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法和習慣法,擁有遠離大陸的一個島嶼的主要條件是最先的有效占領。換言之,是國民最先在那里定居,從而使其國家擁有這些領土。海南漁民在西沙群島定居,并建造房屋和漁船以供其需要,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前清政府在1909年確實派出海軍到群島考察,并向世界各國宣告其有效占領,即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鳴禮炮21響。當時并沒有國家提出質疑。而南沙群島上,也早有中國漁民居住。
1933年,法國強占南沙九小島。民國政府感到有必要出版中國南海疆域的詳細地圖,對疆域內各島礁的中英文地名統一進行審定,因此成立了“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1935年4月,該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島嶼圖》,圖中在南海疆域內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其周圍用國界線標明,以示南海諸島同屬中國版圖。南海諸島最南的國界線標在北緯4°,并將曾母灘標在國界線內。這就是中國地圖上最早出現的南海疆域線,也就是今日中國南海地圖上U形斷續線的雛形。
二戰期間,日本強行占領了南沙群島。抗戰勝利后,根據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民國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收復臺灣,隨后正式收復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然而,法國和剛獨立的菲律賓都想對群島實行有效的控制。當投降日軍尚在等候遣返時,法國就趕在中國部隊進駐南海諸島之前,占領了若干島嶼,并派軍艦在南海巡邏。對中國政府決定收復西沙、南沙群島,法國提出抗議,并派軍艦到西沙群島,當航至永興島時,發現島上已有中國軍隊駐守,于是改航至珊瑚島,并在島上設立了行政中心。而菲律賓亦想趁中國未完全接收西沙、南沙群島之機,把南沙群島據為己有。時任菲律賓外長季里諾于1946年7月23日聲稱:“中國已因南沙群島之所有權與菲律賓發生爭議,該群島在巴拉望島以西200海里,菲律賓擬將其合并于國防范圍之內。”
民國政府為了維護南海諸島的主權,及時采取了一些措施。對南海諸島各島群的名稱作了調整,按照諸島在南海海域所處的地理位置,把原來的“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把原來的“南沙群島”改為“中沙群島”;公布對西沙、南沙群島的主權,海軍盡可能進駐群島所屬各島。內政部方域司于1947年印制了《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在南海海域中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并在其四周畫有U形的斷續線,線的最南端標在北緯4°左右。這就是在中國南海地圖上正式標出的U形斷續線。
當時的國際社會并未提出異議,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也從未提出過外交抗議,這等同于默認。之后,許多國家出版的地圖也以此標繪,并注明歸屬中國。
二戰后,美國認為南沙群島肯定是在菲律賓的界限之外的,法國對西沙群島的聲稱軟弱無力。
然而,在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的最后草擬階段,美英卻應法國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島的處理包括在條約之中,而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卻沒有被邀請參加會議。《舊金山對日和約》僅寫了日本放棄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一切權利,卻沒有明確指出將其歸還中國。這就為以后的領土爭議埋下了禍根。
為此,時任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嚴正聲明,指出:“草案故意規定日本放棄對南威島和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而不提歸還主權問題。實際上,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威島和西沙群島之不可侵犯的主權,不論美英對日和約草案有無規定及如何規定,均不受任何影響。”
1950年1月,美國在西太平洋宣布的“艾奇遜防線”南端延伸至菲律賓,保證菲律賓的安全已成為美國東南亞政策的主要目標。“對日和約”的領土處理不僅為菲律賓,而且為其他新獨立的南海周邊鄰國提供了在南海參與領土競爭的機會,并以此留下對付中國的潛在“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