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孝感學院 圖書館,湖北 孝感 432000)
學科館員制度最先源于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該校圖書館于1981年開始實施學科館員制度,當時將其稱之為“跟蹤服務”(track service),我國最早開始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是清華大學,此后,這一制度在我國其他高校圖書館蔓延開來,其中包括一些教學型本科高校(以下簡稱教學型高校),如福建武夷學院、浙江嘉興學院。通過網頁瀏覽、網絡搜索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統計,到2007年止,估計我國大約100所高校已經或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學科館員制度[1]72-74,占全國本科高校的12%-14%[2]148-156,但有人認為其數量遠遠超過這一比例,達到83.3%。[3]62-66雖然對于施行學科館員的高校數量存在不同看法,但對于其實施效果和發展前景的看法卻大體相似,一方面認為學科館員服務效果一般或不理想,某種程度講是“有名無實”,以至于有人認為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應該緩行[4]91-94,另一方面又認為學科館員制度對于我國高校圖書館來說是大勢所趨。在這一情況下我國高校圖書館,尤其是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如何推行學科館員制度?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圖書館在教學型高校中的價值,對此可以借用經濟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和效用價值理論來進行分析。
1.社會交換與效用價值理論概述。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一種由霍曼斯創立,以布勞、埃默森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這一理論認為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說是一種交換,在社會交換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一種交換關系。社會交換又始于社會吸引,社會吸引即個體希望通過交換得到他所需要的東西,或者說個體對于交換所期待的社會報酬。一般來說,社會交換應當是對等交換[5]395-400。但是,社會交換理論并沒有對交換的對等性進行量化研究,即沒有一個衡量彼此交換的報酬價值高低的標準。在這一問題上就要借助于價值理論,價值理論主要有馬克思創立的市場價值理論(Marxist theory of market value)和源于17世紀西歐的效用價值理論(utility theory of value)。市場價值理論下彼此交換的報酬標準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而效用價值理論認為彼此交換的基礎是效用價值,即物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對物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對于以公共部門為對象的交換來說,由于公共部門以提供公共產品,致力于公共利益為己任,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其交換一般不以市場價值為標準,而是以效用價值為標準。
2.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價值分析。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屬于高校的一個工作部門,本身并不參與社會交換,其存在的價值是為維持、增進教學型高校在社會交換中的價值,因而,要弄清教學型高校圖書館的價值首先必須弄清楚教學型高校在社會交換中的價值。
從社會交換理論來說,高校與學生、高校與社會之間也是一種交換關系。學生、社會通過政府提供的以及學生自己繳納的費用作為社會報酬交換給學校,高校通過組織教學以及其他活動,將學生經由這些活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等作為社會報酬交換給學生,通過理論創新、科技服務、咨詢服務、培養學生等方式將知識傳播、知識運用、知識創新、合格公民等作為社會報酬交換給社會。因此,衡量高校與學生、社會的交換是否有效、對等的標準是學生、政府所付出的費用與高校所提供的社會報酬的效用價值的比較。當然,在社會交換體系中,不同類型的高校滿足學生、社會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同時學生、社會對高校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衡量標準的具體表現也各不相同。教學型高校是以教學為主、科研為輔,這與教學研究型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存在巨大差異。如在美國,教學型大學的教授64.8%的時間是從事教學,學術研究的時間僅為9.6%,而研究型大學教授從事教學的時間僅為45.2%,學術研究時間為31.0%。[6]152我國教學型高校共有341所,占全國本科高校的57.7%,但科研成果僅占全國普通本科大學的5.5%,這足以說明這點。[7]因此,對于學生而言,教學型高校主要是傳播知識,培養實用型、應用型的高層次人才為主,效用價值的具體體現就是學生畢業時具備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掌握的理論知識。對于社會來說,教學型高校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公民。效用價值的具體體現主要是學校所培養的大學生的數量和質量,其次才是少量的、層次較低的科研成果。
作為高校內部價值鏈的一環,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價值在于維持、增進教學型高校的效用價值,其價值能力取決于其維持、增進高校效用價值的能力,其實現價值的方式既有直接方式也有間接方式,直接方式是指圖書館直接為學生提供信息資源服務,實現教學型高校的效用價值,間接方式是通過為教師提供信息資源服務,維持、改善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從而實現教學型高校的效用價值。就服務方式而言,由于教學型高校教師的工作主要是教學,科研任務較少,同時,高校教師一般為碩士或博士,自身即擁有一定數量的相應專業文獻資料和文獻資源檢索、處理能力,因而間接方式不是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式,教師一般不是其主要服務對象,學生才是其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服務內容而言,如前所述,作為教學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學生并不需要深入鉆研某專業的理論知識,不需要知識的創新,而是需要系統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和了解專業最新發展趨勢,為其成為實用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打下基礎。因此,作為教學型高校圖書館來說,其價值的具體體現主要是通過信息資源服務幫助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了解專業最新發展趨勢。

