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我與開平的淵源,似乎早在冥冥中注定。我祖籍遼寧,爺爺奶奶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南下干部,曾到廣東開平搞土改,我的父親也因此在開平成長。我的母親姓關,是地地道道的開平人,更確切地說,是開平赤坎人。于是,我早把開平當作了實實在在的故鄉。每年清明節前后我都會隨父母長輩一同回去赤坎,祭祀關族的先人,次數多了,便慢慢品覺出赤坎的美,也曾為吃一盤絕味的五香豆腐角,或是為了拍攝某座碉樓的一扇古雅的窗,自個兒飛奔回去。
開平碉樓星羅棋布地遍及各個小鎮,而赤坎古鎮則是其中將風土民情與碉樓文化結合得最完美之體現者。據統計,赤坎古鎮現存有二百多座碉樓,光是鎮內就有十余座,其類型之齊整、風格之多樣、建筑之精美,在如今現存的全國鄉土建筑中是極為罕見的。

■攝影:譚偉強
踏上長堤街(又名歐陸風情街),你的目光會不由自主地被街邊一排兩三層樓高的騎樓建筑所吸引。騎樓建筑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后流行于歐洲,是歐洲人在東南亞結合當地的亞熱帶多雨潮濕氣候特點,引入歐洲建筑風格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樓上做居室,樓下前面是店鋪、后面為倉庫。臨街一面的二樓一般都建有一個外飄的陽臺,給騎樓又平添了幾分秀麗姿色。建筑立面的造型、細節裝飾趣味盎然。僅僅窗戶的造型就千奇百怪:有伊斯蘭風格的,也有中世紀歐洲宮廷建筑的樣式,彩色的格窗讓人聯想起歐洲教堂的拱券四面環繞的彩色玻璃。細看之下,你還將會發現騎樓上裝飾著很多山花。山花的造型透露出濃厚的巴洛克建筑藝術韻味。不少山花的頂部是一個扇貝形的飾件。赤坎古鎮的樓主與建造者在欣賞扇貝形飾件秀美的同時,也可能寄寓了一種頗為現實的考量:貝殼在古代中國曾經作為貨幣流通,是財富的象征,因此它也表達出了赤坎古鎮居民求富求福的美好愿望。
飽覽騎樓之后,食欲頓開。久違的豆腐角香撲鼻而來,這種氣味滑膩又鮮美,還帶點人世間家常的溫馨。吃著豆腐角,抬頭間,望見從騎樓頂端探出半個身子的敬誠堂,正如一個莊重秀美的女子,娉婷而立,又彰顯著固有而特定的文化風韻。每一座碉樓都見證著僑鄉歷史的滄桑,也承載著僑鄉文化的底蘊,如同被雕刻過的時光,厚重而靜默、精致而優雅,也許,不止是雕刻時光,更是“碉”刻時光。