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以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從醫25年,她開處方平均單張不超過80元,最小的一張只有2毛7分錢;她的看、觸、問、聽等微笑服務,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癥。她,就是武漢漢口金橋社區醫生王爭艷。2009年9月25日,經過3萬多市民無記名投票,她從兩萬多名醫生中勝出,當選為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王爭艷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數百家報紙、網站先后報道、轉載,數以萬計的網民跟帖熱議。她被群眾愛稱為“小處方醫生”。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人們對王爭艷的贊揚,不僅是對她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敬佩,更反映了對進一步解決看病難問題的熱切盼望。
2009年7月,北京市衛生局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體驗活動,請19家著名大醫院的院長分別到其他大醫院“當一天患者”,親身感受普通群眾是怎么看病的。其中一位院長從排隊掛號到離開醫院共用了近7個小時,但真正看病不過20分鐘,排隊等候占整個就診時間的95.1%。院長“看病”的經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看病難的現實情況。
目前,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3歲,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63歲),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75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等多項居民健康指標也居于發展中國家前列。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新型健康問題不斷出現,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映仍然比較強烈。據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有41.2%的居民對門診服務不滿意,44.2%的居民對住院服務不滿意。看病難,就是人們對看病就醫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不滿意之處的概括,仔細分析,主要“難”在以下四個方面:
到大醫院看病難。一進大醫院,最直觀的感受是“三長兩短”——掛號、候診、拿藥時間長;醫生問診、檢查時間短。許多患者反映,到大醫院看一次病,很難統計出要排多少次隊,交多少次費。看一次病折騰大半天的時間,可真正用來看病的時間只有十來分鐘。這不僅讓普通患者感到身心疲憊,對于老人、孩子、殘疾人、孕婦等患者來說,更是苦不堪言。
掛專家號更難。由于對醫生的具體情況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無論大病小病,總覺得找個專家看看,心里更踏實。而大醫院的大專家人數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專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面。為了掛上一個專家號,有的患者全家總動員、輪流排隊掛號,有的則徹夜排隊,更有患者發動一切資源找關系掛號。再加上由“號源”緊張引發的號販子問題一直沒能徹底解決,使得一些熱門專家號被炒到了數百元甚至上千元。
醫藥費用負擔重。2009年,我國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5952元。一次住院費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農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國醫院次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分別為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0%和14.5%,比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增長率高10多個百分點。至于經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醫藥費用負擔不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還連累到整個家庭。那些沒有參加醫保的群眾,更是倍感負擔沉重。
知識點
“以藥補醫”
長期以來,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比例逐漸減少,為了維持其正常運轉,解決醫務人員的工資獎金等問題,便允許公立醫院銷售藥品時加成15%—20%作為補償,這就是“以藥補醫”的由來。作為一項補償政策,“以藥補醫”模式曾經對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鼓勵醫院創收,實行收入歸己,自行支配,客觀上助長了醫院的趨利性,帶來了很多問題。
據2008年統計,上海某大醫院收入的三種來源中,藥品加成收入占57.3%。為了實現這么高比例的藥費收入,醫院和醫生自然會傾向于給患者開大處方、用高價藥、多做檢查等。“以藥補醫”已成為造成看病難、藥費貴的重要因素。目前,醫改方案提出要進行公立醫院改革,逐步改變“以藥補醫”模式。

為解決醫藥衛生領域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問題,2009年3月,中央作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明確了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目標和任務,為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指明了方向。
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區的張大媽,以前看病要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大醫院,最近由于腿腳不便,只好去了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前心里總犯嘀咕,怕這里看不好病會誤事。沒想到不用掛號直接就能看,而且醫生服務態度挺好,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張大媽的一番話,道出了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在緩解群眾看病難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鄉基層醫療機構一般設在城鄉居民生活圈中,且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社區醫生是居民的鄰居、朋友,在提高醫療服務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控制醫療成本、改善醫患關系方面有著大醫院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使用基本藥品、適宜技術,廣泛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活動,從預防為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入手,通過讓居民少生病來緩解看病難。因此,要切實緩解看病難,一個重點是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推動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發展,讓它成為群眾接受便捷就醫服務的首選,從而有效減輕大醫院的壓力。
