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40年,中共就對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進行了探索,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了“三三制”。所謂“三三制”,就是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和各級參議會中,共產黨員、非黨進步分子和中間分子(主要是開明紳士,即擁護抗日民主政府的地主富農)各占三分之一。
中共明確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則是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期間。1944年8月17日,毛澤東在董必武給周恩來的一份關于如何對待增補國民參政員問題的請示報告上批示道:“應與張(瀾)、左(舜生)商各黨派聯合政府。”首次明確提出聯合政府的問題。
9月15日,在第三屆第三次國民參政會上,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希望國民黨立即結束一黨統治的局面,“組織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正式向全國公布了中共關于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按照毛澤東的設計,國民黨一黨掌控的國民政府將改組為聯合政府,聯合政府中必須有中共和其他民主黨派參加。對此,毛澤東形象地稱之為“入股”。
日本無條件投降后,蔣介石以全面內戰來回應中共的聯合政府口號。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沒有放棄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不過,這時及此后所設想的聯合政府,已是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排除在外、另起爐灶的新政府。而且,在這個政府中,中共將不再是“入股”,而是“控股”了。中共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對于爭取廣大中間黨派和中間人士,無疑起到了別的口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949年9月21日,新政治協商會議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新政協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組建中央人民政府。新政協選舉產生主席和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別是副主席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委員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在隨后組建的政務院及其所屬機關中,政務院副總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人;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過三分之一。21個部的部長、副部長中,非中共人士達26人。
新中國成立之初,非中共人士不但在政府中擔任要職,而且真正做到了有職有權。當時,政務院的政務會議每星期召開一次,有關文件均交非黨人士審查,一切指示、法令也要其修改。中共兌現了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