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墨西哥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在墨西哥,廣大社會成員并未享受到高收入國家應有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尤其是相當一部分農民長期陷入了“發展的痛苦”之中。
“被城市化” 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墨西哥的城市化水平經歷了一個快速提升的過程。在墨西哥,與城市化相應的是“去農業化”過程。自上世紀60年代后,原有的農村大莊園制度導致土地兼并,再加上遭受嚴重的經濟衰退,當時的墨西哥政府又不重視農業,大量農民在破產后不得不進入城市尋找新的生存機會。
由于墨西哥城市化的進程非常快,城市人口又相對集中在墨西哥城、瓜達拉哈拉以及蒙特雷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僅首都墨西哥城就集中了墨西哥近20%的人口。過度的城市化導致“大城市病”越發嚴重,交通、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
過度城市化導致城市貧困,并催生了大量貧民窟。據統計,墨西哥居住在城市貧民窟中的人口達到1470萬人,約占城市總人口的20%。政府無力向貧民窟提供水、電等基礎設施,長期采取放任不管政策。貧民窟居民大都對政府懷有不滿情緒,構成政治上的不穩定因素。
優勢喪失 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實施全面自由化政策。這一度在促進經濟增長、吸引外資和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使墨西哥擺脫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機。
墨西哥傳統農產品,如玉米、大豆、蔬菜、咖啡,在世界貿易中曾占有很大優勢。但墨西哥加入北美自貿區,讓農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無論是在技術、規模生產,還是在農業補貼方面,墨西哥農業都無法與美國相比,造成農業競爭力明顯下降。
農業優勢的喪失導致墨西哥“去農業化”趨勢明顯。第一,大量農民放棄農業生產。第二,農民投資農業的意愿大大降低。第三,大資本下鄉導致小農破產。
被質疑的政府墨西哥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的結果卻是農業優勢喪失,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城市貧困與農村極端貧困并存。墨西哥稅收占GDP比重不足12%,即使加上石油收入(約占GDP的7%)也不到20%。財政收入實在太少了,根本無力保障公共服務供給,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產品更是長期短缺。
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后,墨西哥政府采取農業補貼政策,目的是減少自由貿易給農民特別是給那些最貧困農民帶來的損失。但實際上,大量的農業補貼進了大農場主的腰包。人均耕種面積不足5公頃的貧困小農戶多被排斥在外,人均耕種面積超過20公頃的大農場主較少,卻得到了42%的補貼。本想化解矛盾,卻讓矛盾更深化,究其根源,其實是超越自身能力盲目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