圖1 CNKI網“圖書館危機”的學術趨勢分析
傳統上,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壟斷者,是被動地提供信息資源,圖書館實現價值的能力主要取決于其文獻資源的儲存量和更新速度。但是,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使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圖書館不再是信息資源的壟斷者,學生可以通過更方便、更快捷的途徑獲取信息資源。這樣一來,一方面學生對圖書館的依賴程度降低,圖書館面臨危機,價值出現下降趨勢,這一點可以從圖1看出圖書館價值遇到巨大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信息泛濫,學生在這史無前例的信息海洋面前有些茫然失措,迫切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這又給圖書館提供了新的機會。在這一情況下,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必須改變服務模式,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單純信息傳遞變為信息整合,維持、提高自己在信息資源供給方面的能力,學科館員制度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
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四個因素:人員素質、工資待遇、經費和文獻資源儲存量。如在美國,人員素質方面,圖書館館員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制度,通常需要有美國圖書館協會(ALA)認可的大學所授予的圖書館學碩士或相應學位,要求他們除具有豐富的圖書情報知識,熟練掌握文獻資源檢索和整合技能外,還要求他們通曉某一學科的專業知識。待遇方面,根據2002年的統計數據,美國一流大學圖書館專業館員的平均年薪約為4-6萬美元,約為支持館員年薪的2倍,大體與教學人員持平。[8]13-16經費與紙質文獻資源方面,根據美國2000年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對大學圖書館的調查,每個學生所占經費在本科院校為302.64-725.40美元,中值為443.55美元;紙質藏書量中值為53.2冊,本科院校為52.7-164.3冊,中值為93.6冊,年度新增藏書2.6%,新增期刊7.2%。[9]78-90
雖然我國缺乏這方面的統計數據,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有利的一面是,近年來隨著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頒布和《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修訂,我國高校圖書館在這些方面與以前相比有所改善。人員素質方面,《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要求高等學校加強圖書館的專業隊伍建設,按合理的結構比例,聘任多種學科的專業人員,專業人員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本科以上學歷者應逐步達到60%以上。所以,我國高校圖書館職工素質有所提高,學歷層次基本在大專以上,本科學歷成為主體。專業方面,雖然缺乏復合型人才,但職工的學科背景整體構成較為合理,文、理、工背景的均有。經費方面,雖然高校圖書館經費依然緊張,但許多高校為保證圖書館在評估中達標,加大了圖書館經費的投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獻采購經費保持在500萬元以上。在藏書方面,按評估C級標準要求,綜合、師范、民族、財經、政法類院校要求生均圖書100冊,其他學校生均圖書70-80冊,年進新書量 4冊。[10]
這些事實表明一方面我國高校施行學科館員制度存在困難[11]31-35,對于教學型高校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圖書館內部條件的改善,在高校包括教學型高校推行學科館員制度也不是不可能的。
從需求環境來看,教學型高校圖書館設置學科館員勢在必行,而從內部供給看,還存在不少障礙。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從國內已實行學科館員制度的高校和國外的經驗來看,關鍵是學科館員這一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按研究型大學的要求去推行,而要根據教學型高校圖書館的價值所在和現實情況進行設計。
1.學科館員的工作內容。從國外關于學科館員工作內容的設置來看,一般涵蓋四個方面:館藏建設、參考咨詢、教學培訓、院系聯絡。具體來說大致包括這么一些內容:編寫參考資料及資源的使用指南,建立學科導航,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用戶培訓,與學院定期交流,課題的文獻檢索,資源評價,專業課程的咨詢,大型課題的文獻綜述及評價并給出科研意見,課題的長期文獻跟蹤等內容。從國內實踐來看,一般僅包括前面五項內容。[8]13-16
那么對于教學型高校而言,學科館員的工作內容如何安排呢?根據前面對于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價值的分析,可以看出:(1)教學型高校學科館員不宜以教師為主要服務對象,即便為教師提供服務,也應以重點學科和重點課題為目標;(2)學生應是其主要服務對象,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對文獻資源的整合,滿足學生對文獻資源整合的需求應是學科館員的主要工作。再者,由于學科館員是新設崗位而不是取代原來的某一崗位,因此還要處理好和原有的、與其工作近似的咨詢參考館員的合理分工。此外,如前所述,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在人員素質、工資待遇、經費和文獻資源儲存量對學科館員的工作也構成了嚴重制約。
結合上述因素,教學型高校學科館員的工作內容主要以以下幾方面為宜:
一是院系聯系。學科館員不僅應與院系教師聯系而且應與院系學生聯系。首先,學科館員應當參與院系的迎新活動,向院系相應專業新生介紹本館的學術資源,進行文獻資源檢索培訓。其次學科館員應定期與院系各專業教師、學生分別舉行座談會,介紹本館專業學術資源的變化情況和相應專業學術研究的發展動態,并與教師就學術發展的趨勢進行交流,同時聽取他們對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意見,這樣的座談會以一年1-2次為宜。
