛地探討教育技術在高校教學應用中的現狀和趨勢,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協會)在2011年10月13日~14日于遼寧省大連市舉行第七屆年會暨學術交流會。本屆年會由遼寧師范大學承辦。來自全國各地18個省的120所高校的教育技術界專家,高校領導,以及協會會員單位的相關部門(包括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務處、教師培訓中心、教學發展中心等)共超過300人出席了本次大會。與會者圍繞本屆年會的主題“技術改造課程,技術改善學習”展開積極而熱烈的討論。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秘書長劉雍潛在大會致辭中,對協會多年來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教育技術工作,特別是在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高校的教育技術資源的組織與評選等多項工作中所發揮的獨特和突出的作用表示肯定。他認為,目前中國即將迎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而中國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將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標志,對于教育技術工作者來說,必須以創造性的工作方式去迎接這個時期的到來,爭取在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國家戰略目標。
遼寧師范大學副校長曲維也在致辭中表示,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進一步倡導以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以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以優質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的精神,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推進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應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緊緊圍繞“技術改造課程,技術改善學習”,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為更好地落實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國家戰略和建設任務貢獻智慧,籌策獻計。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陳禹教授代表協會發言,他認為,教育一直在變化當中,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各種新事物在教學中涌現,下一個百年的重要問題就是教育的變化,就是人的變化,這一切的起點應該是教師的變化,教師本身觀念、教學方式的變化都將是很有意義的。
在大會上,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編寫組組長、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在報告中指出,信息技術將繼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發展。他在會上介紹了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同時詳細介紹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

他指出,應該對教學流程進行整合、重組,徹底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習方式推陳出新,學習活動在多空間重構,將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對教學、學習工具進行全面變革,讓學習環境發生質變。高等教育的發展關鍵詞是“優質、融合”。
來自臺灣大學的岳修平教授詳細介紹了教育技術如何在臺灣大學的課堂中得到有效應用。她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夠將技術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并且將技術的特色和教育進行整合,傳遞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學生進行互動,此時教師的角色就從知識傳遞變成學習輔導,引導學生學習,這是一個互動和溝通的過程。臺灣大學成立了輔助教師的教育科技小組,幫助教師對課程的設計,對各種小工具進行開發,整合校務系統和教學輔助系統等,讓學科教師很容易掌握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同時,臺灣大學建立了臺大演講網,將重要的學術演講對外發布,試圖打破圍墻,讓社區民眾和其他學校分享資源。
在會上,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的顧曉清博士,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信息學系林維真博士,成都云計算中心主任王建波等都做了報告。清華大學在會上公布了《多媒體教室建設標準》,預計2012年將正式公布。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探討和交流,大會期間開展了專題研討包括:視頻公開課建設經驗談,建設資源共建共享課交流,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移動教育、網絡教學平臺的深度應用,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這些主題都是教育技術領域的熱點,引起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