近年來,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醫療條件明顯改善,疾病防治能力顯著增強。但仍然存在著醫療資源短缺、服務能力不強、群眾信任度不高等問題,不少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還停留在血壓計、聽診器、溫度計“老三樣”的水平;適應社區衛生服務要求的醫療人才不足;基本藥物在社區醫療機構還未得到全面使用;大醫院的患者還沒有充分分流到基層。因此必須把“強基層”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著力完善城鄉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形成大醫院和基層衛生機構分工合作的分層就醫格局,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
加快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要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使全國每個鄉鎮至少要有一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都要有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室,并配備必備醫療設備設施,改善就醫條件和環境。積極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合理規劃和配置鄉村衛生資源,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能力,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加快城市社區醫療機構建設。把城市衛生投入重點轉向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合理規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合理調整和配置資源,既要將現有的一批小醫院轉型或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又要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根據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醫生診斷需住院而病人未住院的比例高達25.1%,其中主要因“經濟困難”的占70.3%.可見,緩解看病難,既要讓群眾看病更便捷,也要努力把群眾醫藥費的負擔降下來。前者涉及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后者涉及醫療服務的有效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更為重要。
一般來說,醫藥費用負擔主要取決于群眾參加的醫保保障水平、藥品費用和醫療服務費用的高低。醫療保障制度體現社會互助共濟精神,對于個人抵御疾病風險、減輕醫藥費用負擔具有重要意義;藥價高低主要與其定價標準、流通環節加價幅度、醫院加成政策相關;醫療服務費用主要取決于醫院采取的診療行為、收費標準和收費模式。因此,必須從醫療保障制度、藥品生產流通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等幾個方面同時著手,多管齊下,努力“調制”一服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的“復方藥”。

我國醫療體制改革部分成果
一是通過醫療保障建設“減負”。在農村要進一步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參合人數穩定在高位;提高籌資標準,今年政府補助水平達到每人每年120元;提高補償比例,力爭使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60%左右。在城鎮要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加快覆蓋就業人口以及老人、殘疾人和兒童;今年城鎮居民醫保的政府補助水平也要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改進城鄉基本醫療保障服務,簡化報銷手續,制定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各項制度之間的銜接工作。
二是通過基本藥物制度“減負”。要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治病優先需要的基本藥物進行統籌管理,從制度上保證其價格的穩定性和可及性。在所有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機構實行藥品價格零差率銷售,通過實行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使群眾用上安全、放心和價廉的藥品。目前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已經發布,確立了307種基本藥物;通過試點使得許多地方基本藥物價格降低了25%—50%,且全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三是通過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減負”。公立醫院作為我國醫療服務機構的主體,承擔著為廣大群眾健康服務的重要職責,必須堅持公益性方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形成規范合理的政府投入機制,確保公立醫院真正姓“公”。改革“以藥補醫”機制,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切斷醫院與藥品銷售之間的利益鏈條,改變過度依賴藥品銷售收入維持運轉的局面。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減少“大處方”和過度檢查,進一步降低藥品、醫用耗材和大型設備檢查價格。公立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加政府補貼、增設藥事服務費等途徑解決,藥事服務費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四是通過強化規范監管“減負”。要對非國家基本藥物加強監管,嚴格市場準入和藥品注冊審批,大力規范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盡快建成高效率、低成本、符合國情特點的藥品流通供應保障體系。加強產供銷各環節的監管,杜絕舊藥“高價復出”。充分發揮行政監督、技術監督和社會監督的作用,堅決治理醫藥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對公立醫院財物收支、業務開展、資源布局的規范,開展對公立醫院的績效評估,吸收患者和群眾參加對公立醫院管理的監督,使得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落到實處。
觀點聲音
讓醫療回歸公益的前提是讓公立醫院醫生這一職業變成公益職業,而不是牟利職業。
要改變“大醫院吃不了,小醫院吃不飽”的現狀,就必須把公共財政投資重點放在農村和城市社區,改善民生當有大手筆!
中醫的“簡、便、驗、廉”等特點,在解決看病難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應該加大對中醫藥研發的支持力度。
醫改不是“速效針”,更像是調養氣血的中藥處方。
有一支穩定、敬業、高素質的醫療隊伍,比擁有先進設備和豪華醫院重要得多。
下期主題:同在藍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