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旭,祝 瑩,王橋洋
(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有利于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也為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提供了機遇。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所面對的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與東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存在較大差異。面對國際國內激烈的競爭,相對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制約因素更多而且更為特殊,但是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與中部地區目前較快的發展態勢相比極不相稱。全面分析其制約因素可以更深入地認識、理解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有效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對策。
1.獲取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是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企業對國際市場不斷適應的過程。在這一成長的過程中,中小企業憑借在國際市場生存的經驗,與競爭者搶奪國際市場份額或開拓新的國際市場,獲取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更多的企業利潤,為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提供更大的支撐力,最終獲取在國際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與超額利潤,并形成國際化成長的良性互動。
2.獲得更多國際資本?!爸胁酷绕稹眹曳龀终吆椭胁康貐^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了國際投資機構的關注。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國際化資本運作,不斷實現與其它海外企業、國際金融機構的資本之間的有效分配和流動,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國優化配置。
3.推動技術革新。中部地區中小企業雖然擁有不少適用技術,但在很多領域缺乏現代高新技術。在國際化成長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為了滿足國際市場的更多需求而不斷進行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此同時,向國際市場競爭者主動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促進技術革新。
4.促進中部地區資源優勢轉換。中部六省都是資源大省,其自然資源是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最為豐富的區域。中部崛起的關鍵在于把中部地區的資源轉化為資本,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1]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在國際化成長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國際市場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在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導引下開發有競爭力的自然資源,充分釋放中部地區的后發潛力,使之轉化為區域競爭優勢,促進中部地區的崛起。
5.解決中部地區就業問題。中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面對這一特殊的“區情”,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剩余人力資源,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中部崛起”。中部地區中小企業主要從事加工業、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將增加對一般勞動力的需求,這將有利于解決中部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6.提高中部地區市場化程度。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將增加中小企業數量,使市場主體更為多元化,從而優化中部地區經濟結構。中小企業對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將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和其它中介機構的合作,并促進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使得中部地區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增強中部地區市場活力。
1)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中部地區中小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中部地區中小企業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生產的關鍵技術主要還是依靠國際市場提供,對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強,沒有掌握新產品開發的主動權。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中小企業難以承擔技術創新所帶來的風險,對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技術創新所需資金欠缺。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贏利微薄,資金周轉困難,再加上融資困難,大多數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技術研發。
2)缺乏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國際化的競爭主要是國際化人才的競爭。中小企業在國際化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精通國際貿易規則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人才知識結構偏低,管理能力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在企業經營環境、員工工資福利、城市配套建設、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存在很大差距,難以留住甚至吸引國際化管理人才。
3)信息化建設問題突出。中部地區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夠,已經嚴重影響中小企業對海外市場的進一步開拓。其根本原因是中小企業管理者沒有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資金投入總體不足;二是輕視軟件方面的投入,主要體現在信息管理服務和員工培訓上投入不夠。據調查,河南省每個中小企業計算機擁有量平均只有3.5臺,中小企業國際電子商務意識還十分薄弱。[2]
追肥主要分4次。萌芽肥,萌芽抽稍前開花前進行,以氮肥為主,每畝施50千克高氮中磷低鉀復合肥?;ㄇ胺?,在開花前和新梢快速生長期,每畝撒施尿素5~10千克,加施硼、鈣等微量元素;膨大肥,一般在花后15天進行,施用高鉀中氮低磷復合肥,同時結合葉面噴微量元素肥;壯果肥,一般在7月中旬果實進行第二次膨大,以磷鉀沖施肥為主,每畝施30~50千克。
4)生產經營分散。中部地區同類的中小企業之間缺乏分工和協作關系,沒有形成生產、銷售、服務的產業鏈,難以形成產業規模。而居于從屬地位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大企業的發展并不能有效地促進中小企業的成長,也沒能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其原因是資源型產業鏈中的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沒有進行有效的分工,大企業壟斷了整個資源型產業鏈條上的產品生產,獨立的中小企業不能成為縱向分工鏈條上的一員。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產業鏈中中小企業成長緩慢,競爭實力下降,中小企業過度開采和浪費自然資源、污染環境,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管理效率下降等問題。
1)地域市場化程度不夠。中部地區作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經濟的重心,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尤為深重,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市場化程度不夠已成為困擾中部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制約因素。
2)融資困難。資金缺乏是制約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重要瓶頸。首先,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是以銀行借款為主,但由于其自身規模小、資信度低,使得商業銀行不愿意冒險貸款。另一方面即使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其貸款額度也不大,且融資品種有限,貸款成本、擔保成本高。其次,中小企業很難像大企業那樣直接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或進行債券融資,而主要是以職工集資的方式籌集資金。以此種方式籌集的資金數量非常有限,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統計顯示,在美國每100家中小企業有80家能獲得銀行支持,而我國只有大約1.4家,中部地區這個數字與全國平均水平相仿。所以,狹義上的中部地區融資難就是貸款難。[3]
3)中部地區區位劣勢。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地處內陸,從事國際化經營交通運輸成本高,增加了國際營銷的成本,降低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優勢,另外由于獲取國際市場信息的成本比沿海地區更高,阻礙了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失去了與國際企業和消費者進行合作和溝通的機會。