二是館藏建設。學科館員應熟悉本館相應專業的文獻資源,對外交流時能夠為學生、教師進行相應專業的文獻資源咨詢服務,此外,學科館員還應根據所集的院系意見和自己對專業文獻資源的研究了解情況,對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建設和發展提出參考意見。
三是學術研究綜述。學科館員應當以本館文獻資源為基礎,并與相關出版社、期刊社建立聯系,跟蹤了解相應專業的最新研究情況。一般來說,在這方面學科館員應當了解本館訂閱的8-10種相應專業權威期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了解本館新購的由權威出版社出版的相應專業的學術著作,然后學科館員應當就自己所負責的專業撰寫年度學術綜述,在與對口服務院系教師進行交流后,將其提交給院系學生和教師,供其所用。學科館員的學術研究綜述主要是供學生了解專業研究動態,供教師做教學參考所用,因而要求不能過高,只要能反映相關專業研究的大致情況即可,其內容主要包括專業各主要研究方向的論文發表情況、著作出版情況、熱點研究方向等。
四是課題文獻服務。在這方面學科館員主要就學校的重點課題提供個性服務。一是課題前期論證階段,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文獻資源和學術研究動態,為課題方向、立項提供參考意見,并參與到課題文獻綜述撰寫中;二是在課題的研究階段,要對該課題做文獻跟蹤服務,為課題研究人員提供最新的文獻資料,并就其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上述工作內容中院系聯系、學術研究綜述是學科館員滿足學生對文獻資源整合需要的必由之路,是學科館員的價值體現[2]148-150,因而應是教學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工作的核心內容,至于其他內容,可以因校制宜加以選擇。
2.學科館員的歸屬部門和編制。學科館員應是一種工作崗位,應有明確的崗位職責。這一點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其屬于哪個部門管理,是否需要增加編制,是否可為兼職存在較大爭議。就其歸屬部門而言,學科館員并不一定要歸屬到某一共同的工作部門。從管理學的角度講,同一工作崗位歸屬到共同的部門,是職能部門化這一傳統組織結構模式的特征,而像現代的一些組織結構模式如矩陣制、動態網絡制不再這樣要求。而且,從目前來看,圖書館內能夠勝任學科館員的職工微乎其微,教學型高校本身對學科館員的需求數量又較低,將他們歸屬到一個部門也不太現實。事實上,在美國,學科館員一般沒有統一的部門,而是分散在各個傳統部門中。[12]57-61是兼職還是專職,考慮教學型高校前述特點,學科館員可為兼職,在工作時間分配上,可以考慮約1/3-1/2的工作時間作為學科館員工作時間,其他時間仍從事原來的工作。至于編制問題,可以在現有編制內解決,因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圖書館流通部門、期刊閱覽部門等可以減少工時投入,而這些減少的工時投入可以用于學科館員,因而不必增加編制。
3.工作模式。學科館員應當采取主動式工作模式,一是通過定期座談與院系學生、教師、課題研究人員建立定期聯系的長效機制,二是通過工作郵箱、QQ等現代通訊工具及時聯系,三是通過圖書館網頁建設學科導航欄目提供在線服務。
4.工作范圍。考慮到教學型高校的需求和圖書館職工的整體素質等實際情況,以及個人時間、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學科內容的復雜性,學科館員一般以二級學科為劃分依據,不同的二級學科應設置不同的學科館員,每個學科館員負責該學科下1-3個專業(文科的可以負責2-3個專業,理工科的可以負責1-2個專業)和1個重點課題為宜。
5.任職條件、崗前培訓與工作待遇。根據教學型高校圖書館職工學歷、職稱結構現狀,學科館員的任職條件可以為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有相應專業學科背景為佳,同時因大部分職工專業背景單一,缺乏復合型知識,因此對即將擔任學科館員的職工要進行崗前培訓,對于有相應專業背景而缺乏圖書情報檢索、處理能力的進行圖書情報方面的培訓,這一培訓可在圖書館本館進行,對于有相應的圖書情報背景但缺乏相應專業背景的可以通過對口院系進行。工作待遇方面可以除原有待遇外,根據其業績給予相當于其原待遇20%-30%的補貼,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總之,由于教學型高校外部環境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圖書館要維持、增進自己在高校中的價值,就必須對其服務內容、服務模式進行改革,學科館員便是其改革內容之一,教學型高校圖書館職工學歷層次、學科背景的改善又為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雖然存在諸多困難,但是在因校制宜基礎上通過對學科館員制度進行合理設計,學科館員制度一定能夠在教學型高校取得成功。
[1] 吳漂生.我國學科館員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1).
[2] 陳建華.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現狀與前景[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2).
[3] 張玉玲,鄒彩娟.高校圖書館推行“學科館員制”的探討——對湖北省部分高校圖書館推行學科館員制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8(4).
[4] 李莉.我國學科館員建設應該緩行[J].圖書館建設,2007(1).
[5] 侯釣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6] Thomas M.Smith.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1996[M].U.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7] 武書連.2003年度中國大學排名[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8] 劉瓊.中美大學學科館員的初步比較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4).
[9] 顧健.美國大學圖書館調查數據及其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3).
[10] 王波.2008年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上[EB/OL].(2009-12-17)[2010-03-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d9f710100h26h.html.
[11] 張華寶,周明.廣東省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8(10).
[12] 馮東.中美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設置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