4)社會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財政、稅收支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沒有享受與國有企業和大企業相同的待遇。其次,法律保障不夠。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法律體系還未形成,某些具有保護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內容的法律由于缺乏操作性,也難以得到實際利用。再次,中小企業管理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不但需要法律、金融、財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更需要社會中介組織在教育培訓、管理咨詢、市場營銷、技術開發等方面提供中介支持服務。目前中部地區中小企業數量難以與沿海地區相比較,其對管理服務的需求較少,市場提供的中介支持服務則非常有限且不規范。
5)非關稅貿易壁壘日益嚴重。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缺乏對國際標準的認識,為國際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難以符合國際標準,技術貿易壁壘成為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嚴重障礙。此外由于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有蔓延的趨勢,新貿易壁壘措施不斷出臺,處于劣勢的中部地區將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
1)引進和培養復合型國際經營人才。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優厚待遇聘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高級管理人才,幫助企業確立國際化經營理念和國際化經營管理模式。通過培訓機構對企業員工進行國際化經營理論方面的培訓,讓企業員工廣泛參與國際化經營,在國際競爭的實戰中培養符合自身國際化成長需要的復合型國際經營人才。
2)從以價格競爭為主轉向以技術競爭為主。中部地區中小企業要從國際化成長戰略的視角來重新認識技術創新的重要價值,將提升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將技術研發確定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進或培養技術人才,提高產品研發能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與科研院所合作開發目標國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與其它中小企業借助聯合研發的平臺相互借鑒學習,在引進、消化、吸收他人創新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和產品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加強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信息化已經成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手段之一。中小企業通過建立商業信息網絡系統,可以增強與國際消費者的溝通能力,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需求,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還可以降低企業的國際市場交易成本,降低獲取國際市場信息的成本。
4)通過合作提升市場競爭力。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非常有限,可以通過合作或聯盟等形式來重新整合各自所擁有的資源,形成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的規模優勢,增強中小企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
5)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培育國際市場競爭優勢。中小企業在國際化成長的過程中,要避免各中小企業“各自為戰,自成一系”,片面追求“小而全”。要緊密結合地域特色和歷史人文背景,以特色產品的培育為突破口,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資源構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國際競爭優勢。
6)提高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能力。中部地區中小企業要積極爭取產品進口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與貿易伙伴建立起多層次的定期磋商對話機制,增進彼此信任,化解分歧,爭取長期穩定的對外貿易環境。中小企業要利用多種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方法來化解貿易糾紛,必要時要敢于通過法律途徑積極應訴,爭取自身企業利益。
1)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政府要建立健全財政、投資、稅收、金融等政策體系。首先,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提高中小企業出口商品的退稅率,同時,對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進行財政補貼。其次,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還可以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來保障中小企業的銀行借款。再次,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推動建立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中小企業債券市場和地方性風險投資公司。最后,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構建以互助性擔保機構為主、政策性擔保機構和商業性擔保機構為補充的擔保機構系統。[4]
2)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化發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和單個企業相比,可以形成規模效應、創新效應、知識溢出效應、品牌效應、核心企業拉拔等。[5]中部地區缺乏發展中小企業集群的先天優勢,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規劃并建立區域性中小企業產業集群。[6]通過建立產業園區,整合產業價值鏈,利用其完備設施、優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務等,形成適宜在產業價值鏈上中小企業成長的溫室,構筑在地域空間上相對集中的中小企業集群,建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協調機制,促進產、學、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產業不斷升級,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如湖北建立的隨州三里崗香菇、應城石膏和通山石材等中小企業產業集群。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公路和鐵路網絡建設,建立通暢、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政府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促進傳統的運輸、倉儲企業的轉型,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業,提高物流業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程度,為中小企業國際營銷渠道建立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4)完善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貿易促進會、進出口商會、行業協會和咨詢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的服務職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國際市場有關市場動態、技術咨詢、調查資料等方面的信息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雙邊的法律保障、咨詢和培訓等服務。
5)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時,首先,積極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充分利用多國經貿磋商機制和平臺,闡明合作共贏的國際貿易理念,充分發揮商務部、駐外使館和其它駐外經貿機構在市場信息服務方面的作用,建立國際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及時收集、整理、追蹤國外的貿易摩擦現狀,建立貿易摩擦數據庫,及時為中小企業傳遞標準信息。其次,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建立由相關部門、協會和企業組成的應急協調處理機構,形成一套有效配合的機制,快速有效地處理各種危機。成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律師服務團,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最后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中小企業應對能力。組織中小企業參加國際貿易摩擦應對培訓班,邀請國際商務專家做專題講座,增強中小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
[1] 闞緒寶,劉學鵬.中國中部地區資源優勢轉換中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07(5).
[2] 岳偉麗.經濟危機影響下河南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作用和意義[J].現代企業教育,2010(10).
[3] 胡艷.中部地區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原因和出路[J].企業導報,2009(6).
[4] 陳朱聯,馮德連.完善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的政策支持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0(2).
[5] 汪占熬,王瓊.鄉鎮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集群案例研究[J].農村經濟,2008(8).
[6] 張平.中國中部地區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